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年货
他们之前的分工太混乱了,全都忙活着西红柿的事情,但是总不能顾此失彼。
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为了赚钱,生活上反而乱套了,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季芳橙也跟着点点头,后怕的不行,“老大说的在理。”
“之后西红柿复工,咱们就固定好,蕊蕊你和老二比较熟,你们就全盘负责,有需要的话再叫我们行吧?”
至于关于西红柿装袋的事情,还是其他人轮着来。
不过这样一来,阮家就发现他们确实人手不足,但这种事情都是偷摸着来的,也没办法请帮手,不然可就出大事儿了。
阮思敏却忽然说,“可以有帮手。”
见大家都看着他,阮思敏说,“虽然咱们家已经物尽其用了,但是还是可以有人能来帮忙,又不会乱说的。”
阮思敏,“外婆家。”
季家不管是父母还是兄弟,都极其的疼爱季芳橙,而且季家人都不是那种多嘴多舌的,做啥事儿心里都有杆秤,干活又利落。
而且季家男人也多的很,有这么多的壮劳力,哪怕是每天五千斤的工作量,那也是很快就能完成的。
“外婆家虽然赚的工分多,但是人也多,日子也不比我们当初好多少。”
主要是季家的小娃娃也太多了,半大儿子吃穷老子。
“而且谷埠大队今年的粮食情况好像和我们这边也差不了多少。”
“让舅舅他们过来帮忙,可以给他们报酬,这样大家都会好过不少。”
说实话,季芳橙在疯狂心动。
但是季家人比较胆小谨慎,季芳橙不知道能不能说动他们。
但季芳橙心中是偏向他们能来帮忙的,他们家日子过好了,也想让娘家人日子好起来。
季芳橙说,“等过年我去走亲戚的时候,和你舅舅们说说。”
现在还不急,西红柿得等明年才开始重新“上市”呢。
阮家人就着大骨汤,贴了几个锅贴,美美的吃了一顿。
这场雪一连下了三天,外头的积雪厚的不行,一脚踩上去人能陷进去拔不出来脚。
雪天就是待在家里才舒服,阮家这三天都屋里头盖着暖烘烘的新被,躺着热乎乎的大炕。
一直等到第三天太阳出来了,阮家人这才出来把柴火晾干了。
太阳一出来,雪也慢慢化了不少,阮奶和季芳橙拿着大扫帚在院子和大门口扫雪。
一连几天天气都不错,阮家男人们也趁着这几天去山上捡了足够的柴火。
日子一天天过着,年关将近,走到哪都能闻到香香甜甜的年货的味道。
在家里憋了快小半个月的两个小朋友也馋了,季芳橙就寻思去镇上一趟,购置过年需要的年货。
过年的小零食,糖果糕点红枣瓜子季芳橙都买了不少,有小孩上家里串门的时候可以抓小把给孩子们吃。
今年还攒下不来不少票卷,之前去卖东西得了不少票,后来陈爱国来她们家不好吃白食,林林散散也给了他们不少票。
还有做西红柿供货,供销社和钢铁厂那边人情往来也送了他们不少票。
现在阮家攒下来不少票,除了肉票粮票蔬菜票布票还有各种各样的工业票。
这会儿季芳橙特别大方的把票都拿出来用了,而且过年了,现在市面上各种物资的供应都比较充足,只要有票有票几乎都能买的到。
季芳橙大方的买了半边猪肉,那肉票拿出来的时候闪瞎售货员的眼。
又买了几十斤的羊肉,羊骨头猪骨头,季芳橙发现小栗子和恒恒都喜欢喝骨头汤。
天气冷了,也不怕吃不完会放坏了,实在不行就做成腊肉,还可以送一些去给季家。
季芳橙还扯了几十匹布,趁着过年这段时间闲,无事可做,尤其是大雪封山的时候,在家里就非常的无聊,正好买了布回去,无聊的时候给家里的娃娃们做新衣裳。
白蕊蕊也跟着来凑热闹,被她婆婆的大手笔震惊的咋舌,白蕊蕊连忙说,“妈,妈!可以了,再多就拿不下来了。”
幸好这次阮有力阮思敏都来了,季芳橙买的东西塞满了四个大背篓。
装着肉的交给了阮有力和阮思敏,白蕊蕊和季芳橙拿着轻一些的背篓。
好在临近年关,来来往往的牛车非常多,几人没走多久就坐上了一辆同村的牛车。
一起坐车的还有几个女人,看着季芳橙他们的背篓满满当当,那半扇猪肉只能塞进一半,一个背篓都装不完,给她们直接整不会了。
这哪是购置年货啊,这是来搬家的吧。
几个女人看的是又羡慕又酸,“诶,婶子,这得花不少票和钱吧?”
“不过日子了呀。”
季芳橙笑了笑,“我们家人多,男娃也多,不吃肉没力气。”
那女人却觉得季芳橙在炫耀,“人多了不起啊。”
翻了白眼,酸了吧唧的,“明知道今年粮食缺,还买这么多肉,真下头。”
阮家人,“……”
白蕊蕊笑了,“这话可不对了,总不能别人吃不上肉我们就不吃了吧,苦了别人也不能苦了自己啊。”
“咋的了,你们缺粮,我们就不能吃饱了?”
“婶子您可真善良,不知道天桥底下的叫花子你给了多少钱啊?”
季芳橙忍着笑。
阮有力和阮思敏也有点忍俊不禁,说话的女人神色讪讪,还是嘴硬道,“我又没说错。”
“这么招摇不就是惹人心烦嘛。”
季芳橙他们回到家没多久,周春燕就找上门来了,说是上午来过一回了,季芳橙她们没在。
周春燕一脸八卦,季芳橙塞给她刚买回来的一把瓜子,周春燕也不和她客气,吃着香香脆脆的瓜子,说起了她的所见所闻。
“你知道不,昨天知青所闹起来了。”
“我就说吧,那些新知青那点粮根本撑不了多久。”
知青们本来打算去粮食局买一点粮撑撑的,结果现在粮食紧缺,他们根本抢不过别人。
然后就和老知青借,老知青也不乐意,他们自己的粮食都不知道能撑到啥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