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外传1
炎黄战华夏,百家齐争鸣。壮哉我秦汉,唐宋文人行。焦尾琴弦断。易安不安生。前人随风去,可怜生不逢。
越查越激动,我华夏大地,的辉煌的历史,用文字没法形容,能出生在华夏我感觉特别骄傲与自豪。
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地球的起源:隐生代、原生代、酒神代、雨海代。
原生代距今约46亿年,初期平均温度4000c,大气含氧量为0。
酒神代距今约42亿年,平均温度160c,海洋出现。
雨海代距今约384亿年,平均温度41c。对应为月球地质年代中的早雨海世,以月球的东海撞击事件为结束时间,这也是内太阳系的后期重轰击期的结束标志。
冥古宙时期的地球犹如“地狱”。太古宙: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始太古代距今约384亿年,平均温度41c。所有生物的祖先“露卡”出现,它存在于地下极深的地方,以“硫、铁、氢和碳”为生。
太古代距今约35亿年,平均温度30c。原核生物和叠层石出现。
古代今约32亿年,平均温度24c。光合作用出现,带状铁形成区出现,第一块超大陆瓦巴拉大陆出现。
新太古代距今约29亿年,平均温度11c。第一次冰期,蓬戈拉大冰期出现。
中太古代今约32亿年,平均温度24c。光合作用出现,带状铁形成区出现,第一块超大陆瓦巴拉大陆出现。
新太古代距今约29亿年,平均温度11c。第一次冰期,蓬戈拉大冰期出现。
元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元古代距今约25亿年。其中“成铁纪”平均温度16c,蓝藻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气,凯兰诺大陆形成;距今约24亿年,大气中的游离氧含量突然增加,发生了“大氧化事件”,造成“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235亿年的“层浸纪”,平均温度﹣24c,休伦冰期出现,空气中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含量增加。
距今约20亿年的“造山纪”,平均温度14c,真核生物出现、线粒体出现,生物出现了复杂共生现象。
中元古代距今约11亿年。其中“狭带纪”平均温度12c,多细胞生物开始繁殖,真菌出现,藻类开始繁殖,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
新元古代距今约7亿年。其中“成冰纪”平均温度﹣46c,此时为雪球地球时期,二氧化碳减少,“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6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平均温度16c,第一批动物出现(如水母),生物出现分节现象,头足类动物出现,后出现原因不明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距今约52亿年。其中“寒武纪”的初期平均温度22c,有眼睛的生物出现,生物的掠食行为出现,生物出现外骨骼,节肢动物出现,后期平均温度29c时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47亿年的“奥陶纪”初期平均温度18c,礁体出现,植物出现,节肢动物登上陆地,氧气增加,后期平均温度12c时发生了不明原因的“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43亿年的“志留纪”平均温度22c,广翅鲎繁盛,海百合繁殖,脊椎动物繁殖,有颌鱼繁殖。
距今约4亿年的“泥盆纪”初期平均温度28c,此时为鱼类时代,盾皮鱼出现,四足动物出现,昆虫出现,后期平均稳定度为19c,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温室效应导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3亿年的“石炭纪”平均温度为13c,此时是森林时代,碳沉积,两栖动物繁殖,羊膜动物出现,氧气含量增加。
距今约26亿年的“二叠纪”初期平均温度13c,合弓纲动物、蜥形纲动物繁殖,出现盘古大陆,后期平均温度26c,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急剧下降,温室效应导致“第七次生物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95生物被灭绝)。
中生代距今约22亿年。其中“三叠纪”初期平均温度21c,此时是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出现,鱼龙出现,翼龙出现,后期平均温度19c,温室效应导致“第八次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145亿年的“侏罗纪”平均温度17c,盘古大陆解体,暴龙类出现,蛇颈龙类出现,鸟类出现。
距今约145亿年的“侏罗纪”平均温度17c,盘古大陆解体,暴龙类出现,蛇颈龙类出现,鸟类出现。距今约105亿年的“白垩纪”平均温度22c,巨型生物出现,泰坦巨龙出现,沧龙出现,氧气含量增加,后来由于彗星撞击地球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第九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恐龙灭绝)。
新生代的“新近纪”距今约500万年,平均温度14c,此时是哺乳动物时代,新近纪大冰期出现,灵长类动物繁殖,原始人出现。
距今约258万年的“第四纪”延续至今,其中距今约11万年至今为“人类纪”,平均温度16c,智人出现,文化。
华夏历史起源传说之一7800年前的河西走廊生活的人被成为羌族,是后世历史的称谓。
为了方便和后来西北的少数民族羌族区分开来,我们一般将上古时期的羌族称之为“先羌族”。
这时候的羌人还处于母系氏族阶段,是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文明。
此时的先羌族虽然已经培养出来了“粟米”这种作物,但是直到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范畴内的半坡遗址中才出现成规模的粟米种植,这比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农业文明要落后太长时间了。
不过地处昆仑祁连脚下的河西走廊显然并不能满足先羌人披荆斩棘的步伐。
随着气候的变化,河西走廊地区的水土日益无法满足人口日渐增多的先羌部落了。
公元前4000年左右,终于有一部分先羌部落开始迁徙到如今的华北平原一带。
离开故土东迁的这部分先羌人其实就是华夏族的祖先;而留在河西故土的部落一部分前往青藏高原并征服了当地的人数稀少的棕色皮肤的先民而成为藏族的祖先;最终留下来的就是此后漫长岁月里的羌族了,三国时代的董卓马腾麾下的羌骑、五胡乱华中的羌胡均可以说是当年仰韶故土的先羌后裔。
东迁到河北平原一带的先羌部落发展出来了非常发达的红山文化,这是能与河西走廊一代仰韶故土比肩的重要文明火种。
不过红山文化相较于仰韶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
分布在青海甘肃一带的先羌部落面对越来越干旱的气候继续维持游牧和采摘的简易化生活方式,这一部分人除了成为青藏高原上的霸主藏族外,还有一部分南下进入横断山脉的亚热带雨林中成为了纳西族、彝族等众多西南少数民族共同的先祖。
而东迁河南河北的先羌部落不仅努力的发展红山文化,还在黄土高原开创出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
分裂后的先羌部落习性差异极大,东迁离开甘肃老家的羌人部落们虽然是在不同时期到达华北平原不同的地域的,却也开始渐渐形成了松散的联盟。
不过这个时候的联盟完全无法和后来的部落联盟相提并论,此时的结盟更多的是一种同乡外出打拼建立起来的互助同乡会而已。
也就是在这段岁月里,男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这群东迁的羌人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部族的首领也开始以男性为主了。
这个时候东迁到华北平原的羌族部落虽然众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支。
一支是很早东迁,并到达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建立起红山文化的早期移民;另一支从靠近老家的陕西渭河谷地往东逐渐散布并占据黄土高原的晚期移民。
此时的长江地带,中游是日益发展强大的三苗部落,下游则是百越创建的河姆渡文化。齐鲁大地则被浪漫而武力羸弱的东夷人占据。
东夷人是大汶口文化的创立者,这个文明火种因为海拔的问题并未遭受太大冰川融化后的大洪水冲击。
但是随着与四方联系的频繁,东夷人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处境。西边是东迁的羌族部落,南边是不断壮大的三苗,东边和北边是,呃,海洋。
没办法,只能向东边的羌族部落靠拢了。
顺便说一下,后来这个东夷族也是反复过许多次,殷商末年商王帝辛曾在面临西岐威胁的时候举兵伐东夷,可见东夷到了后来重要性变得尤为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和生活在华北湿润平原的羌族部落不同。
东夷人生活在没那么潮湿的丘陵上,很崇尚“鸟”,而羌族人当时最敬重的则是“蛇”。
而经过后期的部落联盟将不同鸟类融合,凤凰这种始祖级别的部落图腾就诞生了,同样羌族部落联盟也由蛇演化出龙这种图腾。
龙凤呈祥在很早的时候就根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记忆里了。
东夷人虽然对羌族部落保持半臣服的状态,但是其本身一盘散沙,因此不同部落与羌人融合的程度也就各不相同。
公元前3000年前后长江流域的三苗文明越来越强势,其文化甚至影响到已经臣服羌族部落的东夷人。
胆敢染指自己势力范围,这让黄土高原上的这些继续发展仰韶文化的羌族部落愈发不满,和三苗逐渐转为敌对关系。
只是虽然文化取得进步,生产力水平更高,但三苗的整体实力明显比不过仰韶羌族部落。
于是三苗直接去向融入了羌人血统的东夷人开战了。
三苗打不过仰韶羌族,但是打东夷绰绰有余。
东夷只得向黄土高原上的那位羌族部落联盟首领求援。这位被后世历史称为“炎帝”的首领准备救援自己的小兄弟。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最先离开河西走廊先羌族故土的那批盘踞在华北平原北部边缘一带的羌族部落,也就是开创红山文化的那批人向黄土高原上炎帝的这帮羌族部落联盟开战了。
“炎帝”这一方面的羌族联盟权衡了一下,觉得红山那帮人为首的是羌族别姓“姬”部落,认为翻不出什么浪花,因此还是觉得东进救东夷。
不过此时的三苗之中,有一个被后世史书称作“九黎部落”的异军突起,首领“蚩尤”迅速占据了东夷地界,继而又将炎帝军队击溃,迫使炎帝退回黄土高原去了。
此战的结果和红山羌族部落联盟原本的预判可能不大一样。毕竟炎帝联盟是老牌霸主,红山那帮人原本想的是乘机削弱炎帝的实力。
可是现在一看,那个蚩尤居然这么生猛,这要是炎帝联盟像东夷一样被消灭了,那么下一个岂不就是自己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红山的东迁羌族和黄土高原上的仰韶东迁羌族结盟了。
红山联盟的首领是姬姓部落的轩辕,被后世包装成了“黄帝”。因此这次联盟也被称作“炎黄联盟”。
联合之后的炎黄联军相互补齐短板,加上三苗自身将战线拉得太远等因素。
最终“逐鹿之战”蚩尤被杀,三苗溃败之后一部分退回长江以南,一部分逃窜到西伯利亚东部,而更多的残留东夷的地盘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融合了。
溃败的三苗留下的利益实在太大,诱引了红山的那帮人南下掠夺。
但是作为老牌霸主的炎帝联盟明显不会妥协,所以双方在打败了三苗之后又在“阪泉之野”爆发战斗。
这场战斗以炎帝失败而告终,姬姓部落不仅成为了东迁羌族内部最强大的部落,还进一步强化了原本松散的部落联盟。
阪泉之战后,盘踞整个华北地界的东迁羌人和东夷人不断融合,成为不久之后夏人也就是华夏族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