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玄幻小说 >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 第一百一十五节 皇太后的决断

第一百一十五节 皇太后的决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修儒家之前,刘知易修过医家、法家,还兼修武道,他都很想学,算得上勤奋。对儒家也没有什么偏见,主要是领悟不了,也不认同儒家的道理。却从不否认儒家是诸子百家的重要地位。

    可是儒家高手强行逼他学儒道,向他强行灌输儒家道理,就差灌顶了。人总有许多杂念,更何况是如今衣食无忧,名利、钱财、美女唾手可得的刘知易,他是靠着上百年社会打磨后的毫无菱角的心态,来面对那些杂念的。无所事事的时候,谁不会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这些终极哲学命题呢,刘知易之前还能靠究竟磨砺的心态,用“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样的苟且心态瓦解。突然被儒家强行灌输一些理念之后,一下子心里的杂念失衡,再也无法平复,一时间他看什么东西都不对劲,看什么都能联系到儒家的道理上,让他觉得中了儒家的毒。

    终于通过道家的坐忘,让他将那些强行灌输进他思想中,自相矛盾的杂念驱散。心中一意难平,很不爽。

    但要把场子找回来,谈何容易。儒家是不是百家第一家不好说,但肯定是百家第一大家,是太学的中流砥柱,他一人之力,不可能对抗儒家。他需要好好思谋一番。

    经过一晚上坐忘,他此时心性通明,纯净无暇。不由感慨道家真是好东西,不知道为什么没什么人修道家?

    在系统中,很明确他领悟了道家,而且又给了超额奖励。

    之前领悟儒家,奖励了十万积分,这次领悟道家,竟然给了三十万积分,难道说,在系统的评价中,道家的重要性是儒家的三倍?领悟武道时候,也给了三十万积分,难道说,道家其实就是跟武道并列的文道?刘知易弄不清楚,诸子百家的溯源,到现在都是一团乱麻,只能确认道家是最早的百家,其他争议就很大了,连诸子百家的圣贤都弄不清楚,刘知易自然也弄不清楚。索性放下这个杂念。

    另外,系统对道家的信息表达,让刘知易颇为纳闷。

    【文道】

    【角色1】【角色2】【角色3】【角色4】

    角色4(文)

    级别:未定

    职业:道士

    领悟道家之后,他的文道角色达到了四个,法家是七品进士,医家是举人境界,儒家是秀才境界,可道家,级别竟然没有明确的等级,让他颇不理解,是道家无法评级,还是说系统定义不了?

    道家真气是实实在在的,却跟其他各家也有不同,医家、法家和儒家都有自己确定的行气路线,可道家没有,只有丹田中一口活泼泼的气团。刘知易尝试着驱动真气,没有任何阻滞,竟然可以在儒家、法家、医家的行气经脉中畅行无阻。而且行气医家就是医家真气的表象,行气法家就是法家,行气儒家就是儒家。

    这不由让刘知易想起太学对各家学派的评价,所谓儒家无术,道家无法。儒家没有本家的法术,道家甚至连本家的功法都没有。原来指的是这个意思!

    没有本家行气路线,连修炼都不知道怎么修炼,只有打坐参悟。他从道玄那里学到的,就是一个坐忘之法。

    昨晚一夜坐忘,坐忘的过程中,对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思维,仿佛自身融入了外界的变化。等到醒来,外界发生的一切,竟然毫无保留的映射在自己记忆中。一片片昨夜发生的变化,都呈现了出来。

    昨天晚上,宜春院中发生的一切,他竟然都了如指掌。包括许多不能描述的事物,原来谢忠喜欢脚,尤所为在床上竟然那么狂野。

    “刘公子。醒了?”

    刘知易早上起来,已经先后将法家、医家、武道真气都运行了几个周天,完成了日常晨练,此时怜花、怜月姐妹才从床上起来。

    “今日王公子一案就该有结果了吧!”

    两姑娘一边穿衣服一边说着闲话,那么自然,似乎没把一旁打坐的刘知易当成一个男子。

    王铄案确实该出结果了,刑部难以裁决之后,上报朝堂,皇帝一般并不会马上裁断,而是交给另一个司法机构,大理寺进行审议,大理寺如果也无法裁决,会再次上报,这时候一件案子会上升到最高级别,交给翰林院进行辩法。一般翰林院辩法的结果,皇帝会进行确认。除非皇帝想亲自干涉。

    如今掌权的是太后,也遵循了这一些列流程,昨天翰林院已经进行了辩法,结果还不知道,今天应该就有结果了。

    ……

    皇宫,甘露殿。

    魏太后面对翰林院的辩法结果,陷入了矛盾之中。

    作为女人,当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她很同情王铄,可她还是按照程序,发回大理寺重申,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个女人,她还是一个皇太后,她不仅仅是一个皇太后,还是一个临朝听政的皇太后。

    结果大理寺也审不出个结果,再次上奏;她又交给翰林院,让大学士辩法。不是她不能独断,只是她不想得罪人,她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一言九鼎。可惜她不是皇帝,自从他垂帘以来,反对的声音就没有停息过,靠着女人的隐忍,怀柔,勉强维持着一个貌合神离的朝廷。王铄是江南王家子弟,在地方上影响很大,她不想得罪这种豪门。所以他希望大理寺也好,翰林院也好,能拿出一个没有争议的结果,这样她就可以进行认可,而不需要她去决断。

    可惜大理寺也好,翰林院也罢,竟然都拿不定主意。皇太后不由恼恨,怀疑是这两个部门也不想得罪人,把锅推到她头上。但转念一想,应该不至如此。两个部门都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确实拿不定主意。力主王铄罪不可赦的,在大理寺占据多数,大理寺中法家弟子众多,他们认死理,可在翰林院中,则力主王铄无罪的居多,因为翰林院中儒家弟子居多,他们向来主张刑不上大夫,王铄一个新科进士,能无罪当然好,更何况还有无罪的一套逻辑。

    这套在皇太后看来,颇有些强词夺理的逻辑,是那个太学才子提出来的。

    “刘知易!”

    皇太后皱起眉头,她不止一次听说过这个名字了。只是还无心关注一个太学学生,听说这个学生才气纵横,出口成章,写了不少名诗词;跟岭南王府往来密切,是岭南王的人。最让皇太后关注的,则是刘知易辩法赢了嬴悝,而嬴悝是她亲自点的状元。

    如果没有这个刘知易进行的辩诉,王铄罪行没什么争议,他自己都承认了,白纸黑字,就是王家也说不出什么来。可刘知易那一场强辩,让刑部无法定案,送到了朝堂,辗转经过大理寺和翰林院,最后送到她的案头。

    面对这复杂的卷宗,太后的笔提起来又落下,反复多次没有下定决心。

    就像刘知易猜测的那样,太后决断此案,根本不在乎法理。她考虑的只有政治利弊,判决王铄有罪,得罪了王家这棵江南巨树,江南郡是天下第一大郡,不是土地最大,而是人口最多。夏京所在的夏郡,加上京城,也不过五千万人口,已经是一个大郡,可江南人口高达八千万;不但人多,而且地富,江南平原,北面夏江,南依吴山,一水的沿江平原,河渠纵横交错,沃野千里,桑基鱼塘,十分富庶。大夏朝堂四分之一的财税,从江南郡出。

    江南郡富庶,人口众多,出的人才也多,朝廷四分之一的官员出身江南,同气连枝,得罪了王家,间接得罪了多少官员,皇太后不得不反复斟酌;可如果不判王铄有罪,也要得罪一批人,那些守旧的官员,本就对她以妇人的身份临朝不满,三翻四次上书要求皇帝亲政。自己判王铄无罪,显然又会给这些官员制造口实,会再次掀起一股反对她的浪潮。

    反复权衡了一夜,皇太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判王铄无罪。革去功名,永不叙用!”

    她觉得她做出了做合理的决断,判王铄无罪,不得罪王家,甚至王家要对她感恩戴德;又进行了一定的惩罚,也算给了守旧派一个交代。当然那些人依然会借机刁难她,可她很明白,即便没有这个案子,这些人也不会站在她一边。那她何苦为了这些人,而委曲求全呢。

    太后朱笔御批之后,卷宗重新发还刑部,刑部大佬们刚刚上值,马上就处理完这件棘手的案子,王铄就被无罪释放。

    ……

    王铄获释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进了宜春院,因为火急火燎的王铄跟谢玄等江南才子第一时间就跑到了宜春院来,他们是来找刘知易的。

    “刘兄果然在这里!”

    王铄一把抓住刘知易的袖子,将正打算离开宜春院的刘知易揪住。

    “王兄来的好早!”

    大早上逛青楼。

    王铄叹道:“我是找你的。去了太学,打听到你不在。一猜你就来了这里。”

    刘知易疑道:“刚刚出狱,不先休息。王兄找我何事?”

    刘知易看着王铄身上还穿着入狱前的女装,此时已经发酸,发馊,不由嫌弃。

    王铄道:“刘兄。听说你找到楚儿了!”

    真是个情种。

    刘知易叹息一声:“并没有找到,不过有了线索。王兄你还是先洗漱一番,我们在一起从长计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