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还得是你李浩然啊!
国子监,文华殿。
随着法泰然的朱笔一批,所有人面前的书案上,自动翻出了一篇策论,赫然是《六国论》。
旋即,有中年男子声音沉声吟诵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那男子所吟诵之文章,正是这一篇策论《六国论》。
这篇策论的原作者是苏洵,也就是大文豪苏轼的老爹。
乃是现代历史中借古讽今,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时此刻,此文出现在蜀汉国的国子监文华殿上,一时满座寂然。
只听得那男子声音继续吟诵道。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人群之中,有世家之主分析说道。
“战国七雄之中,六雄被秦国吞并,众说纷纭,这等角度当真闻所未闻!”
姜其鹿沉声说道:“战国七雄时,秦仅占崤山之险,巴蜀之丰,尚能吞并六国……”
“如今三国之中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以吴、蜀两国实力远不及关东六国。”
“吴国近年来频频制造摩擦,徐徐蚕食秭归白帝城,并与曹魏交好,与‘赂秦’何异?”
姜其鹿抓起面前的《六国论》,朝着刘钰道。
“陛下,臣也认为,此文针砭时弊,借古讽今,以六国覆灭之故事说当今时世,十分精妙。”
“此文当为策论第一!”
法泰然听到姜其鹿的话,他不禁冷笑了起来。
“姜都督,连你一个粗鄙武人都觉得此文不错吗?”
姜其鹿沉住脸没有回话,法泰然得意地转向其他几人问道。
“各位呢?意下如何?”
大将军魏藏锋沉声说道:“《六国论》确实不错,我也中意此文。”
“尤其是那一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确实叫人大快人心!”
魏藏锋沉声道:“如果吴国与我蜀汉国同心同德,怕是都不用拖到千年后的今天……”
“关圣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时,曹魏就已经‘食之不得下咽’了。”
周瑜圣魂看向殿内众人,沉声说道:“《六国论》虽好,但可能隐喻了东吴的一些政务之事,我也不好表态。”
“我便说一说我的判断吧,至少在我看来,这一篇《汉皇论》也是极好的。”
说完,周瑜圣魂微微抬手,用朱笔在一篇策论上轻轻一点。
所有人的书案上,翻过一页,最上面的一篇策论变为了《汉皇论》。
只听得一个年轻男子声音朗朗吟诵道。
“自汉高祖斩白蛇而立,诛暴秦,斩项羽,歌《大风》而立天下社稷,至今千载矣。”
“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听到周瑜推荐的这篇《汉皇论》,殿上众人亦纷纷点头。
“此文辞藻华丽,博闻强识,多用典故,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法泰然在一旁用鼻子“哼”了一声,嗤笑道。
“只可惜琉璃楼阁,美则美已……”
“拆开以后就是空心的,一无是处!”
听到法泰然的话,众多推赞《汉皇论》的人一时都不敢说话了。
国子监祭酒看法泰然表态了,脸上表情顿时会意,他笑道。
“《六国论》明显更好,老夫认为策论第一,当属《六国论》。”
他说完,朝着周瑜圣魂拱了拱手道:“周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您多多包涵。”
这篇《六国论》与周瑜没有直接关系,周瑜圣魂自然也不好出来强撑《汉皇论》就比《六国论》更好。
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少年天子刘钰的身上。
刘钰看向众人,缓缓说道:“《六国论》确实比《汉皇论》更好。”
国子监祭酒赶紧说道:“两票对一票,本次会试的策论第一当属《六国论》!”
国子监祭酒看向少年天子与周瑜圣魂,拱手道。
“陛下,周圣,那不知两位要点《折戟》诗的作者,还是《六国论》的作者为会试第一的会元呢?”
举人又称乡试,第一被称为解元。
进士又称会试,第一被称为会元。
解元太多了,也许还不会名垂青史。
会元可是要载入一国史册的。
一直拄着拐杖,沉默寡言的李冰世家之主,李如冰这时开口道。
“以老夫之见,诗词乃是文道根本……”
“往年也都是诗词第一的人成为会元。”
“策论如何可以作为参考,但诗文乃是文道根基,切不可动摇。”
听到李如冰的话,顿时很多世家之主纷纷表态支持。
李冰世家虽然是半圣世家,但胜在李冰世家广结善缘,而且都江堰确实造福蜀川百姓。
所以李冰世家的提议,总是会有众多附议的世家。
偏偏就在这时,韩非世家的法泰然,尹喜世家的尹蔚然两人齐齐拱手道。
“臣认为不妥!”
法泰然上前道:“既然文庙提议要在本次会试考策论,那就是希望有所改变!”
"主要是最后还是以诗文定会元,必然违背了文庙的初衷!"
尹蔚然紧跟着说道:“臣也认为如此!”
“只怕到时候文庙还会有所怪罪,请陛下三思!”
少年天子刘钰想了想,开口说道。
“好,既然如此,朕也确实喜欢这篇《六国论》。”
“那就这篇《六国论》的作者是本次会试的榜首会元。”
他抬起手来,抓起那一首《折戟》诗文,晃了晃说道。
“这一首《折戟》诗的作者作为本次会试的第二名。”
“各位家主,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法泰然拱手过顶,一揖到底,大声道。
“陛下圣明!”
尹蔚然赶紧也跟着躬身大喊道。
“陛下圣明!”
殿下众多家主与群臣,凡是与两人一党的纷纷出列,学着拱手大喊。
“陛下圣明!”
姜其鹿与诸葛致远对看一眼,彼此眼中都是忧虑神色。
就在这时,殿内有人高声道。
“奉蜀汉国皇帝命,除去糊名!”
下一刻,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六国论》作者,川中郡眉山县举人——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