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与英雄在一起的日子 > 第64章 步炮协同

第64章 步炮协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书生】带着莫燕青、杨盛斌、贾兵爬上车厢,看着众人围着火炉有说有笑,整个车厢都弥漫着令人垂涎三尺的烤肉香味。“干嘛呢?你这连长带头开小灶。”

    指了指眼前披着毯子吃肉的刘江,笑道。“我怕这小子晚上在这睡,着凉,就生了火烤肉,顺便给他取暖。”

    “指导员,您来。”刘江挪了挪屁股,给他腾个位置。

    【书生】扯下背上沾满白色雪粒的白色帆布,为了在这冬季雪地中更好的伪装自己,团部新配发的装备,还能起到一定的驱保暖寒作用。

    摘下手套,接过刘江递过来的罐头盒,里面盛有一块热气腾腾的牛排,【书生】笑着。“老陈,为了这小子,你的私藏货,都出来了。”

    “滚,要不你放下,说起来,我就心疼。”陈百林叼着烟,嘴上说着,人却懒洋洋的靠在车边包着毯子。

    莫燕青几人也是第一回吃上这种洋荤,没等他们招呼,拔出刺刀挑起炉上的牛肉就啃了起来。

    “你看你们连长对你都好,这么急叫我们来,说吧,什么事?我那边还在调试步话机呢!”【书生】笑看着正打酒摆子的刘江,在这车厢里利用帆布的密封性,保暖还遮光。

    面对几人疑惑的眼神,陈百林指着刘江。“现在连里复制美军的排级火力配置,但这小子提议说,我们还能再改变一下连队的火力结构,提升战斗力。”

    “哦,说来听听。”

    “刚才你没到,我们初步探讨了一下。琢磨着连里现有的武器库存,以及这方案的可行性。”陈百林习惯性的顿了顿,环视众人一圈。“那就是,把炮排拆分了。”

    “啥。”这话一出,把正在吃东西的4人惊得呆若木鸡。

    “对,拆分炮排。我不说方案,先听听你们的看法。”陈百林故作高深的道。

    作为资深炮兵,炮排排长的贾兵听后一言不发,低头沉思,他需要消化陈百林这巨大的信息量。

    经历过云山战役后,陈百林各种调整,就是为了更好的与火力强大的美军对抗。因此,连里上下都积极配合着。

    这拆分炮排,连【书生】这老搭档都蒙了,恶狠狠的瞪了刘江一眼。“臭小子,又出的啥馊主意。”

    刘江根本就不敢发言,虽然方案是他想的,但还得陈百林提出来才有说服力,低头躲着【书生】的眼神。

    “拆分不是不可以,我们有足够的迫击炮,连长是不是想分配给班里,加强火力输出。”经验老道的贾兵略微思考就明白过来。

    “对,老贾明白人,就是要给每个班配上一个迫击炮小组。”陈百林点头称赞道。

    老贾也继续向众人述说他的理解。“9个作战班,我们配置不了,一个排1-2门是可以的。还得保留一个小组归连指挥,提供远程火力支援。”

    “嗯,以前的部队穷,啥也没有。在国军的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富裕过,要啥有啥,但这也是我担心的。美军的作战能力,大家都领教过了,不提前改变打法,后续会吃大亏。刘江的方案,我很认可。以前一个连就3门迫击炮,这次作战缴获的军用物资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我的意思,老贾,给每个排配上一门60毫米迫击炮,4个人一组,如何?”

    “这个没问题,4人负责一门,再配上15个基数的弹药。各排能大大提高独立作战能力,不用再像以前面对敌人的重火力束手无策。只是这迫击炮瞄准手,我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毕竟刚换了一批后勤兵进来,虽然之前的也都是刚接触炮的新手,那时候排里有【莲藕】等人统一负责协调校准。每个排配一门,那最起码要2名有经验的瞄准手下放连队。

    毕竟都冲锋在一线,随时有牺牲的可能,老贾说出了自己的困难所在。有经验的瞄准手,培养还是需要时间的。

    “一老带一新协同下放到排里,炮排有你和【莲藕】坐镇,我还是放心的。”陈百林看着【莲藕】,这个老下属的能力他是非常清楚的。他俩留在排里教导培养人才,其他有能力的战士直接就下放到排里。

    “也只能这样了,回去我挑几个好手,这段时间我和【莲藕】再把新来的战士们集中培训。”确定下方向,老贾信誓旦旦的保证。

    “嗯,你负责把人给我练出来,各排长也负责学习一下步炮协同的作战术。别给了你们一把好刀,不会用。”看着他们俩人的交谈,大伙都知道与其叫他们来商量,其实就是宣布安排结果的。军事上的安排,他们基本就插不上话,执行任务就好。

    过去的作战方式,哪有现在的条件。陈百林的意图再明显不过,除了强化自己的队伍装备,提升班级小规模作战术能力外,就是学习敌人的强处。

    步炮协同,是一种很难掌握的战术。是炮兵与步兵密切协同发挥整体优势突破敌战略防御的一种战术,讲求炮兵的精准度和步兵的勇气。

    步兵有时候甚至要顶着己方炮弹的落点,向前突进。炮弹炸点在前面三五十米的地方匀速推进,步兵跟随弹幕进攻。步兵与弹幕的距离就那么几十米,又不能拉的太开,否则会给对手反应时间,导致弹幕进攻失效。在最后一发炮弹落下时,就要撕开敌人防线。

    没有步兵对炮兵的信任,没有良好的通讯,没有严格的纪律,这样简单的花活也是玩不了的。看着炮弹在眼前炸裂,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早就炸了,更别提随后的弹幕进攻。

    以前抗战时,鬼子班级有经验的掷弹筒射手,让抗战的战士们吃尽苦头,2-3发就能点掉守方机枪火力。我军缴获后开始仿制,培养了大批射手。入朝几个军的部队里也还有大量射手,包括3连2班长老夏就能熟练操作。

    陈百林这段时间不停的改造队伍,接纳所有人可行的建议,为的就是在今后战斗中让部队拥有更强的战斗力。

    各种缴获的先进半自动武器,给了陈百林契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