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此去经年
册立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一次,皇帝只是留中不发,不再发怒。
后宫之中, 皇后急得团团转, 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李云平进来的时候,便瞧见皇后肉眼可见的焦躁。
他微微皱眉:“母后。”
“三郎。”
皇后看见他连忙上前:“快坐下,母后有话跟你商量。”
她脸上的热切和疼爱, 让李云平有一瞬间的恍惚。
年幼的时候, 李云平心底曾经嫉妒过长兄,因为他处处都比自己出色,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疼爱。
相比起来, 自己脾气暴躁, 不爱读书, 从来不是兄弟之间受宠的那一个。
可如今皇后的热切, 却只让李云平觉得心冷。
李云平还是坐了下来, 看向对面的女人:“母后, 如果是为了册立太子一事, 那就不必再提了。”
皇后脸色一沉, 拧眉道:“平儿, 母后是为了你好。”
李云平脸色平静的看着她:“母后若是为了我好, 那就应该知道孩儿志不在此。”
“你到底在想什么,平儿,那可是世界上最最尊贵的位置, 你不要, 可曾想过沈氏要不要, 谦儿要不要, 放弃了这大好机会, 只怕你将来的子子孙孙都要怪你。”
李云平沉声道:“沈氏和谦儿都能懂我,至于子子孙孙,到时候我都死了,他们要怪就怪,老子懒得理会。”
“平儿!”
皇后惊叫一声:“到底是哪里除了问题,你跟衢儿是一个肚皮出来的亲兄弟,为何不能跟他学一学?”
“从小你就不听话,好好的读书不肯,偏要练武,从军之后让你留在兵部,偏要跑到军营里,在外风餐露宿难道就是你想要的日子吗?”
李云平看向亲娘:“是,这就是我想要的日子。”
“母后不是一直知道,我不如大哥沉稳,不如二哥听话,也不如七弟聪明。”
皇后脸色一变:“你只有一位大哥,哪来的七弟!”
“赵云安是永昌公,他是外臣。”
李云平只定定的看着她。
许久,他收敛了神色,起身问道:“母后,你执意要争,到底是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
皇后脸色阴沉。
李云平继续说道:“你是父皇的结发妻子,是大魏的皇后,大哥是你最为疼爱的孩子,瑾儿他也是你的血脉,为何不可?”
“亦或者你是担心瑾儿成了皇太孙,到时候外戚一族不再是刘家,而是卢家?”
皇后猛地否定:“本宫怎么会这么想,本宫只是担心瑾儿年幼,先帝的教训还不够吗?”
说完这话,她又拉住李云平苦苦哀求:“平儿若是不想争,那母后也不逼你,但如今衢儿不在了,你能不能留在京城?”
“就当是帮你大哥看护瑾儿也好啊。”
李云平皱眉,低声道:“母后,有父皇和七弟在,儿子在不在也是一样的。”
“父皇尚且年轻,有的是时间好好教导瑾儿,母后不必多忧。”
“再者西南未平,儿子不能久留京城。”
皇后沉了脸色:“你们父子就这么放心赵云安。”
“陛下如此重用,谁知道赵家会不会是第二个丁家。”
果然如此。
李云平心底微微叹了口气,却依旧解释:“赵家与丁家不同,安儿从未有过不臣之心。”
“母后难道不知道,安儿若是愿意,如今哪里轮得到瑾儿。”
皇后脸色铁青的看着儿子:“你居然知道。”
“你知道,却还心甘情愿的去西南,李云平,你到底是不是我儿子,竟然坐视皇位他让,也没有心思争一争,本宫没你这般没出息的儿子。”
李云平以为自己会很伤心,但真的等到这一切,他反倒很是平静。
也许是成长的过程中,赵骏与刘氏生怕闹出兄弟阋墙的事情来,所以教养三个儿子的手段大不相同。
曾经李云平从未想过要跟大哥争抢世子之位,如今也不想要皇帝之位。
他只静静的看着皇后发怒,砸烂了一屋子的花瓶。
等她气喘吁吁的停下来,李云平才又道:“母后若是不信,大可以在旁看着。”
“你们一个个的,都不知道本宫的苦心。”皇后低吼道。
李云平却不想再说,他深深行礼,转身离开。
册封皇太孙的圣旨下来第二日,李云平再一次带上了妻子和儿子,离开了京城。
这一次,他甚至没把李谦留下。
李瑾成了皇太孙,由皇帝亲自教导,时时刻刻跟在皇帝的身边。
太子出殡之后,李妤李诚两个又被送出宫廷,常住在永昌公府。
一时之间,后宫彻底的冷清下来,除了皇后与太子妃之外,后宫平时都冷冷清清。
皇后的心思瞒不住人,赵云安自然也略有察觉。
他自问无愧于心,至于其他的,就等时间来证明。
众人都以为太子一死,皇长孙上位,赵云安定然会抓住机会迅速攀升,成为大魏最有权势的官员之一。
但事实上,赵云安依旧留在工部,大半的时间都耗费在种子田。
一干就是五年。
又是一年秋收,种子田里有两位特殊的人。
赵云安带着斗笠,弯腰收割着稻子,他显然已经干习惯这活儿,很快就收割完一轮。
等他直起腰回头,就瞧见太子李瑾笨手笨脚的动作。
赵云安微微一笑:“瑾儿干得不错。”
作为平日养尊处优的太子,李瑾虽然速度慢,但却干得像模像样,实在是非常难得。
李瑾笑了笑,他年级越大,模样越像过世的李云衢。
“不如七叔动作快,一想到百姓们每年都是如此辛苦,瑾儿顿时觉得处理政务不算什么。”
赵云安笑着想摸摸他的头,一看手上的稻芒又放下。
“西南的粮种果然不错,今年之后应该能大面积普及,到时候百姓的收成一定会更好。”
一提起这事儿,李瑾也带着几分雀跃:“多亏了七叔,这几年大魏风调雨顺,百姓们收成一年比一年更好。”
“应该多亏陛下才是,若无陛下英明神武,哪有我施展拳脚的地方。”
李瑾笑起来:“七叔你太谦虚了,百姓们现在都称你赵神农。”
曾经旁人都在看种子田的笑话,觉得赵云安捣鼓到死也不见成绩,哪想到一年年下来,赵云安摸索出来的种田技巧、优化良种,却已经给大魏带来丰厚的利益。
百姓们感恩赵云安的付出,称呼他为神农。
如今大魏可以不知道皇帝,却不能不知道赵神农,因为他能让百姓们吃饱肚子。
收割了一阵子,赵云安便拦住想继续干活的侄儿:“差不多了,到时候把你累坏了,陛下可是要跟我急的。”
李瑾听话的收起镰刀,笑着说道:“皇祖父哪舍得跟七叔你生气。”
等上了田埂,李瑾又问:“七叔,你今日要随我一道儿进宫汇报吗,皇祖父可惦记你了。”
一听就知道皇帝透过孙儿传话了。
赵云安自然不会拒绝。
两人随意清洗了一番,相伴着进了宫。
几年过去,李瑾已经长高长大,只比赵云安略矮瘦小一些,乍一看已经是个大人。
每每看到长大成人的侄儿,赵云安心底总是感叹,希望大哥在地底下瞧见了也能高兴。
皇帝瞧见他们一道儿进宫,果然十分高兴,让御膳房准备了一桌美食。
“多吃点,这几日都晒黑了。”
皇帝也苍老了许多,曾经总是脊背笔挺的人,如今走路都微微驼着。
尤其是太子过世后,皇帝心中哀恸,却不得不坚持下来,对外处理政务,对内教导皇太孙,耗费的精神远超以往,老的也分外快。
近一年来,皇帝的胃口也差了一些,也只有赵云安与李瑾陪着的时候,才会多吃几口。
就因为这个,以前不爱进宫的赵云安,如今时常在宫里用饭。
“味道不错,大伯也尝一尝。”赵云安笑着帮他夹菜。
皇帝果然多吃了两口,瞧他们吃得高兴,自己也心情舒畅。
“良种优化已有成绩,安儿,你可想过动一动位置?”
赵云安一听,只说:“任凭陛下差遣。”
皇帝便道:“朕想让你进内阁。”
“如今你在民间名声正旺,虽年轻了一些,但无人会有异议。”
赵云安微微皱眉:“陛下,臣的资历是不是太浅了一些。”
皇帝摇了摇头,又说:“程老先生年纪大了,这两年连连上奏告老还乡,朕也不好一直拖着他。”
“偏偏朕的身体也大不如前,有你在内阁,朕才能安心。”
赵云安一听,便知道皇帝已经有了抉择。
他放下碗筷起身行礼:“臣愿为陛下效命。”
皇后笑骂道:“自家人吃饭,做什么动不动就起身行礼,快坐下。”
“瑾儿,给你七叔再添一碗汤,免得他没吃饱回去,到时候母亲可要生气了。”
李瑾笑呵呵的装满了一碗汤。
赵云安也笑盈盈的接了。
调职的圣旨很快落下,赵云安直接一跃而上,成为了内阁大学士。
自然也是有人不满,但谁让赵云安名声极好,在民间备受爱戴,他们也无可奈何,再者这位还是探花郎出生,有皇帝和程老先生的支持。
风波之下,赵云安的任职倒是顺顺利利。
等他进入内阁,几日熟悉下来,才终于明白皇帝为何急着让他来。
短短几年,小小的内阁之中,居然分成了三个派系。
程青松一派是实打实的保皇党,卢大学士,卢氏的父亲,皇长孙的外公一派,却倾向于皇长孙。
而这第三派系,却是墙头草,哪边风来哪边倒。
赵云安待了一阵子,便看清楚朝政大局,分明是皇帝年老,皇长孙又到了娶妻的年级,朝堂之中开始押筹码,搞分裂。
如今只是个苗头,但皇帝心中很是明白,随着他年级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必将越来越严重。
任由其发展下去,他即将面临的,便是先帝曾经面临过的乱局。
赵云安摸清楚之后,深吸一口气。
既然大伯希望,瑾儿也支持,他自然是要平衡内阁,将这个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大魏史记》:
魏中宗八年,永昌公赵程授封入内阁,称赵大学士。
自此,内阁奉命唯谨,俯首听命。
朝堂无争,国泰民安。
魏中宗大喜,夸:云安吾子,肖似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