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超英小百货
第二天,李国强请人来弄了个简易招牌,“超英小百货”。
从街西头一家卖旧家具的人家淘来了几节柜台,这么一摆,小店还真的有了模样。
中午王建顺回来看到,觉得不错,“国强,架势是摆好了,可惜这柜台空荡荡的呀。”
“王大哥,这次我是冲动了,可事已如此,硬着头皮也要干了,先把场子支起来,走一步算一步吧。”
“多少得先进点货。”
“嗯啦。”
嘴上这样说,可心里却叹了一口气,不但口袋里没几个钱,还没有进货渠道。
正在这时,外面过来几个穿制服的人。
“这店谁开的?”声音有点大,语气有点严厉。
李国强不知他们什么人,马上就蒙了,难道是不准开店?政府有人来查了?
刘超英心里也害怕,这些人都是穿制服的,不好惹。
李国强无奈地迎上前去,“是我是我。”
王建顺认识他们,赶紧上前递烟,“哎哟,这不是赵所长嘛,您大驾光临,有夫远迎。”
原来来人是公社工商管理所的。
前两年,县里成立了工商局,前几天才在红旗公社设立了工商管理所。
王建顺是街面上人,赵所长不想得罪,便伸手接了烟,“建顺老弟,我们这也是正常工作,几是开店的,都得管理。”
“那是应该的。”王建顺一边给后边几人递烟,一边说道。
赵所长扭头问李国强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开店为什么不去所里打报告申请。
李国强一边回答,一边想,这拿自己的钱开店,还要申请?没听说过呀。
“我叫李国强,下边桃源大队的,只是想做个小生意,不知道这个还要报告。”
“以前是不准做生意,也就没这事,现在国家也在放开,老百姓可以做点买卖了,但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也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要是那样,不乱了套?所以,才设立了我们这个工商管理所,管理所,就是管理嘛。懂吗?”
李国强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赵所长一看,心里来了气,“懂什么懂,我看你是一窍不通。”
王建顺见得多,脸上堆满笑容,“赵所长别生气呀,他不懂,我懂啊,你们先去检查别处,他这儿一切手续照办。”
赵所长一听,马上也笑了笑,“那就好,要依法开店合法经意嘛。”
大手一挥,“走。”赵所长便带着几个人走了。
刘超英很紧张,“王大哥,这做个小生意,要办什么手续呀?”
李国强也用疑惑的眼色看着王建顺。
这王建顺看着这夫妻二人,心想,这村里上来的夫妻二人真不容易,生意还没开始,便遇到了赵所长这样的人。
“这工商所也是刚有的,就是管理街面上做生意的,说是管理,其实很松的,不过,听邻居们说,得跟这赵所长意思意思。”
李国强心里明白了,这是要打点啊。
“王大哥,那怎么办呢?”
“你去买一条烟,稍微好一点的就行,就买阿诗玛,剩下的事,我去给你办。”
王建顺的热心,让李国强夫妇很是感激。
“买什么阿诗玛,华新烟抽不得他了?”
大家抬头一看,是药站的孙大勇。
华新、玫瑰,这两个牌子的香烟,都是本地市里产的,价格不是很贵,一般三四块钱一条,有条件的人自己抽抽还可以,但要是送人,一般都是买阿诗玛或者红塔山的。
话音未落,一条华新香烟递了过来,“买什么买,我这儿有一条是人家送的,我抽烟也少,放家里也是浪费。”
李国强连忙伸手去挡,“孙站长,使不得。”
刘超英也说道:“孙站长,您的好意我们领了,东西不能要,我们自己去买。”
孙大勇马上把脸冷了下来,“好你个瘸子,你喊我喝酒,我可没有客气,怎么,这么点小东西,你就嫌烫手了?看来你是没拿我当朋友啊。”
被他将了这么一军,李国强有点不好意思,便接下了香烟,“孙站长,那我就谢谢你了。”
“这就对了嘛,对门的朋友,关系搞搞好,可以经常找你玩呢。”
孙大勇一拍脑袋,“光顾着说这件事了,正事都忘了,我表哥说了,可以赊你点货,你赶紧去进货把这店开起来。”
一张纸条塞到李国强的手里,“这是地址。”
李国强和刘超英连声感谢,心里都想,遇到贵人了。
“孙站长,你这人讲究。”王建顺也很佩服孙大勇。
“我讲究什么?不过是说了一句话,那货又不要我赊。”孙大勇哈哈大笑。
他越是这样说,李国强他们愈加佩服,此人做了好事,还不让人家感激涕零。
这样的朋友,值得深交。
王建顺有点为难,送礼,尤其是赵所长这样的,华新烟,有点拿不出手。
孙站长看出来王建顺的心思,“建顺老弟,你尽管去办,就说是我让你去的。”
有了这话,王建顺马上有了底气,“好呐。”
超英小百货就这样开了起来。
让李国强夫妇始料未及,小小的百货店,生意好的不得了,进什么都好卖,很多东西价格都是成倍翻。
李国强夫妇不是贪财之人,售价都是随行就市,大家什么价,他们就卖多少钱。
这个年代,生活用品都非常匮乏,街上店铺又不多,生意能不好吗?
桃源大队的人来买东西,价格是一样的,但李国强和刘超英说好了,给他们额外送点小东西。
桃源大队的人,都觉得李国强两口子人不错。
一来二去,这桃源人上街,都是第一个来超英百货店。
有事没事,他们都会来坐坐,跟刘超英拉拉家常。
这样一来,小店里总是满满当当的人。
从店门前经过的人,不明究里,都以为这家生意爆棚,不自觉的都进来看看,基本也就在这儿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时间不长,超英百货店在全公社的名声就是响当当的了,李国强这个名字便家喻户晓了。
两个月下来,盘了一下帐,竟然挣了将近一千块。
一千块钱,对于当时大多数人家,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李国强,一下子就成了富翁。
两口子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好。
刘超英紧紧地搂着他,“国强,这比在村里挣工分强多了。”
“那是当然,挣工分,可能一辈子也挣不到这些。”
“幸亏被童富贵挤兑出来,要不然还不知哪天能出头。”
“英子,要我看,还是政策好,要不是现在能让咱做生意,也不可能有今天。”
“这倒是,国家现在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国家也会越来越强大。”
“英子,听说村里要分地了,你想不想要?”
“当然想要了,我们农民,离了地咋行?有了地,心里安顿。”
“好,听你的,要地。”
1982年1月1日,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这个消息传来,桃源大队那是欢欣鼓舞群情激奋,一个个摩拳擦掌,每个人都准备大干一场。
别的不说,以后不会再饿肚子了。
每天来买东西的村邻们都喜笑颜开的,难免跟李国强他们叽叽喳喳地议论一番。
“瘸子,按理说,你一直落户在我们村,分地肯定有你的份。”
“那是当然的,人家瘸子户口又没有迁走,不就是我们桃源人嘛!”
“瘸子,要是分了地,你这生意又这么忙,你们哪有时间回去种呀?”
“下午的时候上街人少,超英一个人就能应付,我可以回家种地呀。”李国强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说了。
“你这家伙,鬼精,种地生意两不误,不发财才怪呢。”
“是啊,这年头,国家政策好了,头脑聪明的,有门路的,肯定会发达。”
也有人担心李国强和童富贵的关系,“瘸子,你和支书的梁子是结下了,这分地的事,会不会出岔子哟?”
“难说。”有人附和。
李国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他现在还没想好怎么办。
真的要分地了。
村里广播通知,22号就开始丈量田亩分地,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
李国强也回来分地了,不过,他先去了西山桃源小学拜访了钱玄。
钱玄深思了好久,给了李国强一个意见。
李国强听了,心里虽然矛盾,但决定还是听钱玄的。
分地会场就在社房,一大早便陆陆续续地来了人,很快社房门前便挤满了人。
大喇叭里播放着歌曲《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
分地正式开始,刘富贵亲自主持了分地大会,非常正式地宣读了一号文件。
“地虽然是分了,可地还是集体的,大家伙只是承包,所以,还是要服从大队管理的。”
群众都沉浸在分地的欢天喜地里,哪里有人有心听童富贵在台上唠叨。
“地已经丈量好了,下边开始抓阄。喊到名字的,马上就上台。”
一直到最后一个,才喊到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