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知县 > 第54章 第 54 章

第54章 第 54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唱出茉莉花的静谧县城, 人迹罕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只有这样的小县才格外清雅, 才能唱出这样的小调。

    而在这个小县里,一群女子亲手栽下洁白雅致的小花, 每日清晨清香拂面,夜晚采摘一捧,更是满室清香。

    伯爵家嫡子纪炀发现此事,便让人把如此清丽的花朵制成茉莉香粉, 不管调香用,还是直接焚茉莉香料, 都是极好的。

    如果用荷包装些茉莉香粉,行走之间,仿佛都带了那个小县的静谧。

    扶江县的茉莉香料, 总要跟其他地方不同些。

    纪炀好友们在香料铺子听了个大概。

    最后总结几点。

    一, 这个茉莉香料的产地风景好人也好, 所以香料也好。

    二,全都是女子栽种,比之其他香料, 要雅致许多。

    三,纪炀都夸的。

    四, 那茉莉花的小调,也是从这个扶江县出来,他们县的茉莉肯定是一绝。

    总结四点之后, 如果再不知道纪炀在搞什么鬼,自己也是真蠢。

    唱歌就唱歌,怎么还卖货了?

    不过想到自从茉莉花小调流传开之后, 汴京带着茉莉的帕子都好卖许多。

    谁让这花确实雅致可人,时人追捧的不就是一个雅。

    而且这个雅又不用太费钱,作为香料里的平价商品,它还是很受欢迎的。

    就跟那首小调一样,都是清新可爱,同时又平易近人。

    追求昂贵的雅致需要门槛,追求茉莉的雅致却不需要。

    鲜花正盛的时候,普通人家都能买一捧回家放着,自然而然风靡。

    听说就连宫中园子都开始栽种茉莉,自然更是让人追捧。

    好啊纪炀。

    说好一起摆烂,怎么你开始赚钱了?

    还有跟茉莉小曲一起送过来的劝学,难道那才是真正目的吧?不会吧?

    纪炀好友们只见铺子里排着队卖香料,他家忠仆王伯罕见笑得眯着眼,但以他家产业来说,必然不会因为几千斤香料高兴。

    只会因为这东西是纪炀的努力成果,王伯替他高兴。

    平时总在一起玩闹的好友们一时心里堵得慌,为何堵倒是说不出来。

    不过这四人里,其中两人回家开始读书,让家里高兴的天天对他们和颜悦色,连严肃的老爹都夸几句。

    劝学,难道真的有用?

    劝学对好友们有没有用,纪炀不知道。

    他这会看着韩潇兴致勃勃抱过来的书籍有些傻眼。

    韩潇认真道:“这都是我家藏书,平时我都不舍得多拿出来,今日,今日就与你看看。”

    主要纪知县什么都好,就是那文笔,实在入不了眼。

    韩潇虽然不想这么想,可他家好几个人都在官学教书,纪炀送来的聘书自然收起来格外珍重。

    但一想到里面的文采,就让韩家好几个文辞俱佳的子弟们心里痒痒。

    最后有了这个法子。

    既不伤纪知县自尊,又让他可以提高一下水平?

    不是韩家好为人师,而是他家知道,就算当官,也要讲这一手好文采的。

    朝堂上的林大学士颇受重用,他手底下的文章,韩家人都拿来拜读。

    还有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那都是写的一笔文字,文章更是精彩。

    越往上,要求越高。

    在韩家看来,纪知县这样的干吏,以后定然会成为朝中能臣,安抚一方百姓。

    有这样的父母官对地方来说是好事,既然如此,不能在最基本的事情倒下,否则吃亏的反而是他们这些百姓!

    纪炀看出韩家的想法,不由得好笑,知州心里说他们一家虽然不爱出头,却乐善好施,竟一点也没错。

    纪炀自然不会拂这份好意。

    而且他本身确实想读书来着,现代的书读了那么多年,古代这些东西也不能放弃。

    纪炀笑道:“我能先看看吗?”

    “当然可以,这都是绝版书,学问高深,每每拜读都会有新想法。”韩潇大度道。

    但听到学问高深四个字。

    纪炀轻咳,认真洁净了手,这才翻开。

    平安也差点轻咳,学问高深这四个字,太为难他们少爷了!

    韩潇对纪知县的谨慎十分满意,看来书送过来没错的,纪知县也很爱书嘛。

    可惜纪炀刚翻开两页,直接合起来,对上韩潇疑惑的眼神,纪炀真挚道:“那个,看不懂。”

    看不懂?

    怎么会看不懂?

    但凡中了举,考了进士,应该都能看懂啊。

    韩潇帮忙找补道:“是不是科举太久给忘了,没事学问这东西,学了便忘不掉,只要仔细回忆,肯定能想起来的。”

    说到现在,也不能不解释了。

    纪炀抬头看向韩潇:“其实,我没考过科举。”

    没考过?

    韩潇心中竟然有果然如此的感觉,就说嘛,能考过的人,能会有这样的文笔。

    “那是荫封?不知纪知县是朝中哪家子弟。”

    先问问,若他家名声不好,还是远离吧,省得给韩家添麻烦。

    “倒也不是荫封。”

    纪炀认真道:“我这官,是买来的。”

    买来的?!

    韩潇一时没坐稳,买来的?

    等他抱着自家藏书回去的时候,人还是懵的。

    他当知县那么好,怎么是买的官?

    自己对买官之人的印象,都是那腐败昏聩之徒。

    贿赂公行,悬秤称官,指方补价,为祸一方。

    这才是他对买官之人的印象。

    哪有像纪炀这样不仅不捞钱,还给身边人补贴的例子?

    韩潇回到韩家,这事只能找族老商议!

    韩族老倒是摸摸胡子,反而说道:“你问他是哪家子弟的时候,他并未回答?”

    “对,怎么了?”韩潇不明所以。

    只听韩族老道:“其实扶江县隐隐有些传言,说纪炀的身份不一般,似乎是伯爵家的公子。”

    其实早之前就在传,但扶江县最近事情多,才没有盛行开。

    现在事态平稳,那可不是八卦的好时候。

    韩族老平时四处闲逛,跟各家老农聊天,自然听了不少。

    “姓纪,伯爵家?”

    “是当年的武侯吗?他家的孙儿?”

    韩家虽然不在汴京多年,可到底有些联系,虽说不是太熟悉,可武侯这样的忠臣武将,他们还是知晓的。

    韩族老点头:“应当是他家的,只是他家为何不荫封,反而要买官?”

    提到买官两个字,韩潇跟韩族老同时沉默。

    韩家最厌恶跟这种赃官污吏为伍,可纪炀偏偏是个例外。

    要说买官的本质,买官人的本心。

    大多只有一个目的,我花钱买的官,我要是不贪污,岂不是对不起自己的银子。

    所谓宝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

    邓通成是银钱的代称。

    更有什么千里为官只为财等等的说法。

    韩家两人一时说不出话。

    最后韩潇还是道:“这事还是不要乱传,否则对,对纪知县不好。”

    他们在扶江县也近一个月。

    纪炀的为人,纪炀做过的事,韩家都看在眼里。

    否则也不会真的去官学当夫子。

    韩族老点头,但还是道:“纪知县若愿意看书,就挑些浅显的送过去。他毕竟是武侯后人,当年平定灌江府,让咱们韩家得以修养生息,就有他祖父的帮忙。”

    纪炀祖父平定灌江府,偶然救了韩家,这并非巧合,而是武侯战功赫赫,征战过的地方无数。

    可能只有海上作战吃了些亏,其他地方简直无往不胜。

    韩家只是他救过的千万人之一而已。

    不念这份恩情,冲着纪炀本人,韩家也是愿意帮忙的。

    不过送书归送书,亲自教导绝不可能。

    原因大概跟孙悟空他师父跟他说的那句话一样,日后闯出祸来,千万别说你是我教出来的!

    纪炀看到韩潇去而复返,手里又换了套浅显的书,心里好笑,嘴上却严肃道:“自然,咱们以朋友相称,自然无传承关系。”

    主要是古代的师徒犹如父母。

    若学生闯祸,定然要连累师父的。

    韩家一向避世,而纪炀明显要走得更远,以后无论好事坏事,都跟他家毫无关系。

    韩潇见纪炀理解,忍不住解释道:“我家若不是如此作风,只怕早就没了。”

    纪炀点头:“如此行事,也是大智慧。”

    两人相视一笑,算是认下彼此这个朋友,不过韩潇走的时候还道:“这书上有我启蒙时的批注,若有不懂的尽管来问,”

    说罢,韩潇又觉得自己讲错话,没想到纪炀还是不在意,甚至对他表示感谢。

    韩潇回到家中,只能说一句话。

    纪知县,他果然没看错人!

    就是个顶天立地的好人,也是好官。

    至于买官?

    这事一定另有隐情!

    肯定有他们不知道的事,还是不要评价了!

    纪炀知道韩家的为人,但这事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他也不介意啊。

    纪炀最近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等着汴京那边的好消息。

    他们县的茉莉香粉卖的怎么样了。

    算着时间,该有消息传过来才是。

    茉莉香粉的消息没传过来,上集村葫芦作坊倒是送来好消息。

    之前纪炀说制作模具改变葫芦形状,这事一说,村里种葫芦的人家都开始打造模具,速度之快让纪炀想说一句,找几颗葫芦试试就行。

    谁让上集村的人如此信赖纪炀。

    而且扬州那边对之前葫芦器具的需求明显降低。

    这东西质量好,用的时间长了,顶多补补漆,这事当地也能做,自然不会二次购买。

    看来质量太好也是个问题。

    也就是现在运河还没开通,等运河开了,就能把东西销往承平国各地,也没了订单减少的风险。

    更别说现在都能改变葫芦的形状,以后做出来的器具更是多种多样。

    纪炀看着长方形,正方形的葫芦,还有滕显用这些形状做出来的器皿,已经赞不绝口。

    这东西绝对好卖!

    但只有滕显一人会做还不行,最好让加工葫芦的百姓,尽量学会简单的葫芦加工。

    之前的器皿好做,现在这些器皿不仅要做出形状,更要有雕刻才行。

    随着大家对葫芦的了解,产品也该升级了!

    现在已经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该把好不好提上日程。

    慢慢发展下去,上集村绝对不是简单种葫芦就完事,以后说不定还会成为葫芦之乡。

    教导工艺这事,滕显并不拒绝,反正只是简单的雕刻,他在上集村住这么久,衣食住行都有人负责,教几个简单的花样还是可以的。

    其实就算他没教,这里也有人在慢慢琢磨了。

    有了纪炀的首肯,大家自然更加兴致勃勃。

    葫芦作坊是这样,以后的香粉作坊也是这样,一步步的来,以后的香粉作坊恐怕会超过众人的想象。

    滕显跟纪炀见面的时候还随口问了句。

    他们之前不是送出去两个葫芦灯罩,怎么一个回应都没有?

    漂亮精巧的灯罩,纪炀给了皇帝一个,顺手送给林家一个。

    好像确实都没回音?

    最近好像都在等消息中渡过了。

    好在滕显只是随口一问,他没当回事,直接回上集村继续做葫芦,纪炀给了他一点启发。

    那葫芦灯罩可以更有意思。

    不过那会纪炀只是随口一提,滕显准备做出来了再说。

    他最近在扶江县过得越来越顺心,回上集村之前,甚至在县城逛了逛街。

    现在扶江县县城里,新开了一家酒楼,菜色更好,房间更多,是凌家湖一家开的。

    跟原来那家倒也没什么冲突,反而减轻压力。

    不然每次来人都说客满,他们也很头疼啊。

    县城还有一间杂货铺,之前兼职开门,现在他们家专门安排个人营业,生意更好了,自然要常常开门,货物也比之前更全。

    除此之外,还开了家布料铺,早点铺,更有一家点心铺子准备开门,再有两个铺子在装修,不知道准备开什么店。

    看起来以后他们想要日常东西,也不必去隔壁常华县,扶江县都有!

    县城的街道也在铺路,看样子直接铺碎石跟石板,现在这里都热闹起来,等到全都铺好,估计大家没事就会过来赶集吧?

    滕显逛了一圈,还发现在附近盖房子的人家越来越多,估计很快能形成民居,这都是一个城市发展起来的征兆。

    怪不得纪炀那么忙,估计还要规划这些房屋怎么建造。

    不仅如此,纪炀还请工匠再挖几个化粪池跟垃圾池,城里人一多,排水排污都是问题。

    现在不规划好,以后再着手治理就难了。

    他这边忙到脚不沾地,常华县码头迎来一个近六十的老者,他头发花白,但精神不错,衣服干净整洁,料子虽不错,但不算奢华,看着应该是大家的掌柜账房一类人物。

    他指挥人抬起箱子,在码头雇了两辆车,竟然没歇歇脚,直接带着下面人往扶江县方向走。

    从常华县到扶江县的官道,还有人在聊这官道怎么修成的。

    全靠他们知县大人舌灿莲花,更依赖他的本事。

    老者听此,笑着让说话的人一起坐上牛车:“我也是去扶江县的,正好顺路,就一起坐车吧。”

    说话的人见他家车子确实宽松,抱抱拳坐下:“其实我并非扶江县的人,而是常华县的菜贩,我家娘子才是扶江县的人。这次过去是看看他们菜长得怎么样,我好预定啊。”

    这人要是来到纪炀面前,纪炀也是认识的,他名叫裘冬欣,当初扶江县还没种出优质白菜的时候,他看在娘子的面子上,辛苦一趟跑来收菜。

    之后纪炀来了,他们这所有粮食都变得优质,裘冬欣更愿意过来收购。

    谁让扶江县的菜最好卖,价格最高。

    他之前是看在娘子的面子,现在则变成有他家娘子,他才能收到那边的菜!

    扶江县每季的菜还没种出,都有多少菜贩子等着买。

    特别扶江县跟潞州城的路修好,潞州的菜贩酒楼还直接找过去,他这生意全靠娘子才行!

    当然,也靠扶江县知道,他一口一个知县大人,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才是纪炀治下百姓。

    说了这么多,裘冬欣不好意思道:“我这人话多,实在不好意思,没烦到您吧?”

    老者虽严肃,此时眼神却带了笑意:“不妨事,我爱听这些,还有吗?”

    旁边有个小厮不敢置信地嘟囔句:“这是咱家少爷吗?不会是同名同姓的人吧?”

    这声音虽低,但被耳聪目明的菜贩裘冬欣听个清楚。

    裘冬欣又想到常华县的传言,再看看这家仆人的衣裳都格外好,难道说?传言是真的?

    老者看了小厮一眼,见他缩了缩脖子,又见还有外人,还是没说什么。

    裘冬欣倒是闭嘴了。

    若真的是伯爵家,那他现在都开始坐立难安。

    想到之前跟纪知县说话,知县大人和颜悦色的,丝毫大官贵族的傲慢。

    他怎么都觉得不好意思啊。

    好在这段路并不长,裘冬欣赶紧致谢离开,去他老丈人马家问问情况。

    老者,也就是王伯等人则直接去县城衙门。

    进到县城的时候,各处要么在做葫芦器皿,要么在讨论香粉作坊,还有说化肥怎么用既省东西效果又好的。

    而衙门门前也十分热闹,好像根本不怕衙门,路过的时候,还会跟门口路过的捕快打招呼。

    百姓们,竟然不怕捕快?

    还不怕衙门?

    这地方也没有汴京说的那么穷,那么人少?

    王伯整理了衣衫,这才想从侧门叩门,但门口的副捕头卫蓝早看到他们了,上前便道:“你们何许人也,不像扶江县人,来这里做买卖吗?”

    卫蓝只是例行查问,扶江县遇到生面孔都是要问的。

    王伯拱手,略略激动道:“不是来做买卖的,是送到汴京的茉莉香粉,汴京那边已经卖完,特意带着银钱来复命。”

    王伯思索再三,反正都是要派人送银子过来,他干脆带着银票,再带着给少爷的物件出发。

    路过潞州的时候,还特意把银票换成现银,就是怕少爷用着不方便。

    此时要见到少爷,竟有些近乡情怯之感。

    卫蓝听到茉莉香粉这四个字,瞬间笑了:“当真?我们知县大人今日还念叨呢,竟然已经卖完了?”

    “快快请进,我们知县大人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

    卫蓝也吩咐身边的人:“快,寻茉莉作坊的玉娘子,水娘子两人,大人定然要见她们的。”

    王伯看着衙门的人行事有度,做事也有礼,可见上司管得极好。

    而这个上司就是他们少爷,这让王伯如何不激动。

    可想到之前少爷的态度,王伯还是道:“烦请官爷告知知县的时候,就说送东西的是他的家仆王伯。”

    之前规劝少爷,惹怒了他,若少爷还没消气,不愿见也没什么。

    现在看到扶江县模样,听着周围人都在少爷,他也算心满意足了。

    扶江县,被少爷治理的真的很好,非常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