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惊天内幕(三)
爷爷把故事讲到这里,停住话头,端起炕桌上的大搪瓷缸子,“咕咚咕咚”喝了一通水!看样子,他老人家是讲故事讲的口渴了!
这之后,爷爷又语重心长的说:“大木,我前面讲述的是咱们碣石老杨家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杨氏家族传承的故事!不过只可惜,碣石老杨家手中并没能保存下来正式家谱,也没有别的书面记载能证明此事的真伪,反正我相信杨氏家族的历史传承是真实存在的,至于你是否愿意相信碣石老杨家祖传的这个故事,就随你本人的意思吧!
但是,我接下来再讲的故事,的确是咱们碣石杨氏家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的真人实事,人人有名有姓,华夏人的家谱没有任何人会胡乱编写,谁都不会拿自家祖宗先人开玩笑!”
爷爷说过这番话,又给杨森讲述起碣石杨氏家族真实的传家史!
…… …… …… …… ……
云州是长城九边之一,自从明朝开国初期便是一座军城,城中驻军都是父死子继,世代相替,再加上他们之间相互联姻,200多年岁月下来,早已经成为了一个势力庞大的利益共同体!
杨彦荣的丈人虽然只是一个基层军官,但是他的亲朋故旧众多,在云州城也是一个小有势力的地头蛇,轻易无人敢惹,有了丈人家作为靠山,自己又是一个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别看天资不是很高,但是比起那些一个大字不识的军汉可强得太多了,娶妻成家生子以后,在云州城竟然混得风生水起,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眨眼功夫,10年时间过去了,虽然这些年关内关外战火纷飞,但是云州城却始终没有遭受过兵祸!
不过只可惜,好景不长,大明祟祯17年,闯王李自成攻破晋阳,直逼燕京,天下风云突变!云州城上下见势不好,兵无斗志,居然不战而降,他忙于攻进燕京改朝换代,对云州的当权派也只是小惩大戒了一番,便匆匆离去,云州城就此躲过一劫!
但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时间以后,天下形势又是大变!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满清兵马入关,与闯王李自成在榆关一片石大战一场,他被打得大败亏输,无奈之下只好匆匆逃离燕京,逃回长安,最终兵败身死!
很快,满清大军便入关占领了燕京城,有席卷天下之势!云州兵将见势不妙,再次不战而降,以保全功名利禄为条件,居然又改弦易张,投降了满清王朝!
杨彦荣虽然天性愚鲁,做事反应慢半拍,但是书读得多,见识比云州城的那些军汉可高明得太多了,见到云州兵将这种朝秦暮楚的做派,很难得到当权者的真正信任,心知他们早晚必遭横祸!
这个时候,杨彦荣心下又想起父亲杨梓敬临终前要求自己在云州城待到15年以后,再迁到永平府碣石县的往事,恰好也要到时间了,当下便拿定主意,立刻抛售处理云州城的产业,准备迁往永平府碣石县定居!
不过很可惜,杨彦荣无论怎么与丈人家交涉,好话说尽,道理讲遍,他们却说什么也不同意离开云州城!罢了,佛渡有缘者,药医不死人,各人顾各人,不算没良心,自己最后也死心了,算了,各安天命吧!
大清顺治3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杨彦荣带着老婆儿子,还有那13位从蜀中地区一直跟随自己的家丁,赶着自家车马行的多辆大马车,载着全部家人和家产,拖家带口,浩浩荡荡的离开了云州城,东行经过军都关进入关内!
这个时候,杨彦荣的母亲业已过世,就安葬在云州,杨家那13位家丁也早已经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个个都是一大家子人!
杨彦荣带领众人过了军都关,却并没有进入燕京城,而是沿着燕京北面的车马大道,向东直奔永平府而行,到了永平府城,又转向南行,很快便抵达了碣石县!
杨彦荣用尽家传的杨氏宗族3分能耐,定下碣石县城西12里这块风水宝地,随之便带领众人在这里买地盖房定居下来,并给此地起名为杨家庄!
碣石杨氏家族在碣石县杨家庄的第一辈人自然是杨彦荣喽!他来到碣石县杨家庄那一年是大清顺治3年,他36岁,儿子杨明甫9岁!
杨彦荣手中多有钱财,但是恪守杨氏家族祖训,只是薄置家产,买下了500多亩田地,交给随自己而来的13户家丁耕种,自家则依靠收取田租过生活,过后又给这13户人家都建造房屋安顿下来,还把从云州带来的大马车分给他们各家耕作使用!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治国安家的至理明言,自己对此事当然心中有数!
杨彦荣则在杨家庄村东建造了一处二进的四合院,自己一家人生活居住其中!就这样,不显山不露水,自己在碣石县杨家庄当起了小地主!
不过,杨彦荣却拿出许多钱货,结交碣石县衙中人!此时正值满清刚入关,天下还有大半地方没能安定下来,碣石县衙官员见到他如此知情识趣,又得知他还识文断字,很快便把他聘为碣石县衙的户房书办!
杨彦荣就此愉快的穿起公服,成为了碣石县衙的一名吏员!身在公门好修行,自己作为碣石县衙的一名吏员,在碣石县黑白两道都能摆得通,保证自家亲人不受他人欺侮,此乃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
再则,县衙的吏员只在本乡本土任职,并没有调任一说,杨彦荣只要运作的好,可以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自己先前在云州城混了一遭,早已经看好吏员这个行当!
杨氏家族祖训中也早有明示,杨氏后人可为吏,不可为官,正对了杨彦荣的心思!自己得偿夙愿,当上碣石县衙门的吏员,杨氏家族就此在碣石县落了脚、扎下根,踏踏实实过起自家的小日子!
过后的岁月,杨彦荣便静下心培育儿子杨明甫,他的天资还不错,不过只可惜自己水平有限,只学得杨氏家族3分家传本领,教到他身上也多不到那里!
幸亏华夏那个时代都讲究背书,杨彦荣性格坚毅,杨氏家族家传绝学有许多内容,纵然自己始终不明其意,但是当年却都咬紧牙关牢牢背会,记了下来,现在便把这些内容都默写出来,交给儿子杨明甫自行研究学习!
可是事实上,杨彦荣不可能记住杨氏家族祖传原书的全部内容!结果,杨明甫终其一生,也没能学通杨氏家族当年绝学的一半本事,至于望气之学就只剩下一个名字,内容是彻底失传了!
后来的岁月,碣石杨氏家族后人所学所精还不如杨彦荣,连杨氏家族家传绝学的3分本领都没能学到手!到了清朝中后期,碣石杨氏家族只剩下卜相2门术法传承,别的绝学传承都彻底失传了!
满清顺治后期,云州兵将起兵造反,被满清朝廷派出大军剿灭,杨彦荣的丈人全家人都失去了下落,在安慰自家媳妇之余,想到父亲杨梓敬临终前的安排,心中也是后怕不已,对他老人家更是崇敬无比!
再后来,杨彦荣又听说张献忠把蜀人杀光杀绝,现在是湖广填蜀中,对杨氏宗族老祖宗杨文寿在千年岁月前就能推算出这场灾祸,从而让杨氏家族后代子孙务必记得要出蜀中地区避祸的举动,更是崇拜的五体投地!
杨彦荣便把杨氏宗族老祖宗杨文寿的七条祖训又都默写下来,重新整理一番作为碣石杨氏家族的祖训。
“一,碣石杨氏家族一门由杨彦荣开门立业,后代子孙应该都是单支独传,不可强求,更不要造孽,凡事只求无愧于心。
二,碣石杨氏家族家传绝学代代传续,传子不传女,只可家传自用,防灾避祸,绝对不得用于外人,更不得以此谋生。
三,除非碣石杨氏家族有存亡断续之险,后世子孙皆不得用尽毕生所学推演世事。
四,碣石杨氏家族子孙后代可为吏,不可为官。
五,碣石杨氏家族后代子孙婚丧嫁娶一律从简,不得铺张。
六,碣石杨氏家族采用薄葬制,丧事不大办,一口棺木足矣,不修坟,不立碑,不祭奠,逢年过节,只敬先人3柱清香。
七,碣石杨氏家族一门从杨明甫始,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0个字排行,代代往下传。”
碣石杨氏家族果然如同开门老祖宗杨彦荣所言,每一代传人都是单传,无论多早娶亲,无论娶几房妻妾,都得过了26岁才能生育一子!不过,他们头胎生育了儿子以后,再生育几个闺女的情况都有,这件事情倒是不犯什么忌讳!
但是,碣石杨氏家族传人从来没有再生养第2个儿子的先例,倒是曾经在26岁生育儿子前,有生育过闺女的情况,只可惜无一例外,这些女孩子都养不大,还未成亲就都夭折了!
碣石杨氏家族从满清初年,始祖杨彦荣进入碣石县衙当差,历经10代人,1911年满清王朝灭亡以后,碣石杨氏家族后人又在民国时代的碣石县衙干了十几年的吏员,前后加在一起共计280年时光!他们谨记祖训,为吏当差只为了家族传承,不贪不占,关键时刻还很舍得付出,终于保住了代代传人在碣石县衙当吏员的差事,一直传承下来!
不过,华夏俗语说得好,不怕你官清似水,只怕我吏滑如油,碣石杨氏家族后人在碣石县衙这个大染缸打滚了10代人,还能保证代代相传,辈辈无恙,又怎么可能还会是什么良善平民呢?
碣石杨氏家族后人又有家传绝学傍身,个个识文断字,家学渊源,尤其官场中的那套厚黑学更是深得其中三味,见人说人话,逢鬼办鬼事,油滑如鱼,把官场中那套不成文的学问学得入木三分!随着时光的流逝,碣石杨氏家族的新老交替,代代后人慢慢都养成了捧红踩黑,见风使舵,有利上、无利躲的官场作派!
由此,碣石杨氏家族后人在碣石县的风评可不是太好!但是,他们心里都明白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在老家杨家庄行事都很收敛,在那里的名声还说过得去!
满清王朝的最后一年,大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爷爷降生到人世间,他是碣石杨氏家族的第11代传人,他的爸爸杨上云这一年已经28岁了,他的爷爷杨石源给他起名为杨流三!
就这样,碣石杨氏家族始祖杨彦荣留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0个字,作为后代子孙的排行到此就全部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