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娶农女入府,将军红脸求她生二胎 > 第6章 赶集

第6章 赶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傍晚迟潇潇家的小院,隐隐约约变得跟以前不一样的。

    不再是死气沉沉,而是各个人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迟潇潇放下背筐,洗洗手,就忙着在厨房里烧火揉面做饭了。

    柳氏帮忙杀鱼收拾野菜。

    迟瑞轩放下背筐喝了口水,就赶去村里小池塘收鱼篓去了。

    最开心的就是迟涵涵,像个小麻雀围在大家周围叽叽喳喳,当着家里的小喇叭。

    迟潇潇已经从她嘴里了解到,迟康又编了四个鱼篓。

    家里的水缸里的总共有二十几条鱼儿,五条黄鳝。鱼儿没有翻肚,都还活着。

    家里的竹子快用完了。

    老宅那边的奶奶,中午来了一趟,给迟潇潇送了十个鸡蛋,没有进屋,就匆匆回去了。

    迟潇潇做了竹笋炖鱼贴了杂粮锅贴,另外做了白灼河虾,用了不多的猪油炸了一盘小鱼,拌了个野菜。

    柳氏是有些心疼的,不过也没说什么,只要家里进项多,多吃点猪油没什么的,这两天要干重活,要给大家吃饱。

    第二天柳氏带着迟潇潇姐弟,继续上山挖竹笋,总共跑了7趟吧,算下来一共挖了笋有八百斤吧。

    厨房边的空地堆了好大一堆笋。

    那片竹林已经挖完了,如果还想继续挖,只能往深山里去了。

    迟康编鱼篓的手艺越来越娴熟,三天编了十三个鱼篓。三个鱼篓留着自己用,十个准备明天带到镇上去卖。

    这三天,三个鱼篓,每天收一到两次,一斤以上的鱼儿,水缸里差不多攒了有三十几条。

    吉安镇上三天一个大集,非常热闹。

    附近的几个村子的村民,会在这一天赶集,把家里的鸡蛋,农产品等拿去镇上卖,换点柴米油盐针头线脑的回家。

    今天逢三,迟潇潇计划拿十个鱼篓,三十斤活鱼黄鳝,十斤冬笋,拿去街上卖。

    仍然是迟康和迟涵涵在家里看家,娘仨一起去镇上。

    去镇上走路大概要一个时辰。要是坐牛车去,单趟每人就要两个铜板,显然迟潇潇家的情况不允许,还是走路吧。

    迟潇潇三人起了个大早,天蒙蒙亮就出发了。一人分担十几斤的重量,赶到镇上的时候,还不到七点。

    柳氏找到一个摊位,三人就安顿了下来,摆好鱼篓,装活鱼的瓦罐,冬笋。

    一个摊位官家收三个铜板。摊位不大,人流量还是很大的。

    卖鱼的一些情况,迟潇潇也跟迟康打听清楚了。

    这个季节,当地一般都是只买得到死鱼,因为捕到的鱼很难保鲜。

    而迟潇潇鱼篓篓住的鱼的鳞几乎不会受伤,拿回家只需要把鱼身上粘液用盐水洗一洗,扔到大缸里就可以继续活。

    为了养活鱼,把家里吃水的一米多深大水缸都贡献出来了。

    每天用井水换两次水,三个鱼篓这三天捕的鱼几乎没有死亡的。

    但是三十斤鱼,装在瓦罐里,一个时辰时折腾到镇子上,鱼的鲜活度就很差了,可能会很快死。

    迟潇潇有些着急,这个鱼趁着新鲜要尽快卖掉。

    迟潇潇清了清嗓子,就开始叫卖了。

    可把柳氏和迟瑞轩惊讶坏了。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潇潇吗?

    迟潇潇可顾不了那么多,“各位乡亲来看一下啊。新鲜的活蹦乱跳的草鱼鳙鱼鲢鱼白条,还有黄鳝。新鲜卖,都是活的。咱家鱼篓篓上来的。活鱼十个铜板一斤,黄鳝十二个铜板一斤。”

    叫卖声起,路过的都停下来凑热闹来了。大家新奇的看着两个大瓦罐里的鱼,每条还在水里游来游去。

    这卖死鱼的天天见,卖新鲜活鱼的还真的少见。

    迟潇潇看大家聚拢过来,继续吆喝着,“这几十条鱼,是我家祖传手艺编织的鱼篓篓出来的。您要是舍不得买鱼,买个鱼篓也行啊。鱼篓一百个铜板。”

    “这鱼篓太贵了,一百个铜板,可以买十斤鱼了。”一个穿着粗布大褂的大爷喊道。

    “大爷,这一个鱼篓放在池塘里,隔个夜,第二天早上去收鱼篓,都能收个好几条鱼,然后用了蚯蚓做鱼饵塞进去,鱼篓继续放池塘。等到晚上又能收一次。一天收两次,有了这鱼篓,以后家里可就不会断了鱼吃。一百个铜板几天就回本了。”

    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嫌鱼篓贵的,那就买条鲜鱼拿走。

    迟潇潇做生意大气,能抹零就给抹个零。

    有的觉得买鱼篓划算的,就买个鱼篓,迟潇潇搭几条白条鱼赠送。

    柳氏开始看的一愣愣的,缓过神来,赶紧收银子找铜板。

    买卖就是这样,看到买的人多了,就有更多的人赶来买。半个时辰,六个鱼篓就卖掉了。鱼也卖掉了一半。

    来集市赶集的不光是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还有镇上各个大户人家负责采买的管家小厮。

    一个顾姓员外家的采买管家看着鱼和黄鳝很鲜活,最后包圆了所有的鲜鱼和黄鳝。

    迟潇潇非常高兴,主动要求送货上门。

    迟潇潇和迟瑞轩姐弟俩,一人抱着一个瓦罐从后门给员外家送去。迟潇潇还热情的给人家建议,怎么用井水养鱼,让鱼活的久一点。

    等到迟潇潇姐弟俩返回的时候,看柳氏占的摊位,只剩两个鱼篓还有一堆冬笋了。

    迟潇潇考虑到冬笋,这镇上的人也不大会烹饪。可能在摊子上并不好卖。而鲜鱼卖完了,鱼篓自然没法吸引人来买。倒不如这样。

    迟潇潇上前一步,对柳氏建议,“娘,鲜鱼卖完了,这鱼篓一百个铜板一个,就不好说服大家来买了。不如把这两个鱼篓拿去杂货铺代卖,咱少赚一点。剩下时间,咱去镇子上的酒楼推销一下咱的冬笋。”

    柳氏带着迟潇潇姐弟连忙收摊,把两个鱼篓放在柳氏常去的陈氏杂货铺代卖。最后商量了一通,还是卖百个铜板一个,每卖掉一个,杂货铺收十个铜板的佣金。

    迟潇潇跟杂货铺打听了一下镇上有名气的酒楼,据说那个福满楼酒楼,经常收野味和山货,给的价钱也很公道。三人就背着背筐过去了。

    迟潇潇也是很懂人情世故的。

    娘三个穿着挂着补丁的布衣,背着三个大箩筐,又不是来酒楼消费的,不好走前门。刚准备打听一下后门怎么走。从酒楼里走出来个店小二模样的小伙,喊住了迟潇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