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一路往北
丞相祠是大兴帝国太祖感念远古时某个忠君的丞相所建的。为的是彰显自己的爱才之心,也让天下文人有个忠君爱国的楷模。
陈小天坐在丞相寺门口台阶上,吃着一块玉米饼。
“老子现在岂不是成了无处可逃的瓮中之鳖了?”锦衣卫去不得,扬州回不得,用李子元的身份也担心被锦衣卫查出,另外,东海的江南堂的杀手还在找寻自己,接下来能咋样?
“去川蜀,远离京城和东南沿海,找李雪。”
陈小天一下子坐起来,心中有了决定。
走出京城三天,陈小天马不停蹄的来到了及西山中。
及西山,此山为冀地的一座大山,东西连绵七百里,是隔断南北的大山,也可以说是阻挡北面铁骑南下的一座大屏风,自古,此山都是山高林密猛兽出没而让人害怕。
大兴帝国初期,此山上有大大小小数十股土匪,也就是这些年,才陆陆续续清剿的差不多。土匪大多是因为当初战事连绵,失去了活路这才上山的,现在有土地分,当然不会在山上呆了。
当地的一个知府用招抚的办法,但凡在山上的不是主要匪首的人,都能在山下得到十亩的良田安置。
于是乎,山上的匪帮纷纷解散,也纷纷下山,数千匪徒一下子转为农民……
陈小天是从东往西面走,他一来怕在官道上遇到锦衣卫,又担心被东海的杀手碰到,于是便选一些小路走。
这一走,却是被带偏了,一座大山,你要过去,可以从南山走,也可以从山北走,陈小天走的是山北。
没想到这一走,却是越来越往北走了……
北面是当初英宗带兵北上土木堡的线路。
陈小天越往前走,越是荒凉,山林密布。
沿线的村落和城镇早就破败了,野外的田地也是丢荒数年了。
当初一些还未来得及撤下的镇北大将军的麾下,没来得及回中原,被遗弃在边陲山野,等他们收到回撤的消息,却又已经换了皇上,以前的大将军早就被斩首,许多前朝老臣更是满门抄斩……
无人知道他们这群遗留在战场之外山里的人。
于是乎,这样的散兵游勇,慢慢变成各自为战的数十万流寇。
这些流寇虎啸山林,呼啸草原……
路上,初春降临,雨季也因此来临。
一场大雨,把陈小天淋得浑身湿透,他看到远处有一小山坳,有烟火升起,他连忙拍马前往。
原来是一个道观,在半山腰里,走前一看,是个古旧的建筑,像是道观,也像是尼姑庵。
里头伸出几个头颅,是几个年纪很老的女道姑。
陈小天打个招呼,说:“小生路上遇雨,淋湿了身子,需要烤烤火,换件衣服再走。”
道姑连忙把他迎进观里,带到一个小的炉灶边烤火。
而天井另一边已经有两个淋湿了的书生摸样的人在烤着火了,边上有一个年迈的道姑在倒弄着柴火。
看到陈小天,两个书生只是扭头烤火,不大搭理。
陈小天没想什么,就把长衫脱下,把衣衫一扭,竟然滴滴答答的流出许多水来,陈小天还想把湿透的内衣脱下烤火,这时,那个先来的书生哼了一声。
陈小天转头一看,对面那个侧脸的书生有些怒意,陈小天认真一看,发现他的耳垂上有个小孔,心里顿时明白,这是个女子。
陈小天略略点点头,表示歉意,然后拿起衣物,转到外头,找了间空房间,换好衣服,就地盘腿用内力慢慢把身体烘干,等他运气一周后,浑身舒坦。
他来到堂前,与道姑聊天,从道姑口里,他知道自己在离及西山的洪山关不远的一个山谷里,洪山关,却是接近口外的一个关隘了。
从这里山道下去,就是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盛产麦子。
“贫道宁静,也是路过此地的。”道姑一边柴火上添干柴,神情随和。
陈小天不禁和她聊起天来。
陈小天问道姑:“老百姓应该很安居乐业吧?为何一路上都是荒原?”
道姑说:“什么安居乐业啊,赋税年年加,收成好不好都要把大部分的粮食交到官府,特别是今年,听说屯北大将军下令,把往年的赋税增加三成,说是今年铁定要打仗了。许多老百姓都不敢呆在村子里了,往山上跑,往南面跑,十户已走掉六户,现在百姓都说——种地也是死,不种也是死,还不如到外面走走,说不定还有活路啊。”
陈小天说:“那么百姓往南走,是迁走吗?没有官府的路引……”
道姑小声说:“那可不是,连活路都没有了,怎么办?听说北面今年冬天大雪,灾年啊。说不定,天气转暖就会大规模南下抢掠了。”
“现在还这样吗?不是几年前就签订盟约,两边和好?”陈小天不解。
“呵呵,有吃的时候当然想安乐和好,现在,呵呵,当初签约的人都没在了,现在是灾年,青黄不接的日子就要来了,饿死还是战死,都一样,人家当然要拼命啦。”宁静道姑还是有点见地的。
“那百姓能迁到哪里呢?”
“是迁往南直隶的通州与扬州,听说那里的还有很多山地和荒地,尤其是淮河滩涂地很多是荒地。而且那边的赋税非常低,老百姓只要不是好吃懒做的,都能养家糊口。”
陈小天说:“是啊,天下苍生,为的就是安居乐业,如果年年打仗,穷兵弱武,百姓何来活路?”
后面传来一个声音:“书生谬论,空谈误国。”
陈小天转身看去,只见一个穿蓑衣的粗豪汉子边进来,边拍着身上的水珠,放下手中的两只肥肥的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