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肥皂问世,功臣允儿
陈信结合大汉城镇和后世城市的样式,在李允儿、耿武和闵纯的协助下,给新建的三城做了很详细的规划。
每座新城的规模至少三万户,也就是起码能安排下十万百姓。
居民区分成了数个小区,小区之间都有简易的市场,当然也都有大型市场,毕竟辽口和大连是沿海城市,将来走海上贸易,市场不能太小。
包括取水河渠、排水系统、路面、城防以及农耕区域都进行了规划。
由于现在是春季,要是不想一直靠买粮度日,那春耕的事宜同样重要。
陈信安排三个步兵营以及精壮男子负责建设,年轻力壮的女子和年岁稍大些的老人负责农耕。
虽然这样肯定不如精壮男子来负责耕种的效果好,但是聊胜于无,也能省下不少钱财。
李允儿也想为陈信出一份力。
带兵打仗、治理地方她不在行,便只能把心思放在经商赚钱上。
李允儿知道不少后世物品的原料,但是不知道如何配比,便只能不断尝试。
经过数天的奋斗,大汉第一块肥皂终于问世。
知道了制作肥皂的原料和配比,再制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索性开办作坊,大批量生产。
李允儿并没有对外招工,而是让家仆参与工作,这样用起来放心。
毕竟肥皂对于大汉来说还是稀罕玩意儿,技术不能泄露,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
当然,随着需求量增大,还是得对外招工。
但是作为后世人的李允儿来说,不叫事,到时候把每一个环节分开,形成流水线作业,让他们只懂得一部分技术就好了。
最终生产力还是要变现的。
在陈信的介绍下,李允儿把肥皂的经销权给了柳家和阳家。
其实辽东的四个家族在经商方面都有涉猎,而且韩家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但是柳家和阳家已经投靠自己,而且还在危难之时出手相助。
陈信不是圣人,有利可图的事情当然要给自己人。
由于柳家与三韩、高句丽、濊貊等异族都有过合作,陈信最终决定柳家负责外销,阳家负责内销。
肥皂一经推出,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毕竟效果是一目了然的。
阳家负责的内销,价格不算贵,起码百姓都用的起的。
柳家要出口给外族,所以定价高出数倍。
但不论是外销还是内销,利润都是肉眼可见。
陈信没有托大,本要跟两家五五分股,毕竟人家出人出力尽心卖货,居功甚伟。
两位家主却很识时务,一再推脱,最终定为七三分。
但是在两位家主眼里,三成就能让自己的家族快速致富。
且看城中店铺络绎不绝来买肥皂的百姓,就知道了。
李允儿当然不能仅限于这一种产品。
在研究洗衣粉、纸张等这些必需品的同时,还经常到当地的酒坊去观察学习。
研制出肥皂来,相信研制洗衣粉也会快了许多。
纸张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但是属于高端产品。
把纸张质量提高,批量生产,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位出售,定能成为一大经济支柱。
在陈信的规划中,将来每个县都要开设学堂。
到时纸张会完全取代竹简,消耗量便是个天文数字。
即使价格一降再降,同样能赚个盆满钵满。
李允儿知道古代的酒度数低,各位文臣武将也都爱喝点。
若是能研制出酒精度高的酒来,那肯定倍受喜爱。
酿酒毕竟需要粮食,现在粮食也十分紧缺,不能大批量酿制。
但是不要紧,物以稀为贵,少酿点,卖个好价钱,一样赚钱。
而且研制出高度酒后,也可以继而研制酒精、香水等等。
总之现在的李允儿已经成了东汉的科学家,在不断输出新产品。
由于肥皂生意刚刚起步,华兴楼还在装修,华医堂走亲民路线。
单靠丰县和洛阳的华兴楼往这边运钱,不能立竿见影。
所以去乌桓买马的事,只能往后拖了。
幸好辽东有养马场,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是有上千匹战马,也能缓解一下。
虽然现在战虎骑和狂龙骑已经每人一骑,但显然是不够的。
且不说一个骑兵营才一千人,实在太少,将来肯定要继续扩军。
陈信认为真正的骑兵起码要一人双马,因为马匹同样有生老病死,寿命比人要短,而且战场上难免有损耗。
再说骑兵的优势是什么?速度!
一人双马能更好的保证速度,在战场上速度能决定战争走向。
成吉思汗为什么能横扫欧亚,蒙古骑兵之所以被称为“上帝之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速度。
蒙古骑兵都是一人多马,甚至多的时候,能到一人六七马。
在敌人认为你一个月才能到达战场时,你却半个月出乎意料的出现在敌人面前,对敌人的打击会是无与伦比的。
也能通过速度来打游击,敌追我逃,敌跑我打,让敌人疲于应付,从而打击其士气,削弱其信心。
成吉思汗闻名遐迩的曼古歹战术,便是如此。
襄平靠近千山山脉,有着无尽的铁矿。
石径重操旧业,带着石家村、将作监以及当地的铁匠,没日没夜的打造兵器和农具。
现在陈信已经有了兵权,可以携带盔甲、弓箭等。
所以战士们的盔甲,也要打造,弓箭也要制作。
陈信更是把唐朝对付突厥时所向披靡的陌刀样式给了石径。
虽然有些出入,但不影响大局。
如此大量的需求,兵器作坊的工匠便显得捉襟见肘。
好在战事还没爆发,有充足时间做万全准备。
陈信借着这段时间,把辽东各县巡查一遍。
整体还算不错,并不像中原那样,豪门世族不断压榨,官府衙役层层剥削。
陈信也便放了心,现在的主要目的是把辽东的经济带动起来。
让苦寒之地不再苦寒,贫瘠之地快速富裕。
最后,陈信来到沓津港,这是辽东唯一的船港,也是大汉的大港之一。
这里停泊着不少渔船、商船和战船。
但是在陈信看来,这些船都太小了。
稍大些的能承载二三百人,小的只能承载数十人。
怪不得赤壁之战时动用的船只数以千计。
陈信不懂船只建造,但是见过古代西方的三桅帆船。
历史上,正是因为三桅帆船的出现,才使哥伦布发现美洲成为可能。
三桅帆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西方在造船技术上落后于东方的历史,也使西方渐渐的在世界贸易中占到主要的地位。
随后进行的“地理大发现”都和这种帆船的出现及航海新技术的使用密不可分。
它的出现使航海家和造船家简直想不出她还有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
底部尖两端宽,三角底座稳定性更好,更容易破水。
而且用的是软帆,收放更方便,可以灵活控制风速。
陈信便把自己的思路讲给了船坞的大匠,让他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