第二百四十三章 识文断字
他将面粉混合着盐肉粉以及数种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熬制在一起,然后脱去水分,放在石块下面,将其压实。
最终,就得到了一块块便携式军粮,也就是压缩饼干。
种材尝试的吃了半块,然后喝了几口水,就觉得饥饿感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舒服的饱腹感。
“怎么样,有什么意见和要改进的地方吗?”
“大人,末将只是觉得,这些东西的味道可不怎么好。”
楚元没好气的把剩下半块压缩饼干从他手里抢了过来:“弄的太好吃了,那些士兵没几天就吃完了。真想吃好的,有的是办法。这些军粮就是为了应急!”
“是,大人。”种材此时听了,才意识到确实有这样的可能,“大人想的真是周到。”
“没办法,现在是梅雨季,不这样做的话带的军粮恐怕难以支持我们长时间在山中的扫荡。”
“是,大人。”
“还有其他的,比如雨披,防滑鞋链,都准备好了吗?”
“已经按照大人的吩咐,吩咐士兵们开始自制了。”
“嗯,这就好。”
这些东西都不是什么太难的,让士兵们自己准备就可以了,但是在泥泞湿滑的山中,却是有可能救他们一命的。
种材看着桌上的一根根布条,好奇地问道:“大人,这些布条是做什么用的?”
楚元扭头看了一眼:“哦,这些布条是用来打绑腿的。”
种材根本没听说过这种东西:“绑腿?”
楚元点了点头,指着布条说道:“对,就是给你们用的。这种绑腿可以减轻疲劳,减轻酸痛。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作为绷带包扎。而且这西川地区虫蚁众多,用了绑腿还可以防止虫蚁赏拿着裤管爬进去。明白了吗?”
种材此时是心悦诚服:“是是是,末将明白。大人真是博闻,区区几根布条也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这不是我博闻,山地地区早就有了的。”楚元叹了口气,“这也确实有些为难你们了,你们左武卫步兵众多,平日里也根本没受过什么山地作战的训练。而那些吐蕃人从小就是习惯了这种作战方式。哎……”
说着说着,楚元又想起了战死沙场的程咬金,眼眶都有些红了。
种材也沉默了,过了半天才抱拳道:“大人,我等必定将那些吐蕃人生擒活捉,将其千刀万剐,以此来祭奠大将军的在天之灵!”
“嗯,有信心是好的。可不要过于轻敌,那些吐蕃人天生就是穷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所以什么都不在乎。可我们不一样,明白了吗?”
“是,大人。末将明白!”
“好,吩咐下去,每个士兵都要打绑腿,自己准备防滑鞋链,违者……也不用处罚,就让他们留在这里看守营寨好了。”
“喏!”
在楚元的命令下,整个左武卫的士兵们都开始忙碌起来。
而他的一道道命令也随之发出,通过在后方坐镇的翼国公秦琼,让几乎整个西川的郡县都忙碌了起来。
楚元的办法很简单,那些吐蕃杂种不是喜欢玩山地游击战吗,那他就针锋相对的来个人民战争和坚壁清野。
以县为最低单位,每个县都必须组织自己的联防队。
将一些小村庄进行合并,组织民兵队伍反正西川地区山地多,猎户相应着也就会更多,将这些猎户都联合起来,进行训练,每日里由县衙组织进行巡逻。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让他们白做的,楚元规定,每个县的富户和乡绅出钱,负责这些人的薪酬。
当然,如果有的富户和乡绅舍不得这份钱,那楚元也不介意亲率左武卫,帮他们出。
得益于这位益州大行台尚书令在成都所砍下的那一百八十颗人头,大多数的郡县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按照楚元的部署都动员了起来。
而李世民也好像豁出去了一样,不管楚元在益州的举动有多么出格,他都是全力支持。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一口气给益州免去了三年的赋税和徭役据说是要免五年的,不过在长孙无忌的劝解下,最终还是免了三年的。m
有了李世民的支持,楚元就好办多了。
他将左武卫剩下的五千骑兵统合了起来,并不派他们前往崇山峻岭中,而是在外围游弋,如果哪个郡县出现了吐蕃人的踪迹,就会立即赶去。
而剩余的步兵,也在楚元所进行的突击山地作战训练后,如同一张大网一般,张开了。
楚元的这些方法,迅速取得了奇效,吐蕃人的活动范围一点点被缩小,最终被困死在了大山之中。
他们不能下山劫掠,以此来获取补给因为只要一露头,就会被发现得益于楚元命令各郡县所组织起来的联防队和民兵队,他们也许不足以消灭这些吐蕃人,可是做到自保还是没问题的。
补给获得越发困难,在潮湿的山林中,甚至连生火做饭都不敢,这也大大的降低了吐蕃战士的战斗力。
……
“大人,洪永县县长禀报,发现一百名吐蕃士兵踪迹。不过被联防队和乡绅们自发组织起来的乡勇给打退了,丢下十几具尸体,逃回了山中。”
“好,给洪永县县长记功,回头一起发给皇帝陛下,要求嘉奖。”
“喏。”
一个参谋按照楚元的吩咐,在地图上洪永县的位置插上了一面小旗子这地图是楚元根据益州的详细地图所制作的,而这些参谋,则是他突发奇想而召集起来的。
以往打仗,大多是大将军独自一人做主,最多再加上几个副将之类的提提建议。
而楚元所设置的这个参谋部,则是从益州的低级官员中,临时征调来的。
这些官员懂得一些军事知识,同时又识文断字,所以才能堪堪胜任这项工作他们要做的就是把来自各方的情报汇总,然后进行分类管理或者是筛选,然后提交到楚元这个尚书令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