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从落凤坡开始 > 第九十八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九十八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上庸等地的当地大族此次尽数被一网打尽!

    也基本算是平定了东三郡。

    不过嘛……

    赵统心下也很清楚,若是自己现在就仓促领军沿汉水向西进取汉中的话,恐怕还是会三郡间的局面不稳。

    有一些望族可能会借机勾引曹军来攻。

    与之里应外合,引狼入室!

    这种情况,赵统可丝毫不敢小觑。

    历朝历代。

    大族间勾结外敌的可并不在少数呢。

    何况。

    这一次还是赵统为了削弱当地大族间的实力及影响力而选择先行发难呢。

    要说这些家族间私下没有怨言。

    那恐怕是压根不可能的事!

    说出来,赵统本人也不会相信。

    故而,再与参军马谡郑重商议一番过后。

    他也听取了马谡之良策。

    开始着手进行西征汉中前的些许准备措施。

    首先是请求孟达与房陵太守蒯祺快速抵至上庸,以此来稳固大局。

    东三郡,若论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上庸郡了。

    上庸其间连接着汉水水域。

    支流一直从汉中沿途穿来,从上庸这一段水域流经至襄樊一带。

    其西与汉中所相接。

    南亦与宜都、房陵,继而相连目前的首府江陵城。

    北亦与南阳郡所相连。

    东则是襄阳、樊城一面。

    可以说,上庸算是一处战略要地。

    即便由于地利的干系,导致交通不便,人口也大为减少。

    但若是要曹军所据。

    亦会令己方局面陷入劣势。

    况且,己方还需要从上庸征伐汉中已东呢。

    若上庸一旦有失!

    那己方与荆州方面便将断绝一切联系。

    此事干系重大。

    赵统自然也无比重视此事。

    而将蒯祺调至上庸郡。

    自然有让其在短期之间稳定周边地区的考虑。

    毕竟,蒯祺本就是荆襄蒯氏大族,又久居房陵为官多年。

    也由于蒯祺一向为官清廉、公正,执政有方,多载的积累下来,房陵基本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场景。

    似上庸、西城受申氏为首的大族所频繁的垄断,百姓早已是流离失所,饱受饥饿的折磨。

    但当听闻房陵郡的总总善举后。

    一时间,流入房陵的人口亦是逐渐倍增。

    而蒯祺亦是对其进行妥善的安置。

    这也是申氏等望族多载下来一直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的缘故。

    而由于惠民的政策下来。

    东三郡间,当地士民提起蒯祺之名,无不是发自内心的顶礼膜拜!

    所以,将蒯祺抬出来稳定郡内政务。

    也是必然之事!

    可鉴于先前蒯祺也有宁死不降的前科。

    赵统此时摸不透他的内心,不知他究竟作何感想。

    也不敢当真就将政务全权委托于他!

    便有了请求孟达前来相互监督。

    但孟达的人品也并非那么可靠。

    而就在蒯、孟二人启程奔往上庸的时刻。

    赵统已经亲笔书信一封差人迅速送往成都,向军师诸葛亮如实呈禀目前东三郡方面的战况,还请示着下一步的动向。

    并还在书信间问询关于三郡间官员安排的人选。

    之前,诸葛亮有差人令宜都太守孟达协助赵统攻略东三郡的指令。

    但赵统知晓孟达此人在面临着曹军大举来袭之时,存在着反水的可能性!

    此刻也是在信中将对于孟达这人的看法如实和盘托出,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个人见解,供给令诸葛亮斟酌。

    将报捷的书信发出之后。

    赵统遂也按马谡的谋划,差人往荆州行去。

    向主帅关羽阐述自己对东三郡方面以及荆州战局的一些看法。

    随后,赵统也加紧派遣斥候分别往襄樊、南阳宛城以及汉中方面深入探听消息。

    他此刻则选择暂时屯驻于上庸。

    一面操练军士,一面威慑当地宵小,以防趁机作乱。

    随着信使抵足首府江陵。

    主帅关羽、军师庞统也是很快就得知了赵统迅速扫平三郡间的全过程。

    看着信笺中的所述。

    关羽通红的脸庞上也是浮现出浓浓的笑容,丹凤眼眯着,惗着下颚的美髯道:“哈哈,没想到阿统小小年纪,用兵却如此了得啊!”

    “看来军师果真是慧眼识珠啊!”

    “向主公推举阿统为将,独当一面携部南征,果真没错啊。”

    一番番的话语落下。

    只见着关羽脸颊上的喜色是越发浓厚。

    对于后辈已经成长起来。

    他自然是十分欣慰。

    毕竟,岁月不饶人,他们这一辈已经是垂垂老矣!

    在关羽看来,或许复兴汉室的伟业,也只得寄托在后辈身上了。

    而关于赵统乃是庞统所推举一事。

    他也是有所耳闻!

    “关将军过誉了,统这哪是慧眼识珠啊,只是在征讨蜀地时,与阿统接触不少,统觉得他身间暗怀将才。”

    “而正巧南中叛乱,便灵机一想,不如推举阿统试试罢了!”

    闻言,庞统也不以为意地说着。

    他推举赵统,的确有念及落凤坡救命之恩的成分。

    不过嘛……

    他推举前也没料到,赵统的成长竟然如此迅速。

    数月间快速平定南中。

    又高瞻远瞩,提前差人打探江东方面的动向。

    避免了吴军袭取荆南四郡的土地。

    随后,又牢牢将率领主力的吕蒙牢牢牵制住。

    给予己方两线作战大创战机。

    现又迅速将山路崎岖难行,地处深山之间的东三郡给平定了。

    这等赫赫战功。

    即便是换做一位战阵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将。

    就一定能做到吗?

    特别是赵统决议,遣军翻阅深山,奇袭房陵郡。

    这个果断的决议。

    一时间,都不由令庞统有些许敬佩。

    同时也生出一丝疑虑。

    这究竟是弱冠之龄的少年吗?

    与此同时。

    想到此,庞统忽然又意识到赵统临行前秘密差人转交给他的迷信。

    “阿统的眼光一向独到。”

    “或许不会平白无故让我秘密监视军中大将呢。”

    “看来此事我日后还是得放心上才是!”

    一席席的话语稍落。

    庞统也在心下思吟着。

    而看着赵统的统御之道极其了得!

    关羽的眼神里,似也流露出了数分的渴望。

    沉吟半响。

    他不由微微感叹着:“还是子龙教导有方矣!”

    谷</span>  “阿统小小年纪,就已是如此了得。”

    “日后前途必然是不可限量也!”

    此话落罢。

    关注话锋停顿了一下,遂扭头偏向一旁屹立着的长子关平,不由说道:“阿平,你也要争气呀!”

    “看看你妹夫,年纪尚且如此年轻,都已经足以独当一面了!”

    “父亲放心,孩儿绝不会令您老失望!”

    从一番番的淳教导下,关羽面上的望子成龙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虽然他与赵云交情受益匪浅。

    可人人皆有拿后辈攀比之心思。

    一番教导。

    关羽脸色也瞬间严肃了起来,切入正题。

    “赵都督,沿江修建烽火台一事,以及在夏口西岸建城一事,事至如今,兴建如何了?”

    闻言,赵忠立即拱手汇报着:“启禀关将军,现沿江修建烽火台,已经是基本修建完成,在等待十余日,便可安排军士屯驻。”

    “以便时刻窥探监视下游动向。”

    “以免吴军袭击一事再度发生!”

    “至于建城的话,恐怕还有数月左右的工期,这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一番番的话语落罢。

    赵忠的禀告也基本在关羽的意料之中。

    “好!”

    “赵都督,接下来建城拱卫东面的防御,就全权交与你了。”

    “喏!”

    “但请关将军放心。”

    赵忠面露坚毅之色,郑重领命着。

    他原本就是一直屯驻于乌林与汉津之间。

    此时也是由于收到了赵统的亲笔书信。

    得知东三郡已平。

    需要荆州军的相助,防范曹军忽然袭击三郡。

    如此重大之事,关羽便临时调回赵忠嘱咐他务必要注意东面下游的防御。

    毕竟,赵忠现在是据关羽之下,基本算是荆州军中唯一能擅长水战的了。

    所以,由他镇守东部防线。

    由此可知,此防线压力是何等的重要。

    而有了吴军背盟偷袭的前车之鉴。

    此刻面对着下游的防线也有了调整。

    关羽不仅将赵忠调到了汉水连通长江的乌林,汉津等地镇守。

    还向重镇巴丘增加了驻军。

    防范荆南诸地的安危。

    现在赵统既然向自己请求骚扰荆北曹军的防线。

    此等用兵,都绝非儿戏!

    关羽自然深知这一点。

    举兵北上,也不能忘记东面的威胁。

    所以,他特意调回赵忠叮嘱。

    一席话落。

    赵忠思吟了片刻,遂再度汇报着:“对了,关将军,近日来,吴军在夏口东岸也有了新的动作。”

    “他们似乎也在大肆征召徭役,似乎是准备效仿我军那般,在夏口大营已东建造城池。”

    “哦?孙权也建城?”

    此言一出。

    饶是关羽,一时间都有些面露惊色。

    “孙权此举是何意?”

    “夏口大营不是已经归还于他了吗?”

    “他为何还要在夏口下游的东岸建城?”

    “此举岂不是浪费江东的人力物力?”

    关羽一连提出了数道问题。

    面上也渐渐流露出了狐疑之色。

    对于此举,他还确实有些没弄懂。

    不过嘛……

    庞统思索了半响,面色流露着一抹玩味之色,解释着:“这可能就是孙权打心眼里不信任我方吧?”

    “虽然两军目前已经休战,重修于好!”

    “可他心底却是依然不放心,感觉我军会效仿于他,举兵顺江直下直取江东。”

    “担忧就凭夏口大营,难以抵御我军的兵锋。”

    “又看见我军筑城,便也下定了决心,以便在下游多增加一道防线。”

    话落到此处。

    随即,庞统也流露出些许笑容,说道:“不过嘛,我军又岂会如此短视?”

    “顺江直下东征江东,至少也得等到北伐拿下襄樊一线,将汉水流域掌控,以此来抵御北方曹军,拱卫荆襄诸郡。”

    “那时节方才是进取江东之机。”

    不过,话落到此处。

    庞统遂也是说着:“但吴军筑城,也向我军释放了一道信号。”

    “或许孙权短期之间应该无意在进取荆襄之地了。”

    “军师,此话怎说?”

    听闻着这一席话语。

    关羽也不由连忙相问着。

    “嗯,吴军既然已经在下游开始修建第二道防线了,也说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孙权的进取目标应该会转向长江已北了。”

    “江淮方面吗?”

    “嗯,或许能够促使孙权下定决心将战略重心北移的,也就只有江东那位了。”

    “鲁肃鲁子敬!”

    庞统虽然没有明说,但包括关羽在内的诸文武间,也基本是猜测出来了。

    时至今日。

    除却鲁肃一直在竭力维护孙刘联盟外。

    从最初的大都督周瑜到江东诸文武。

    谁又会遵循联刘抗曹的战略呢?

    “军师所言不错!”

    “鲁子敬的确胸怀天下,有战略大局观也!”

    “不似那群江东鼠辈,目光短浅尔!”

    话落至此处,关羽面上也是极度的瞧不起。

    么办法。

    对于孙刘两家来说。

    两弱对抗一强,还不先同心协力削弱曹氏实力。

    那就只有自取灭亡了!

    就算两家要兵戎相见,那至少也得先合力重创曹氏,在相争吧?

    可江东那群人眼里所想的也只有这些蝇头小利了。

    这又如何令一向自恃甚高的关羽正眼相瞧。

    “既如此,军师觉得,我军下一步可否向襄樊大举用兵呢?”

    一席语落。

    关羽郑重相问着。

    此言一落。

    庞统也沉思了一阵,方才沉声说道:“将军,依统之见,我军一动,就必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举!”

    “可现在主公已经在汉中与曹军主力鏖战。”

    “外加我军方才与吴军大战一场,元气尚且还未恢复。”

    “不宜再度开辟大的战事。”

    话音落定。

    随即,庞统又话锋一转,再道:“但我军可遣军沿水路北上,骚扰襄阳、樊城一线,令曹仁无暇顾及其余事。”

    “如此,既能相助阿统稳固东三郡方面。”

    “也可让荆襄方面的曹军不得休整。”

    “而且,若是统所料不错的话,恐怕此时的鲁子敬已经在暗中建议孙权集结主力,准备看准时机,随时进发合肥了。”

    “既为盟友,我军也须制造点动静,好吸引曹军注意,令吴军建功取得突破口呢。”

    “只要合肥一破,那身处汉中的曹军主力大军必然将军心大乱。”

    “如此,也算是间接相助主公全取汉川之地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