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第 146 章
苏杭稻子一亩产七百斤。
消息一出, 世人震惊。
从前朝到现在,什么时候见过一亩地七百斤的产量。
纵然是那些青菜的产量,也要一茬一茬收获, 更要辅佐肥料才能有。
如今主粮七百斤, 纵然话本里神仙降临的产量,也不敢这么写。
消息传到汴京,汴京再派人去查。
查来查去,足以在今年冬祭之时告祭祖先天地了。
翻过年才十八的小皇帝徐九祥, 带着大学士, 学士们郑重祭拜。
告诉他父皇今年的产量。
告诉父皇今年良种更多,可以让天下大半百姓都种上良种。
而各地的种子研发还在继续。
满朝都尝到这个甜头,又怎么会放弃呢。
其中纪炀的功劳自不用讲。
从一开始,就是他的提议, 甚至贯穿先皇乃至当今圣上在任的时间。
徐九祥向他父皇说的不止这些。
更有七百斤产量一出,那些藏着自家田地不让清算的人户, 纷纷冒头。
之前不算清算, 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两种产量四五百斤, 他们大不了多种几亩地。
可如今呢?
普通种子一亩地三百斤已经算高产。
良种一亩地七百斤才算高产。
其中差距之大, 已经足够许多人户计算清楚。
当然, 他们也不会直接把隐田拿出来,而是偷偷分给下面佃户, 最好能收取少量钱财,算是“弥补”损失。
有些地方纪炀照顾到位, 让佃户们不要给钱,就是强行要地, 这地本就是他们的。
有些地方没顾及到的, 也能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钱数拿到土地。
不管怎么说, 对许多无地百姓来说,都是天上掉馅饼。
但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只是把他们以前亏欠的稍稍补回来。
而各地官府见朝中局势,立刻去这些农户家中造册,让这些原本藏匿在大户手中,不登在官府账册的土地重新记到名录上。
赶在年前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都在进行。
因为这些人户明白,只有尽早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来年的良种司运送种子时,拿到想有的东西。
一亩地产七百斤的良种。
足以让他们心神荡漾,这些人精于计算,又怎么会不懂。
再说,朝中的局势,他们多半也看得明白。
如果负隅抵抗。
只怕落不了好下场,那些被良种司林启,叶锡元收拾的人户,只怕缓不过来了。
有纪炀在汴京给他们兜底,他们是什么都不怕的。
这场没有硝烟的改革震惊当代许多隐士大家。
这些是真正的名士,真正的清流。
竟然有个久居乡野的书画大家,画了幅田野飘香的分地图出来。
那画上正是当地豪强低声下气要低价卖土地给手下佃户,那些佃户有的不敢相信,有的欣喜若狂。
如果再往佃户绵延的田地后方看,一些低调的官员正在策马奔来,他们不像普通画卷上,有着官员丑恶嘴脸,这些人个个年轻奋进,手里提着清点田地的账册过来。
而那些豪强中似乎有人看到他们,面容惊恐,竟有些落荒而逃的意味。
这位书画大家总是行走在乡野之间,这幅画卷动静相宜,生动活泼,上面人物虽多却不杂乱,豪强的滑稽,农夫的朴实,孩童的懵懂,青年官吏的朝气,皆映在纸上。
大家原本是不喜朝堂的,在好友劝说下,竟把这幅宁明庄分地图送到汴京。
这会被徐九祥挂在太庙当中
。
饱读诗书的隐士大家们还说,每每新朝建立,才会抑豪强,分土地。
而承平国已经两三百年,却能壮士断腕,自己进行改革,而且还改成了,实乃奇观。
更有大家断言,这件事做成,承平国少说也能续两百年的命。
这话说的,其实不太妥当。
哪个人夸朝廷,不会夸千秋万代的,唯独这位夸续了两百年,而且言语之间,还觉得再续两百年已经不错了。
话传到汴京,纪炀却托人问:“若想再续,可有他法。”
本以为会兴师问罪,没想到皇上也问:“若想国富民强,可有良策。”
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国之帝王。
非但没问罪,而是认真询问意见,这位大家深受感动,竟然出仕了。
此时也在冬祭队伍当中。
这家人看到韩家人的时候,简直亲如兄弟,更是放荡不羁,连官服都懒得穿。
徐九祥比之先皇更要宽和,也不恼。
韩潇看着,只觉得徐九祥已经有了纪炀身上那不骄不躁,不急不恼的三分。
隐士大家主动出仕,这件事也让承平国上下再次振奋。
一切的源头,都在那颗种子。
那颗小小的,却有无限生命力的种子。
这不是纪炀头一次来冬祭,也不是头一次站这么近,但少有的,觉得这些事确实可以拿来夸耀。
一亩地七百斤的粮食。
纵然是他,也忍不住真心笑一笑。
更不用说连带的清查土地。
等到年后收收尾,他从在潞州扶江县做的事,也就的推到全国了。
让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有自己的土地。
让从事劳动的百姓种自己的粮食。
这是世上最朴素,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办成的。
冬祭回来,满朝文武都倍感轻松。
他们家也有地啊,自然高兴啊。
不过以后那良种司,只怕会永远火热,这次不再是惧怕他们的权势,而是看着他们,就跟看见神仙一样。
谁知道以后的种子还能有多高产呢!
就连灌江府送来今年的关市税,大家都觉得应该先给良种司一些。
特别是育种部门的银钱肯定要多。
这种投入跟回报,那是看得见的!
至于纪炀?
满朝文武,朝野上下,谁有谁不服吗。
他愿意做的事,永远都能成功。
纪炀那点点自傲在冬祭的时候已经消磨完了,笑着对大家道:“以后日子还长,别看马上要过年。年后事情还多着呢。”
承平国土地最后的清查汇总,各地因为土地产生的种种纠纷。
以及暗中查访到的贪官污吏,豪强乡绅,全都要一一查问。
再有良种的大面积铺设,南面是稻子,北面是麦子,还有一些黄豆的推广,以及工部农具的事。
觉得够朝野上下忙到脚不沾地。
众人一听纪炀这话,下意识退后。
行了行了。
从你们翰林五斗院学到一句话。
叫什么卷王,什么卷生卷死,说的就是你!
但这次的忙碌,让大家都觉得值得。
又过一年,好像越来越有盼头了?
冬祭过后,便快到十二月份。
今年的腊月过得热闹,在皇后鼓励下,汴京大户皆出来周济群人,主要是汴京周边的庄户们,也要过个好冬天。
今年总觉得有些不同。
等纪炀给闺女带上斗篷,小晴林偷偷给拨开,再给穿上的时候
。
纪炀眼神微眯看向闺女。
林婉芸回来刚看到他们父女俩对视,开口道:“虽说到了腊月,但天不冷,她又穿着外祖给添置的皮绒衣,肯定嫌披风热。”
小晴林机灵着呢,冷热都知道。
这会见娘亲说话,明显有了底气:“热!”
纪炀这才把斗篷给去掉,不过看看外面。
今年冬天,好像确实很暖和,平时不是他管账,家里今年的炭火用得少,他也没注意。
这会被婉芸点出来才想到这件事。
但冬天暖和,并非好事。
他好歹也跟着农人们建起良种司的,上辈子更是有农业知识丰富的奶奶。
若遇暖冬,对农业来说并非好事。
俗话说十月初一晴,割麦喂黄牛。
这个十月初一自然是农历,意思是这个时间天气如果暖和的话,那就是暖冬。
冬日里若是暖和,那泥土里的害虫便会大量繁殖。
从而形成严重的病虫害。
如今良种是研究出来,跟更适宜的农药还在研究,甚至在跟益宁府的知府指挥使他们联合在研究。
可如果真的形成病虫害,又或者是蝗灾,就不是人力所能避免的了。
便是放到现代,这种病害的预防都很重要。
不只是病虫害,冬天暖和,那农作物就会提前生长,甚至在冬天抽穗,那来年的产量根本没办法保证。
再者下雪少的话,雪无法在田地形成保温层,保护下面的根苗,农作物反而会被冻死。
总之一句话。
暖冬。
并非好事。
纪炀的担忧不无道理。
司天监也在讲近来天气异常,到了腊月才下了两场雪,每一次都连地面都没覆盖。
不仅如此,天气也格外暖和。
这都不是正常现象。
按照过往记载来看,十分有可能发生蝗虫灾害。
一旦发生,必然民不聊生,尸横遍野。
历史上记载的哪一次蝗灾,不是伴随着时局动荡,伴随着万里麦田颗粒无收,到时候饥荒必然产生。
徐九祥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他倒是知道父皇还没登基时,中原便发生过这样的事。
徐九祥让人找出那年的卷宗同纪炀一起看。
也是暖冬。
也是病虫害激增,蝗虫趁着天气合适偷偷繁殖,在豫州横行无忌,原本的沃野千里全都颗粒无收。
而平原又没有山脉阻挡,只能眼睁睁看着黑压压的蝗虫飞过。
那一年,中原各地死了几万人,更有趁机起兵造反。
当时的皇上,自然是先皇的父亲。
那位治下无方,底下贪官污吏无数,又借着赈灾的名义中饱私囊,看着十万百姓受灾。
之后没几年,这位便病故,换了先皇登基。
那几年的时候,承平国义军四起,各处藩王也蠢蠢欲动。
好在先皇力挽狂澜,花了十几年时间平复上一任留下来的烂摊子。
当然不只是蝗灾,蝗灾算是之前万因结下的一个果。
纪炀安慰:“至少我们现在有所准备,先别着急。”
纪炀又看向司天监:“前几年的冬日卷宗找出来,看看去年,前年的天气如何。”
司天监会记录每一天的情况,找他们绝对没错。
等卷宗找来,发现三年前还好,大雪覆盖。前年也还行,去年已经有些暖冬的迹象,但好歹下了几场大雪。
大雪跟寒冷能抑制虫卵繁殖,自然形成不了较大规模的虫害。
可去年跟往年比,已经有些变化。
今年更甚。
其实从十月份,司天监天气机构便在监测此事,等到冬祭回来之后,立刻禀告。
纪炀看看他们。
按理说应该早早禀告才是。
皇上勤勉,自己这个学士也不是偷懒的。
他们没有理由隐瞒的。
如今到十二月份,很多地方的农夫都在割麦子,就是把年前不该长起来,却长了不少的麦子割掉,等到来年再继续生长。
很多地方的踏青,踩麦苗,同样是抑制农作物徒长的方法。
都是暖冬的迹象。
估计接下来,中原各处都会发来文书。
徐九祥下意识看向纪炀。
他每次觉得自己对朝中事务已经了解差不多时候,总会冒出各种棘手的事。
这也不能怪他。
皇上这差事,也不是谁都能做的。
而且这才哪到哪。
承平国幅员辽阔,每年都会有新鲜事发生。
但新鲜事也不算新鲜,中原王朝历经那么多岁月,总能在史书跟记载中找到相似的情况。
虽说现在还不能确定会不会有蝗灾,今年的暖冬又会到什么地步。
可各处的防范却要开始。
说起来,纪炀是救过灾的,灌江府的雪灾就是他提前防范,提前准备,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那会是他亲力亲为,一个灌江府还好说。
如今却不知道暖冬的范围到底在哪,又要提前准备多少粮食,还要做多少预防。
天灾这种事,现代都有些无能为力。
天气就是这样,太冷不行,太暖和也不行,不该暖和的时间暖和了,更不行。
靠天吃饭,也就是这样了。
现在汴京府做的事,远不如在灌江府热闹,但所做的每一件,都是于国于民有利的事。
等翰林院把往年暖冬的记载,以及蝗虫病害记载找出来。
简直让人眼前一黑。
根据过往记录。
暖冬过后必有虫害,而且因为冬日庄稼徒长,肯定会有减产。
这已经是不错的了。
若持续温暖,明年再少雨,就会有干旱,等到夏末秋初之际,蝗虫就会无风而起,它们飞一段地方就到地下产卵,每隔几天,这些卵便会生出幼虫跟着大部队一起飞。
到时候铺天盖地,房子都能给你压塌了。
此时的承平国汴京城皇城里,在为还没发生的事忙到过年都没心情。
也有些心大的来劝:“暖冬而已,去年也暖和不就没事吗。”
“说不定今年也没事,不用那么担心。”
“若兴师动众,却没有用,该如何办?”
纪炀觉得这些话很耳熟。
似乎就是他在灌江府时听到的。
但中原大地,旱灾洪涝其实都很常见,便是做个预防演习都是行的。
上个月还在为良种增产的事开心,这个月立刻忙预防灾害的事。
在翰林院跟刘学士,王学士一起谈诗论画的隐士大家看着隔壁几个院忙忙碌碌,甚至探了探头往外看看。
一听所为何事,竟然觉得手底的画也不香了。
最后发出一句感慨,承平国有这样一群官员,怎么会不兴盛。
不过艺术家跟政坛到底是不挂钩的,他们也插不上嘴啊,没用啊。
纪炀听此还笑,说道:“能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怎么会没用。”
说着,还寻了些好笔好墨送过去。
皇上也从益宁府拨来不少天然颜料,然后继续公务。
基础建设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少啊
。
纪炀这个做法让文学士一群人有些黑脸,其实做什么政绩,他们倒还好,让他讨了这些大家的欢心,那对他们来说才更难堪。
可惜不管他们什么想法,纪炀根本不介意,中原各府各州,虽然没有对百姓说预防虫害的事,可私底下各处粮仓都在一一查验。
他们甚至怀疑,纪炀是不是借这个事情查各地粮仓跟账目是不是相符。
说是防止有灾时无粮,可谁能有真正猜到纪炀的想法?
但现在朝中,又有谁能管得了纪炀?
借着种子的事,他身份再次水涨船高,连他娘子在国子监都是只居在韩潇之下。
当然,他娘子也有本事,这是另说了。
不知从哪开始,传了一句话。
中原为何一会旱,一会洪涝。
就因为黄河,而黄河是地上河,所以容易泛滥成灾啊。
想想,一条河,比两边的河岸跟田地都高,多下点雨就容易泛滥,这不容易出事?
他纪炀,如何就是这地上河。
而小皇帝?
又有人说地上河,不就是帝上皇。
田地,不就暗喻皇帝。
所以他要防治灾害,清查粮仓,谁敢说个不字。
流言一出,便止不住。
纪炀身边二十护卫,两个小吏查到大年初五都没查到消息的源头。
此刻在伯爵府家宴,关起来门来吃饭,这些跟着纪炀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自然都在席面上。
偶尔在家的纪伯爵都不能进来的。
趁着纪大人看信件的时候,小吏岳文塞皱眉:“汴京城,哪有我们查不到的消息。可这歹毒的谣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找不到根源。”
鲁战也是如此,他还在皇庄上做事,遇到的人更多,他也是找到消息源头的。
那二十护卫更是忠心耿耿,此时全都垂头丧气。
纪炀虽说在看信,但也在听他们说话。
不过这信到底是灌江府宁兴县知县玉敬泉寄来,他肯定要再仔细看一遍。
玉敬泉送信过来,是说自己在宁兴县做了六年知县,去年,也就是泰安二年到了任期。
吏部那边给的文书,把他调到汴京礼部做员外郎,算是六品官职。
但玉敬泉的信里也透着疑惑。
他在宁兴县政绩是不错,此处的草药种植,田地开荒,以及各项事情都很不错,也到动一动的时候。
可绝不该是调到汴京,他还没这个资格。
如今玉敬泉是五十四的年纪,在官场上也算正当年。
按照正常升迁,应该是到州,府,等地当个从六,正六的官员,等到六十左右被调到汴京赋闲,算是一生圆满。
现在?
有些太快了,而且一来就是礼部。
他纵然有纪炀这个后台,那也太快了。
再说,纪炀跟他都不会攀关系,他们群而不党,这些都是知道的。
此时就怕有人把他们归结为纪党。
这个字如今说来,已经有些危险。
但任书已下,玉敬泉正月末就会到汴京。
纪炀自然跟自己老朋友们共事,只是这事透着古怪。
再听听小吏护卫们的禀告。
纪炀淡淡道:“找到谣言的源头,是因为谣言并非从一处而来。”
“说的人多了,最后形成那句话而已。”
盛极一时,必然会衰。
人在高峰的时候,受的寒风也必然最凛冽。
虽然纪炀极力避免所有夸赞都在他身上,前段时间尽量让自己成隐形人。
但那些因为他失去隐田,因
为他被抄家,被调查,被砍头的人,可不这么想。
他查各处隐田,建立新田册是舒爽的。
可有多少人在暗暗骂他,纪炀怎会不知。
如今什么帝上皇,可不是某一个,某一个势力说出来的。
是所有被他收拾过的人,异口同声造谣的结果。
所以找源头,肯定找不到。
想要制止更不可能,谁让他得罪的人太多。
朝中想要他死的人更多。
无形的恶意可比明晃晃的针对更难对付。
他总不能随手抓出来一个,查了之后发现人家也没说几句,若敢严惩,更是坐实传言。
现在有许多人,恨不得他立刻发怒,恨不得立刻禀告皇上,派御林军血洗谣言。
他反应越大,手段越厉害,那些人就会越高兴。
那就可以指着他说:“看,就是那个纪炀,骄纵跋扈!目无皇上!”
所以他不能在意,也根本不在意。
纪炀挥挥手:“今日吃酒,不提这些事。以后也不用查了,大家身上差事还嫌不够多吗?”
岳文塞道:“此事可大可小,皇上那边?”
说到这,岳文塞跟鲁战竟然心安了。
皇上肯定没问题,估计这会皇上比他们大人都生气!
这倒是真的。
但徐九祥这会生气,不止因为他们诋毁纪炀,更因为司天监卜的卦象,还有招来的僧道说天降寓言。
什么寓言?
自是他不敬生母,所以天降罪责。
只要皇上及时醒悟,上天便会免除这次的灾祸。
不敬生母。
徐九祥的生母不是太后,这个事朝野皆知。
以前从未有人提起。
但现在“上天”给了暗示,说他如今九五之尊,生母却在宫殿受苦。
他这个做儿子的不孝,今年即将要来的大灾,就是对他这个儿子的惩罚!
徐九祥听此,如何不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