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做了一件大事
“后世的经验告诉我们,炎黄国最大的资源不是石油,也不是煤炭,而是人口。”
“是十几亿炎黄人通力合作,最终实现了炎黄国的经济奇迹。”
107小组方针研究会上,赵宇一锤定音的总结道。
107方针小组,组员来自智库,成员有教授,有领导,也有经济学家。
众人齐聚一堂,研究发展方向的同时,确定交易的物资种类。
“所以,炎黄国想要发展,炎黄国必须修路,提前解放人口。”
此言一出,一位领导皱了皱眉。
“我原则上同意赵顾问的结论,人口是咱们国家的重要资产。不过今天是1981年,不是后世的现代时空,国家暂时提供不了那么多岗位。提前让农民进城,会不会造成混乱?”
领导的问题同样说明了上层将农民锁在田间地头的主要原因。
工业化程度不够,经济发展缓慢。
国家根本没有那么多岗位吸收多余的人口。
没有工作,赚不到钱,进城的农民不是发展推动力,而是麻烦。
于是,严格的户籍制度出现了。
禁止农民流动,驱赶城市中的临时人口。
赵宇挥了挥:“当然不会,现在没有工作岗位,不意味着接下来没有工作岗位,我们可以开启大基建时代。”
开山,架桥,盖楼,修路等等,足以容纳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农民。
他的想法很简单,把后世的成功经验嫁接到平行时空。
提前28年开始大基建,炎黄国的国力必然大增。
“开启大基建是炎黄国必须,也是唯一快速追上主流国家的道路。只是,国家的生产力不足,工业基础还不完善,大基建犹如空中楼台,看得见摸不着啊。”
一位经济学教授敲了敲桌子,侃侃而谈道。
他说的没有问题。
后世,炎黄国是世界工厂,拥有齐全的工业体系。
整个水蓝星,拥有所有工业体系的国家只有炎黄国。
世界霸主灯塔国都不具备,那个时候的灯塔国实体空心化,完全转向了金融业。
平行世界的炎黄国还很弱小,国家尚处于半工业、半农业阶段。
制造能力太差,开启大基建的条件不足。
“制造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储备不足。”
靠窗的经济学家发言道。
“去年,国家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五,其中还有百分之四十五是完全不识字的文盲。这些大部分是农村人,在工业化的时代,识字是基础。不识字的农村人来到工地,也只能从事最基础的工作。”
“识字率的问题可以通过义务教育解决,我看了后世资料。国内开始义务教育之后,识字率从百分之六十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五,可谓是全民识字了。”
从事教育的组员不满意经济学家的说法,反驳道。
“义务教育不是国策,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没钱,没教室,也没有足够多的教师。”
自古以来,教育资源就存在不公的情况。
尤其在农村最明显。
大型城市中,基本上每个社区就会有一所学校。
不讨论学校师资力量如何,首先能够保证社区内的孩子入学。
农村呢?
一个村子都不一定有一所学校,往往是数个村子共同用一个学校。
这也是很学生翻山越岭上学的根本原因,附近没有学校,只能去更远的地方上学。
义务阶段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在农村,上学对普通孩子来说是奢侈品。
赵宇拍了拍手掌。
“教室的问题我可以解决,不过是一些钢筋混凝泥土而已。”
没有教室怎么办?
盖!
没有教材怎么办?
买。
“不过教师问题我解决不了,需要各位共同努力了。”
赵宇不会大包大揽,他又不是保姆,没有必要把事情揽到自己身上。
最多在赚钱的基础上,尽量给农村分配一些物资。
具体操作跟他没有关系。
没有人反对,他们都是炎黄人。
自力更生的炎黄人,发展靠不了外人,那就自己上。
“我有个建议。”
宋建业举起了手。
“可以申请大学扩招,尤其师范专业,适当放松录取分数。”
过去的大学生之所以尊贵,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资源不足。
识字率不足一半,更不用说读大学了。
同时也有入学标准高的原因。
适当放开标准,能够在短时间内招收到大量师范生。
赵宇心中一惊,连忙补充了一句:“降低师范生录取分数没有问题,不过一定要加强师范生的思想教育。”
后世,毁人不倦的老师太多。
炎黄大地上,从不缺乏被老师毁掉一生的例子。
“放心,我们一定会注意。”
宋建业点了点头,他比赵宇更担心后世落入物欲横流的世界。
“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将会把今天的会议内容送到最高团审核。”
没有人反对,于是,小组会议内容出现在最高团手中。
赵宇不知道最高团发生了什么事情,反正全国播报了数个文件。
首先是允许个体户经营。
其次是减少区域限制,允许农民跨区域流通。
之后则是全国修路的通知,增加识字人口。
拿着红头文件,赵宇眼眶有些发酸。
他总算做了一件大事。
下一刻,赵宇直接返回现代。
炎黄国跨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