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内阁六部现大汉
次日,一行人浩浩荡荡离开虎牢,往幽州而去。
王越和史阿两人没有跟随,刘信并没在意。
时至三月底,刘信带着军队返回蓟县。
在众人的齐声劝谏下,刘信在蓟县寻得一处风水极佳,山清水秀之地重盖燕王府。
刘信本不想大动干戈,毕竟自己又不是皇帝,盖这么大干吗。
再说了,刘信一直觉得王府盖的太大,出入太不方便,起床出个门还得浪费很多时间,影响效率。
刘信为自己的燕王府进行了规划,只要清新雅致些便好,没必要搞的太过庞大。
刘信又在蓟县靠近燕王府的地方,设计了燕国的办公大楼,以及重要官员居住的生活区。
说是办公大楼,也都只有三层而已,毕竟现在的建筑工艺确实有限,以后燕国的办公中心便在这里了。
并且刘信将众人生活的地方和办公场所彻底分开。
就比如自己的燕王府,若按照礼制,那应该是前院作为办公区域,后院作为生活区域。
以前的刺史府则留给现任刺史耿武,而且也公私分开,耿武的家也要搬进官员的生活区。
只要上班的时候去刺史府就好。
刘信要的是燕国官员的办事效率,而不是尸位素餐,庸碌无为的占着毛更不拉屎。
于毒等鹿肠山义军投靠刘信后,不仅多了五六万兵马,更是增加了近十万人口,刘信再次将蓟县扩大,毕竟这里便是燕国的国都,更是燕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
刘信也将蓟县正式更名为燕京。
对于燕国的官制,刘信并没有像大汉那般,改刺史为州牧,还是继承着以前的制度,并且着重强调军政分体。
刺史就认真尽到管理地方和治理地方的责任就好,打仗的事有军队。
刘信荣登王位后,首先便是要册封群臣。
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工作班底,怎么运转。
刘信并没有按照大汉现在的官制,而是根据历史上明朝的“内阁六部制”进行改动,作为燕国的官员制度。
内阁主要负责整理奏书并分类,总结奏书上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最后送往刘信,由刘信最后拍板。
内阁成员定为五至七人,不得兼任其他官职,战争时期暂时的任命除外。
每五年一届,任期一满,重新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参选者必须有地方上为官的经验,且每人最多连任两届。
第一届内阁成员还是由刘信直接任命的,分别是程昱、贾诩、陈群、沮授、陈珪。
程昱作为最早跟随刘信的文臣之一,这些年兢兢业业,劳苦功高,担任内阁首辅。
贾诩和荀攸可以说是在某个政治层面最接近刘信的人,而且贾诩不迂腐,思维非常开阔,处理事情不受大汉礼法束缚,因此刘信任命贾诩为次辅。
陈群代表颍川一系、沮授代表冀州一系、陈珪代表徐州一系。
幽州和并州已经是自己的地盘,其实这些人说白了也都已经属于燕国。
但是刘信为了更好的拉拢豫州颍川、冀州和徐州的世家,好在接下来的争霸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这三地还有不少人才,刘信重用这三人,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三人也都是大才。
内阁管辖范围分为吏部、礼部、户部、工程部、商业部和教育部。
首任吏部部长由荀攸来担任,毕竟荀攸曾经根据刘信的想法有过选拔人才的经历,对于刘信渴求的人才有更为充分的认知。
吏部不仅有选拔官员的职权,还有考核、调动官员的职责。
礼部负责仪制、祠祭、外交诸多事宜,毕竟要与外邦使臣交流,这就是燕国的面子,便由仪表俊朗、才华出众、且写了一手好字的钟繇担任礼部部长。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可以说是燕国的命脉所在,刘信本想把赋税这方面单独拿出来,但是现在拿出来有些早,毕竟燕国刚刚建立,税务制度还不够完善,刘信又免去了燕国百姓一年税赋,等以后燕国稳定了再单独拿出来吧。
说起户部部长,不是别人,正是两次质问刘信,又两次被怒骂的荀彧。
刘信返回幽州后,惊奇的发现荀彧竟然没走,还在幽州兢兢业业的工作,而且对自己的态度也不像以前那般冷淡。
刘信知道是自己之前的那番话起作用了,说明荀彧思想上已经转变,或者说是在一点一点的改变中。
如此重要的部门,刘信也不怕荀彧出什么幺蛾子。
刘信知道荀彧只是愚忠而已,荀彧有相才,凭荀彧的能力干好一个部门绰绰有余,若他仍是融入不到自己的燕国,相信以荀彧的为人,也不会做出对燕国不利的事情。
刘信一直秉承着术业有专攻的态度。
工程部若是让一些没有基层经验的人来掌管,估计会事倍功半,既浪费人才,又得不到效率,因此在刘信的一番忽悠下,义兄石径终是出山,担任工程部部长。
不仅要管打铁开石的事宜,包括燕国的城乡建设、水利建设等等都在其职责范围。
不过刘信有一支基建狂魔队伍,对于石径来说,绝对是事倍功半。
商业部则安排给了徐州糜家的糜竺,历史上糜竺就是刘备身边不可或缺的文臣,曹操曾评价糜竺“素履忠贞,文武昭烈”。
糜竺经商多年,在商业上一定的敏锐性,又知书达理、博学多识,担任商业部部长也无可厚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刘信看重的大事,关乎燕国的未来。
刘信知道历史上诸葛亮屡次北伐未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蜀国的人才出现了断层。
蜀国人才凋零,任凭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
现在燕国的文臣武将多不胜数,更有吕布、关羽、典韦这样的当世猛将,荀彧、贾诩、程昱这样的顶级智囊,燕国可谓是群星荟萃,光彩夺目。
但是数十年之后呢?
刘信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国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左伯自来到辽东,投奔刘信后,便一直忙于开办县学,后来刘信升为幽州刺史,又着手幽州大学、各郡中学以及各县小学的诸项事宜,对于刘信办学的理念和未来规划有着清晰的认知。
故而左伯便成为首任教育部部长。
胡昭致力于教学,这段时间一直在幽州大学协助左伯管理,左伯因为还要管理各郡县中小学,大多数时间都是胡昭独自处理大学事务,因此胡昭也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幽州大学第一任校长。
而刘信也厚脸皮的自命为名誉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