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4章:得汉中
东吴四都督中,周瑜名声最响,吕蒙武力最强,陆逊出将入相,唯有鲁肃显得籍籍无名,事实,鲁肃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
周瑜的名声之所以最响亮,是因为他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又在南郡之战中击败了曹仁,这两战改变了当时的历史,造就了后来的三分天下,南郡之战结束后,周瑜被任命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驻守江陵。
周瑜成为东吴政权第一个驻守荆州的人,当时的荆州不仅仅是四战之地,而且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交界处,也是事实的前线地带,政治、军事形势最为复杂,担任这一重任的将领至少有两个条件:
一是能获取孙权的信任。
二是有足够的能力守得住荆州。
孙权时期,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一共有四个,分别就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也被称为东吴四都督,所谓的都督可以理解为镇守荆州归属东吴地盘的将领,而这一职务是从周瑜开始的。
吕蒙的武力之所以最强,是因为在四人中,吕蒙出身最低,其他三人都是出身世家豪族,周瑜出身官宦世家,并与孙策同起同坐,鲁肃家里的粮食多得可以养活一整支军队,
陆逊的家族是吴郡四大豪族之一,只有吕蒙出身低微,吕蒙能够成长起来,完全靠的就是他自己的智勇双全,不断依靠军功获取晋升。
吕蒙一生最大的战绩就是在参与策划并直接领导了偷袭荆州之战,趁关羽在襄樊前线作战时,吕蒙兵不血刃地夺下了南郡重镇江陵城与公安城,夺取了关羽的荆州核心之地,在偷袭荆州之战,吕蒙功能最大。
陆逊之所以出将入相,是因为陆逊成为孙权后期独当一面的大将,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沉着冷静,击败了刘备的伐吴之师,几乎歼灭了刘备的4~5万军队。
在石亭之战中,陆逊以大都督之职统领六师和禁卫军代理摄行王事,也就是代理君王的权力,孙权亲自执鞭为陆逊在前开路,还令文武百官向陆逊下跪。
对陆逊来说,这是一种至高无的荣耀,孙权把陆逊抬得很高,陆逊也不负众望,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斩杀和擒获魏军一万余人,这是相当大的战绩,奠定了东吴立国的基础。
石亭之战的第二年,孙权就称帝了,陆逊一破蜀,二破魏,被孙权当成社稷之臣、栋梁之才。
众所周知,鲁肃并没有战功,只有战略,鲁肃是孙权的战略大师,为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对战略,其内容大意是:
如今天下无法像齐桓公、晋文公时期那样称霸一时,因为汉朝廷已经不可能再复兴,曹操也不能一下子除掉,我们只有鼎足江东,攻取荆州,占据整个长江以南,与曹操划江而治,再称帝建号以便夺取整个天下,建立像汉高祖那样的功业。
鲁肃这一战略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早了七年,在人心向汉的大背景下,鲁肃是第一个说汉室不可能复兴的人,他认为汉朝将会灭亡,东吴要做的不是齐桓公尊王攘夷那样的扶汉,而是代汉自立。
同时鲁肃敏锐地认为曹操暂时不可能被取代,相当于成功预测官渡之战是曹操取胜,因为200年正是官渡之战发生的元年,鲁肃没有认为当时强大的袁绍会取胜。
否则他会说与袁绍划江而治,鲁肃榻对的战略在当时算是神一般的预测,而且非常准确,可是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鲁肃当时的战略。
可以说鲁肃的战略影响了孙权的一生,鲁肃跟孙权讲战略时,孙权只有19岁(虚岁),刚刚接手江东政权,可以说此时的孙权是张白纸,根本不可能考虑到未来终极战略,因为眼前就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孙权处理,
而鲁肃的话,让孙权心中的帝王梦萌芽,所以赤壁之战前孙权从内心里积极反抗曹操,而不是像张昭那样投降。
孙权把鲁肃称作自己的邓禹,邓禹是辅佐汉光武帝刘秀成就帝业的首席功臣,是刘秀的战略大师,也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孙权等于是把鲁肃作为他成就帝业的首席功臣。
尽管鲁肃没有战功,但是孙权都如此重视鲁肃,谁敢轻视鲁肃呢?
周瑜和鲁肃也是好朋友,周瑜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直接大手一挥,给了周瑜三千斛米,一斛米差不多是184斤左右,三千斛米就是50斤,也就是276吨,鲁肃一次赠送给周瑜276吨大米,在那个兵荒马乱的灾年,这么多的粮食直接赠送,绝对是相当的大气。
周瑜在去世前,推荐鲁肃担任自己的职务,虽然他俩的政治主张完全不同,周瑜不建议借南郡给刘备,主张软禁刘备并收编其部属,
同时主张攻伐益州,鲁肃建议借南郡给刘备,并与刘备结盟共同抵抗曹操,但政治主张并不影响周瑜推荐鲁肃接任自己的职务,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对鲁肃能力的认可。
鲁肃在周瑜去世后,接替周瑜镇守江陵,后来把南郡借给刘备,鲁肃就驻守在陆口,陆口位于赤壁市陆水湖出长江口的位置,这里是东吴的前线基地,是重要的战略位置,扼守长江航道。
向西渡过长江就是南郡,往东北方向就是当时的江夏郡,汉水在此处汇入长江,这是东吴荆州治所,鲁肃被任命为偏将军兼汉昌太守。
不要以为鲁肃只懂得战略,就不懂得带兵打仗了,这是大错特错了,鲁肃这一官职相当于了东吴的前线总司令或者前敌总指挥了,三国演义把鲁肃刻画成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则更是大错特错了,鲁肃一点也不老实,相反还特别凶悍。
举几个例子:
1、鲁肃武力拒袁术
鲁肃有一段时间居住在东城,这里是袁术的地盘,袁术知道鲁肃后,就请鲁肃担任东城长,相当于东城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但是鲁肃不想投靠袁术,认为袁术不成能事,鲁肃就带领自己的整个家族准备迁到居巢去投靠周瑜。
袁术知道后,派人追鲁肃,鲁肃就带领其家族中的精壮男子断后,并携带武器、弓箭列阵迎侯袁术的人,同时告诫袁术的人要明白大势,不要逼迫我。并且下令向追兵射箭,袁术的手下一时无法攻下,也就退回了,鲁肃以武力抗拒袁术并成功离开东城。
鲁肃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有底气、有实力、有智谋,他的底气是有周瑜的支持,他的实力是因为其家族的强大,能够与袁术对抗,他的智谋是他知道袁术不能成事,只有拿出离开的气魄,才能让袁术死心,才能离开这里,最终鲁肃成功,这可不是老实人做得出来的。
2、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曾经单刀赴会到东吴赴宴,这完全是张冠李戴,历史真实的单刀赴会是鲁肃,这事发生在公元215年,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不肯给,说拿下凉州再给,把孙权惹毛了,于是亲自坐镇陆口,孙权派出鲁肃在益阳与关羽对峙,派吕蒙夺取荆州南四郡,做出一副准备与刘备开战的姿态。
鲁肃因为是孙刘聪明的坚定支持者,所以并不想让蜀吴开战,同时为了讨要回荆州,鲁肃主动提出与关羽会面,由将军们各自带刀赴会,不准带兵前来,鲁肃于是亲自来会见关羽,并且当众指责关羽不归还三郡,关羽居然被鲁肃说得没有脾性。
要知道当时关羽可是三国中真正的万人敌,其武艺与作战能力远超鲁肃,就算是单兵作战能力,关羽也是远超鲁肃,
但是鲁肃并没有害怕,反而指责关羽不守信用,关羽手下为关羽说话,也被鲁肃大声呵斥,满脸严厉的表情,可见鲁肃不是一般的大胆,而是根本就不害怕。
鲁肃不是纯粹意义的将军,但是当时的文武不分家,文臣带兵作战也是常有的事,鲁肃与周瑜、吕蒙、陆逊三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鲁肃是侧重于战略的都督,从210年从周瑜手中接任,到217年去世,在鲁肃镇守陆口的7年中,并没有发生任何损害东吴利益的事情,鲁肃所管辖的地区也是平安无事。
要知道当时关羽可是三国中真正的万人敌,其武艺与作战能力远超鲁肃,就算是单兵作战能力,关羽也是远超鲁肃,但是鲁肃并没有害怕,反而指责关羽不守信用,关羽手下为关羽说话,也被鲁肃大声呵斥,满脸严厉的表情,可见鲁肃不是一般的大胆,而是根本就不害怕。
鲁肃不是纯粹意义的将军,但是当时的文武不分家,文臣带兵作战也是常有的事,鲁肃与周瑜、吕蒙、陆逊三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鲁肃是侧重于战略的都督,
从210年从周瑜手中接任,到217年去世,在鲁肃镇守陆口的7年中,并没有发生任何损害东吴利益的事情,鲁肃所管辖的地区也是平安无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曹操杀杨修的故事。当时曹操率军攻打汉中,在一次传达夜间口令的时候,看到晚饭中的鸡肋,便将鸡肋当作口令传了下去。杨修听说后便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他人问杨修原因,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汉中就如同曹操眼中的鸡肋,很快就会放弃。曹操知道此事后以扰乱军心的罪名诛杀了杨修。不过曹操不久后还是放弃了汉中。那么,汉中为何会成为曹操眼中的鸡肋呢?
在东汉末年,蜀中地区被刘璋和张鲁割据。刘璋占据南部的益州,张鲁则占据北方的汉中。由于刘璋暗弱,他的领地遭到张鲁的威胁。于是刘璋受到张松的蛊惑,派人向刘备求援,请他率军入川来保护自己。
正中下怀的刘备自然立刻答应下来。不过刘备在进入益州后,并没有对张鲁发动攻击,而是四处收揽人心,广布恩德。在一年后,刘备等到时机成熟,便出兵攻打益州。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刘备攻占成都,成为益州的主人。
不过与此同时,曹操也发动了对关陇和汉中的进攻。在刘备夺取益州的同时,曹操也占领了汉中。张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了曹操。不过曹操没有趁势向益州进军,而是留下夏侯渊、张郃等人驻守汉中,自己率军返回了关东。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手下的有识之士都向他提出了夺取汉中的建议。但是刘备对汉中的进攻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战役初期,刘备损兵折将,双方陷入胶着状态。为此,刘备向诸葛亮要求增援。可是前线的巨大损失,让诸葛亮举棋不定。
诸葛亮为此向杨洪请教,杨洪斩钉截铁地对诸葛亮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诸葛亮因此接受了杨洪的意见,倾尽全力支援前线,使得刘备取得了定军山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汉中之战的基础。
我们从杨洪的评价中,看到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在蜀汉时期,汉中一直是蜀汉对抗曹魏的前哨军事基地。诸葛亮和姜维发动的北伐,大多是从汉中出发的。在蜀汉末年,正是因为姜维轻易地放弃了秦岭天险,让钟会夺取了汉中,才使得蜀汉陷入灭顶之灾。那么,这样重要的地区,为何会被曹操视为鸡肋呢?
作为当时最杰出军事家的曹操,自然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他在平定关陇后,便亲自率军进取汉中,降服了张鲁。在他回到关东时,还把最信任的将领夏侯渊布置在汉中留守,并为他配备了张郃、曹洪、徐晃这些能征惯战的将领,可见他对汉中的重视。那么,汉中从曹操心中的军事重地变成鸡肋,有着以下的几个原因。
首先,是汉中的重要性对曹魏并不是特别重要。汉中对蜀汉来说是咽喉要地,但是对于曹魏来说,重要性远非如此。这是因为汉中本身是一个盆地,与汉中有秦岭天险相隔,而与益州之间虽然也有山岭相隔,但是远不如秦岭险峻。
这样一来,如果曹魏占据了汉中,就随时可以南下攻打益州。如同蜀汉末年那样,会给益州带来灭顶之灾。而反之,如果蜀汉占领了汉中,它与曹魏控制的关陇地区则有天险秦岭阻隔。蜀汉想要对曹魏发动进攻,仅仅突破秦岭天险就要让它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指挥再发生偏差,很可能会使得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曹操在汉中之战后,对汉中的地形评价极差。他说南郑是一个天狱,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对当地的险峻地形胆战心惊。如果曹操与刘备在汉中进行对决,他的后勤将承受极为沉重的压力。事实,在汉中之战中,曹操的后勤不堪重负,很多民夫都被迫逃亡,给曹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曹军的军事行动。
再加曹魏的统治中心在关东,被多年战争侵袭的关陇地区赤地千里,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繁荣。曹操始终将军事重心放在关东地区,在他夺取汉中后,就是因为害怕关东有变,才急急忙忙返回关东。不久之后,孙权就倾尽全力发动十万大军,对合肥发动了攻势。
由于以这些原因,汉中的重要性在曹操的心中并不是排在首要位置的。即便汉中失守,曹操依然可以凭借秦岭天险阻遏蜀汉的攻势。正是由于汉中对双方的重要性不同,才使得蜀汉拼尽全力争夺,而曹操有所保留,在士气双方就产生了差别。
其次,是汉中的军事形势难以挽回。曹操之所以把汉中视为鸡肋,还因为当时汉中的军事形势已经无法挽回,曹操陷入了欲进不能,欲退不可的境地。
在刘备对汉中发动攻势初期,曹魏的防御是很顽强的。刘备先期派出的几路人马都遭到了败绩。最后不得已,刘备御驾亲征,才挽回了局势。
在定军山之战中,曹军的主将夏侯渊被黄忠在战场斩杀,使得曹军大败。虽然在张郃的指挥下暂时和刘备转入相持,但是曹军士气低落,已经陷入了败亡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亲自率领援军前往,可是已经于事无补了。
刘备在占据战场主动后,很明确地实施自己的战略。他采取稳固防守的策略,占据有利地势,不与曹操在战场决战。
刘备很自信地说,虽然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挽回败局,自己肯定能够占有汉中了。曹操在刘备的防御面前一筹莫展,再加后勤的压力,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
曹操当时的心理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在汉中的付出很大,在这里他损兵折将,连亲信大将夏侯渊都折损在了这里。
如果曹操承认自己的失败,不但面子不好看,连过去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从曹操的情感来说,他是不愿意放弃汉中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从理智来说,曹操必须尽快对汉中做出决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曹军在汉中的形势岌岌可危,主将夏侯渊的阵亡,使得双方士气相差悬殊。在没有斗志的曹军面前,是刘备坚强的防御。
在曹军身后,是险峻的秦岭,后勤供给极端困难。在关东方面,孙权和关羽面对主力被抽调走的曹魏防线蠢蠢欲动。因此,曹操应该采取的唯一正确的军事行动,就是放弃汉中,撤回关东。
但是这个决心对于曹操来说是十分难下的。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曹操左右为难。他一方面希望夺回汉中,为夏侯渊等部下报仇,挽回自己的脸面。
一方面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无力挽回战局,继续相持下去会带来灾难。此时的汉中,就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一样,让曹操难以取舍。
在汉中之战中,曹操面对不利的战局十分为难。他对汉中的看法,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一般。
可是汉中本身是一个军事要地,它是益州的咽喉要地,直接威胁着益州的安危。曹操作为当时最出色的军事家,自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
可是曹操虽然知道汉中的重要性,可是他力有未逮,对于占据汉中也是有心无力。当时曹操的战线延伸太长,严重分散了他的兵力,使得他在淮南、荆州和汉中各个方向都遭到敌人的攻击。
曹操的统治中心主要在关东,因此汉中在他的防御计划中占有的地位最低。就算是汉中失守,曹军依然可以依托秦岭天险,对蜀汉进行防御。
再加当时汉中的战局已经无可挽回,夏侯渊的战死让汉中曹军军心动摇,已经难以抵抗刘备的进攻。即便是曹操亲自到汉中增援,面对刘备的坚固防御也无计可施。
这样既不甘心失败,而又不能不承认失败的曹操,对汉中的看法就如同那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