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忘恩负义的女知青9
“结婚证明?”
支书一听打结婚报告也很惊讶,毕竟很少有知青真的愿意嫁到农村。
一结婚意味着将来回城有了阻碍,如果再有了孩子,那可就更难了。
“是的,牛支书!”乔梦认真的回答。
“你可考虑好啊!这可不是闹着玩,你刚来,接受不了繁重的
农活这我都理解,但是就这样冲动的结婚了,将来可没有后悔药。”
牛支书将乔梦拉到一边,认真的说道。
不是他想去当这个恶人,而是乔梦才来牛官屯一个多月,年龄也不大,而且看样子在家里应该也是没吃过什么苦的。怕她仅仅是为了逃避劳动,才想着结婚,他作为村长有义务给她讲清楚利弊。
秀芬这个人确实能干,一个寡妇能将儿子拉扯大不容易。
爱国听说也是军官,但是毕竟是农村户口,将来退伍了照样得在地里刨食,哪有城市户口香。
牛支书是个好人,愿意这么推心置腹的跟乔梦讲,实属不易。毕竟乔梦再怎么说也是“外人”,牛官屯几乎上都是同族。
“牛支书,我认真考虑过了的,不回城也不后悔,咱牛官屯有您这么好的支书,将来发展肯定也不比城里差!
而且秀芬婶子对我很好,人也善良,有她这样的婆婆我很幸运。
爱国哥是军人,品德那更是不用多说,毕竟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您说是吧。这我还有啥可挑的!”
乔梦笑着解释道,脸上没有一丝不情愿。
牛支书点点头,现在都提倡婚姻自主,只要她愿意就行。
秀芬婶子在门外听不见两人对话,但是看牛支书严肃的表情,心里就有点忐忑。
【她大话都喷出去了,不会开不了证明吧!】
【不应该啊,别的村也有知青嫁到村里,没听说不能啊!】
【早知道该开完证明再得瑟了!】
秀芬婶子脑子里思绪纷飞。
这会儿只恨自己没有顺风耳,真想听听里面说了些什么。
还没等秀芬婶子纠结几分钟,就见牛支书坐到桌子旁,拿出稿纸和钢笔开始写字。
乔梦甜笑着向她点点头,这她刚才提着的心才落回到肚子里。
乔梦要嫁到牛官屯的消息,不出一天就已经传满全村了,甚至临近的村都知道,牛官屯有一个刚来的女知青要嫁到村里。
在这个年代,知青代表的是有文化的人,城里人。
一般知青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就算到年龄了,不能返城,也是知青与知青结婚,将来有机会了也好一起返城。
虽然也有女知青嫁给村里庄稼汉的,但是毕竟是少数,所以出一个就成了三里五村茶余饭后的谈资。
秀芬婶子也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谁也不想一辈子子子孙孙都在地里刨食啊。儿媳妇有文化了,说不定将来孙子也是个学习的料,能去城里吃公粮,那多光宗耀祖!
这消息当然也传到了知青点,知青们都很震惊。
胡月坐不住了,心中忍不住想【不会是被自己刺激了吧,怕没粮食吃,所以干脆嫁人了?】
晚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这个事。
“这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
“这还能有假?都传的沸沸扬扬了,要是假的乔梦能让这么传?”
“为了不干活就这么潦草嫁人,有点太”禾悦一脸痛惜的说,但是眼神却往季筠庭那瞟。
“乔梦是傻子吧!我就咋呼她一下,咱们都是知青,如果她真没粮吃了,还能看着她饿死不成?要是知道她这么不经吓,我我说话就委婉些了。”
胡月气愤的说,但是语气中又带上了几分后悔。
胡月平时看起来咋咋呼呼,其实最没心眼,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
“这怎么能怪你呢?是她自己不愿意下地干活,你别自责。”禾悦拉过好朋友的手安慰道。
“就是!”
“就是!”
其他女知青纷纷附和,男知青们都坐那沉默着,一声不吭。
“算了,我还是去问问乔梦吧!大不了让她搬回来,不愿意下地就做饭,干些轻活总行了吧!烦死了!!”
胡月黑着脸,重重的放下碗筷,“噌”的就冲了出去,像个准备爆炸的炮仗。
禾悦伸出的手只摸到了她的衣角,看瞬间没影了的胡月,张了张嘴又闭上了。
眼神瞟向季筠庭,季筠庭低头像没听见他们的对话一样,禾悦只能装作不在意的收回目光。
“胡月问问也好,我们能一同来到牛官屯也是缘分,在这个艰苦的岁月,我们应该同气连枝,互相帮助。”
李鹏飞是他们里面最大的,所以总是一副老大哥的样子,柔和着这个小集体的矛盾。
其他男生见他开头了,也纷纷点点头。
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乔梦是心甘情愿的,男生都有大男子主义,觉得若能在她深陷沼泽时拽一把也是好的。
虽然要多承担一个人的劳动大家都是不情愿的,可是若就看着不管,他们又觉的过不去。
众人都沉默的等着胡月回来,气氛很是低迷。
季筠庭依旧低着头,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发表任何言论。
他没资格去拯救别人,他连自救都没能力,或许乔梦嫁人,能吃饱穿暖也挺好。
季筠庭来这三年,从一开始的意气风发少年模样,变得愈来愈沉默寡言,只知道埋头干活。
原来还读书温习,现在也很少拿起书本了,高考恢复的消息每天都在传着,可是传了几年却也只是传言。
这唯一能翻身的途径仿佛海市蜃楼,看得见却怎么也够不着。
所有的志气,都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中被消磨殆尽。
季筠庭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前何等的受人尊敬,最骄傲的事就是桃李满天下。
可是现在
他没能力去看一眼,他也不敢去。
他痛恨,又无力,却只能沉默。
乔梦送来的吃食粮票,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若有一天他有能力了,他一定会加倍还回去的。
什么君子不食嗟来之食,那只是不够饿!
他拿着那些粮票食物,偷偷走了三个多小时的路来到镇上,寄的了父母。
尽管他不知道能不能到父母的手里,甚至不知道这段艰苦的岁月,父母是否熬过去了,但是食物、粮票代表着生的希望。
哪怕一点点可能,他也愿意放下自己的尊严,换父母一点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