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珀涅修斯大海战
珀涅修斯海,通常被往返于爱琴海上的人们称为海妖的故乡。
曾有无数渔船和商船在这片海域上触礁而沉没,周围又有许多零星的无人居住的破碎群岛,如果笼罩起迷雾,绝对是船只的地狱。曾有传言,珀涅修斯海的某个岛屿海湾,就是曾经地中海海盗的摇篮。
就是在这样一片禁区的边缘,尤比乌斯-光辉号上提督室的大门忽然被两位海员火急火燎地撞开。
“提督大人,热那亚人的船!热那亚人的船!”
“舰首东南方向,剩余数百米航程,预估二十艘左右,但不包括周围还有其他舰队。”
“终于来了!”弗朗西斯科拍案而起,“跟我去甲板。”
虽说热那亚舰队在船只数量上可能有优势,但并不代表他们仅仅靠两支舰队就可以和帝国主力硬碰硬。
更何况,威尼斯人恐怕一直在暗处观望,毕竟这一战对帝国和热那亚人而言,都是赌上了百年内在整个环地中海之内的贸易。如果帝国能在海战中取得优势,恐怕威尼斯会忙不迭地冲上来收割残局,并美其名曰履行与帝国的友好和平条约。
“看来事情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啊。”
二十二条船,与帝国旗鼓相当。但恐怕在破涅修斯破碎群岛之中,还有些热那亚人的船隐藏在其中。
很幸运,珀涅修斯海上今天并没有雾气,午后的阳光洒落下来温暖人心。如果是在君士坦丁皇宫花园露台上喝一杯花茶,欣赏穿着长裙,风姿绰约的侍女的话,可能会更加浪漫。
热那亚人的舰队当然同时也发现了凤凰舰队,并在第一时间升满了船帆急速驶来。
“装填主炮,链炮和乌尔班重炮。侧舷先不要动!这不像是有意外之中的遭遇战……热那亚的船缺了几条,但又不是完整的整个舰队。他们的船只数量刚好可以在正面与帝国打得旗鼓相当。怎么看,似乎都是早有预谋。”弗朗西斯科思索道,“当舰队展开,横列阵应敌,放近开火,尽量保证命中率!另外……让四艘桨帆战舰脱离战场,进入破碎群岛之中,到时候我另有安排。”
炮战并不是主要的海战方式,双方也并非所有战舰都装备了重炮与侧舷轻火炮。接舷战,撞角战,弓弩对射等手段也不会落下,但火炮,无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成最大的杀伤。
尤比乌斯-光辉号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庞大的船身、坚固的双层甲板和大量的火炮已经让吃水线有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所携带的炮弹数量相对比较有限,否则会影响船只的航速和稳定性。
“向前匀速推进,等待热那亚人进入射程之后立即开火……”
“准备……”
“给我射!”
所有凤凰舰队战舰主炮的火力瞬间倾泻而出,在珀涅修斯海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火炮坠落到热那亚舰队的四周,虽然弗朗西斯科一再强调要注意命中率,不过对这个年代的火炮来说,还是在有风浪的大海上,只能是个奢望了。
当然了,总有幸运儿的。
一艘热那亚的桨帆战舰甚至被命中船首之后当即侧翻。但是,热那亚人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他们在做什么?”
“热那亚人一定也给战舰装配了侧舷炮!他们必定是有备而来。威尼斯人能在几年前就使用折火炮这样的武器,热那亚人一定不会甘心在军备上输威尼斯一头!”弗朗西斯科一瞬间就捕捉到了热那亚舰队的船身,木质挡板之后隐藏的玄机。
挡板明显有嵌合痕迹,这就说明了,在挡板后,恐怕会伸出无数炮口,热那亚人不惜一切急于切入帝国的舰队阵线之中,也是为了这波集中火力的侧舷齐射。
“侧舷填装!舰队以尤比乌斯-光辉号为中心,两翼散开,半环形围住热那亚人!不要让他们的侧翼接触到我们的船只!”
“提督大人,他们的航速太快了!恐怕侧翼会来不及闪避!”
因为这场海战规模巨大,摆开阵势对射是较为常见的试探方式,但是热那亚人这种上来就拼命的作战手段,实在是让弗朗西斯科有些措手不及。
“这群商人还真是不要命……不过他们的目标,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是我们的旗舰,如果几艘桨帆战舰的沉没能够让尤比乌斯-光辉号瘫痪退出战斗,是稳赚不赔的交易。也会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掌握永久的主动权,只不过很可惜的是,在威尼斯人好心好意的帮助下,这条旗舰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日常维护,又添了些猛料。”
“如果觉得尤比乌斯-光辉号只是一艘大了一圈的克拉克帆船的话,恐怕他们就要付出一些代价了。拉维亚,快去。”
“是,提督大人!”
所谓的猛料,实际上是帝国高价向威尼斯人购买的对舰体进行改装的方法。威尼斯人的造船技术目前为止在欧陆上仍然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用于内海作战的桨帆战舰的改良,一直是各国间谍的目标。
侧舷炮是舰船最密集、迅捷、凶猛的输出方式,在传统的海军观念之中,越大的船身就可以搭载数量更多的火炮,也就能造成更密集的杀伤。然而,威尼斯人对桨帆船的侧舷进行了改良,从船舱内夹板的用料选用了轻型木板,牺牲了防护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可搭载的火炮数量。
绝大多数桨帆战舰都要做出牺牲,只可惜,尤比乌斯-光辉号并非如此,独特的双层甲板,使得尤比乌斯光辉号可以让它的侧翼喷吐出密集的火舌,任何战舰,都会被这样的一轮齐射给射程筛子。哪怕是近海要塞港口的城墙,只要不是加拉塔或金角湾的海墙那种强度,经过几轮齐射也能被轰塌。
“记住,全弹装填,动作快点!”
“热那亚人远道而来,我们不能不给他们准备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