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人各有志
大家在此地又休息了一晚上。
次日早上醒来,还是没有看到柳如山他们回来。
柳秉德清点完人数,正准备出发时,突然有人大声说,“里正,我们不想走了!”
众人一愣,谁呀这是?
为什么不想走了?
难道想留在这里!
柳秉德一看,原来喊话的是柳二牛。
他脸色一沉,“柳二牛,你到前面来,说说怎么回事?”
柳二牛走到前面,“里正,我们一家人已经商量过了,我媳妇再有半个月就要生孩子了,走不了长远的的路,这里有山有水,我们想留在这里。”
柳秉德听他这么说,又问他,“这里人生地不熟,你们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如何生活?”
“没有田地也没事,靠山吃山吧!主要是这里有水!住的地方吗,前面的小山村不是有空屋子吗?”柳二牛立即说。
“若是再有流寇来袭,你们怎么办?”柳秉德好意提醒。
“有流寇来了就上山!流寇来的时候,前面小山村不是有六户人家已经上山了吗!”柳二牛像是下定了决心。
人群中一阵骚动。
受柳二牛的影响,有两户人家也大声说,“里正,我们也不想走了。”
这两户人家也都是有怀孕的妇人,孕妇挺着大肚子,即将生产,顶着烈日走了几天的路,确实很辛苦。
想留下的三户人家,不约而同的带着家当从人群中走出来。
柳秉德目光扫视这三户人家,心情复杂,“你们都想清楚了,决定留下来?”
“里正,我们想清楚了!”
三户人家异口同声,有了作伴的,更增添了他们的信心。
“还有没有要留下来的?”柳秉德向人群喊了一声。
众人停止议论。
人群顿时静了下来,也没有人再站出来。
这里曾经出现过流寇,让大部分人心有余悸,他们不愿意留下来。
看来只有这三户人家想要留下来,其他的人还是想跟着南下。
柳秉德不好再多说什么,昨天晚上他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村民有想法有行动的,他不拦着,至于安危问题,他们自己负责。
可是说到底,这些人都是他从柳家村带出来的,这一分开,可能不会再相见。
世道不稳,人心多变!
这人啊,就像是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落到哪儿,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摆明利弊,没有多加劝说,柳秉德带着众人还是出发了。
这三户人家一直目送里正他们一行人离开远去,心有伤感,也没有办法。
至少还有他们三户人家在一起,以后有什么事,也有个商量。
走远了,柳秉德回头看看众人,从柳家村出来时的三百来人,现在有两百多人。
“爹,不要看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各有志,不能强求!”柳文昌安慰爹爹。
柳秉德心情复杂,步伐沉重。
一夜之间,柳如山他们不知道去了哪里,又有三户人家要求留在小山村。
作为里正,他多少有些自责,希望他们都是安全的吧。
柳秉德不知道,其实有四户人家留在了小山村。
张氏母子此时正在小山村。
原来,柳如山一家人紧盯着张氏母子,包括晚上睡觉的时候。
张氏母子想摆脱柳如山一家人,趁他们熟睡的时候,推着手推车偷跑,想跑回山坳躲起来,哪知没有跑多远,还是被柳如山发现。
无奈,张氏母子只好将手推车丢弃在回山坳的路上,人却是绕回到了小山村的空屋内躲了起来。
看到被丢弃的手推车,柳如山以为张氏母子躲到山坳,马上向山坳的方向追去。
张氏母子在空屋内躲了一天两夜没敢出来。
想留下来的三户人家回到小山村,找到银花和银翘,说明了想留下来的原因。
银花和银翘懂的感恩,领着他们到邻居家的空屋子暂时居住。
邻居已经被流寇残忍杀害,屋子是空的。
他们准备打扫空屋子时,才发现了张氏母子。
三户人家很是惊愕,里正带领多人在山上找了一天,原来他们没有在山上,竟然躲在空屋里,怎么可能找得到。
张氏母子求他们不要声张,更不要告诉柳如山及其家人。
四户人家本来都是乡里乡亲,他们之间没仇没恨,更不会管别人的家事,也都答应了下来。
柳秉德一行人继续往南走。
崎岖不平的山道,有点费鞋子,柳潇云脚上的鞋底已经穿烂。
这次出发,柳潇云换上了新布鞋,没有想到还挺合适。
这是她用野兔换的新布鞋。
记忆中,原主不但会做鞋子,还会刺绣。
柳潇云从穿越过来,没有用过针线,前世的她,当特种兵的时候,曾经自己缝过被子、衣服扣子,不过,那都是简单粗糙的针线活,像做鞋、绣花这一类精细的针线活,她可没有做过,后来做特卫的时候,她更是没有碰过针线。
她的空间里有不少登山鞋,还有几双军胶,防水、透气、耐磨,防滑,穿上去很舒服,就是没有办法拿出来。
原主这具身体,以前没少做农活,走了这么远的路,她没有觉得有多累,只是脚上打了几个泡,这些对于她来说,都不是事儿。
“小姑,有空我给你做两双鞋!”章氏有点内疚,小姑子的鞋已经穿烂了,她也没有注意到。
柳潇云神情愉悦,“嗯!谢谢嫂子!”
可能是原主的情绪时不时影响到她,对于柳如山与沈鹏两家人的事,她一句也没有过问。
哥哥和嫂子也没有在她面前谈及这些事。
章氏叹了口气,“唉,也不知道还要走多长时间才能到?”
“嫂子,你是不是累了,你坐在马车前面,让我哥下来走一会儿!”柳潇云关心的说。
“不累,就是不知道去的那个地方怎么样?”章氏内心担忧。
柳潇云安慰她,“人挪活,树挪死,到了地方总会有办法的。”
走了这几天的山道,柳潇云根据自己的观察,这确实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古商道。
柳文昌随身带张舆图,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
原主的记忆中,柳文昌考上秀才之后,一直在县城的书院当教书先生,选择南下,也是他的主意。
柳潇云思考着,这次逃荒所去的目的地,是不是有柳文昌认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