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覆了大宋 > 第5章 争辩

第5章 争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吴老三他们三人挤进一间小屋,就把赵训和吴威扔在外面。小屋里不时传来叫骂声、啼哭声和咳嗽声。

    “赵公子,你别介意。这老狐狸精平常也这样,早该收拾一下了。”吴威一边往嘴里塞鸡腿,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

    金莲二号那一阵阵猫叫令人很不舒服。赵训索性跑到院子里。

    太阳未完全落下,正躲在远处一座山峰后面,窥探着这个世界,或许是想再留恋下这美好的一天。血色的夕阳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整个大地,天地间,只剩下鲜血的红色。或者说,只剩下红色的鲜血……

    看着桥上追逐的小孩,溪边嬉戏的妇女,忙着归巢的乌鸦,赵训情不自禁吟诵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刚才粗略算了一下,自己与故乡相隔878年。这个数字让赵训几乎绝望。看着眼前田园美景,想到相隔百年的家乡,赵训愈能体会到这首《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情感。

    “你不吃饭,在这念叨些啥呢?”吴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自己身后。

    “元曲,《天净沙·秋思》。”赵训条件反射说道。

    “啥屎?”吴威走到赵训身边“你们富家子弟和文人就喜欢把这些什么屎挂在嘴边?”

    赵训没说话。

    “哎呀!这些东西哪有练武打猎痛快。这样吧!明日我带你去山里打几只兔子烤了。“吴威拍了拍赵训的肩膀,笑着说道。

    “那个,吴公子,我刚来贵处,与你还不甚相熟…”在后世被骗惯了的赵训,面对热情的吴威,心里仍存些许戒备。毕竟这是在800年前,人心难测。

    “啥熟不熟的。你是我爹救回来的,那就是我们家的人了。而且我听说你从中原南下,那你一定见过许多东西,有空给我说说,早在这小山沟里呆腻了。”

    赵训打量着眼前的少年,健壮的身体,小麦色的皮肤,凸起的肌肉,身上有一股男人味。两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里面没有阴谋诡计,只有农村人的朴素热情。

    “好吧!就有劳吴公子了。”

    “对了,还不知道你叫什么。”

    “我叫赵训。”

    “那我叫你训哥吧!你叫我阿威就行了。”

    赵训差点笑喷。因为他一听到这个称呼,就想到《僵尸先生》中的阿威队长。

    屋内传来木门“吱吱”的声音。

    “他们好像吵完了,我进去看看。”吴威说完,转身跑进屋内。留下赵训一人,在空旷的院子里久久伫立。

    赵训呆呆地望着远方树林,突然看见一个影子飘过。眨眼间,树林又恢复了宁静。可能眼花了吧!

    赵训想着,又陷入了沉思……

    夜幕降临,整个村庄一片寂静。点点亮光从窗户里透出来,猫头扇着翅膀从头顶上飞过,月光撒在大地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赵训被安排在东边一个小屋内。这是真·小屋。一张简陋的床塞满整个屋子,几乎放不下其它任何东西。而且这个小屋很潮湿,散发着一股臭味。虽说如此,赵训还是很感激吴老三一家。与自己素未谋面,却还包吃包住。自己还能有什么要求呢

    赵训准备脱衣睡觉。刚脱下衣服,赵训猛地摸到衣服里有什么东西。

    摸起来,像是一张纸,好像还是缝在衣服里面的。

    有夹层。赵训很快反应过来。看看是什么东西。赵训找准位置,用力一撕。“咔擦!”衣服被撕开一道口。

    借着透进来的月光,赵训看见里面露出来一张折起来的纸。展开后,上面隐隐约约有几行字。

    赵训贴着墙,摸到窗户边,利用微弱的月光,盯着上面的字。上面写的全是繁体字,很多字赵训都认不到。但他却看见上多次出现“趙訓”二字,即原主的名字。也是自己现在的名字。

    “啪!啪!啪!”

    外面传来脚步声,想是这家人起夜。赵训连忙缩回床上,将纸藏在枕头下面,欲明天再仔细看看。一天的劳累,让赵训很快进入了梦乡……

    夷陵,县衙

    这天,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刘云镜刚处理完政事,趴在桌子上打盹。

    刚打了没多久,刘云镜就被一阵打闹声吵醒。

    刘云镜睡眼惺忪地走出书房,打开门后,他立刻被眼前一幕震惊到了。外面地上横七竖八躺着许多衙役的尸体。十来个蒙面人持刀站在县衙门口。

    “啊!来人啊!”刘云镜转身就跑,但刚跑出去没几步,脖子便涌上一股寒意。他惊恐地转过头,只见一把白花花的大刀架在自己脖子上。蒙面人很快围了过来。

    其中一个人看了看刘云镜绿色的官袍,问道:“你就是夷陵令?”

    “正……正是本官。尔等贼人竟敢私闯县街,杀害衙役,挟持朝廷命官。难道不怕王法吗?”刘云镜哆哆嗦嗦说道。

    “哼!王法。老子就是王法!别说杀几个碍事的衙役,就是把你这个芝麻官杀了,王法也奈何不了我!”那人说完,其他蒙面人也都大笑起来。

    “你……你们到底想怎样?”

    “怎样?爷爷是来帮你立功的。城西山林里出现一小股金军,爷爷要调夷陵县的守军去杀贼,不过到时候,这功还是县太爷你的。”

    “金军?此等大事应上奏朝廷,等官家旨意。我一县令怎可轻易调兵。况且,本官也未曾听说有金军入境。”

    “金军出现在你夷陵县境内,若发生什么事端,你可担当得起?”蒙面人恶狠狠地说。

    “要杀……便杀!没有朝廷和官家旨意,本官绝不调走一兵一卒。”刘云镜咽了咽口水,鼓起勇气说道。

    刘云镜现二十五岁,绍兴十年中进士,后任荆湖北路峡州夷陵县县令。为县官时,还算清廉,每一件案子至少都审清楚,也不接受大笔的辛苦费,比较受百姓爱戴。

    “这个算吗?”蒙面人冷笑一声,扔给刘云镜一块金牌。“这…这是…你们到底是谁?”

    ……

    临安,皇城

    下朝后,宋高宗赵构单独在偏殿召见了丞相秦松。

    “怎么样?赵训是不是已经死了?”赵构一把拉过秦桧,迫不及待地问。

    “官家宽心。伯阳传来消息,说已发现赵训藏身于荆湖北路峡州夷陵县境内一处小村庄。伯阳为了保险起见,谎称有金军入境,持官家的令牌调各地守宰剿之。这次赵训纵使两肋插翅亦难逃出官家的手心。”

    “好!有爱卿这番话,朕也终于能睡个好觉了。”赵构长舒一口气说道。

    “普安郡王,崇国公觐见——”殿外传来小宦官的猫叫。

    接着,门被推开,一胖一瘦两个少年双双走了进来,跪在赵构面前。

    “儿臣参见父皇,愿父皇万寿无疆!”两个少年恭敬地说道。

    这两个少年,一胖一瘦,一左一右。右边的那个身形清瘦,长相俊美,约有十七岁。左边的少年白白胖胖的,身体被裹得跟个球似的,十四岁左右。

    瘦者,名叫赵瑗,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封普安郡王。后受宋高宗禅位,改名赵昚,史称宋孝宗。

    胖者,名叫赵璩,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封崇国公。其与赵瑗竞争太子之位,未通过高宗赵构“处女选太子”的考验,与帝位失之交臂。孝宗继位后,授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

    “平身!平身!”赵构高兴,连连喊平身。

    赵瑗和赵璩仍跪在地上。

    “你们这是干什么?若有难事,告诉朕,朕帮你们解决。”赵构很惊讶。这俩干儿子平时在自己面前都是“乖宝宝”,自己说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从来不忤逆自己。

    赵瑗先说话:“父皇,儿臣听说,渊圣(宋钦宗)三皇子赵训已南下入宋,可有此事?”

    “确实。怎么了?”

    “可父皇却派人追杀赵训皇子!”赵瑗悲伤地望着赵构。

    “你……怎么知道?”赵构听赵瑗说完,差点没吐血。

    一旁的赵璩也说道:“如今此事在宫里传得沸沸扬扬。昔日三京路通。父皇下旨召求宗室。赵训皇子不远万里南下投奔父皇,却遭到父皇的追杀。他可是您的亲侄子呀!父皇您这样做是不是太绝情了。”

    秦桧见情况不对,连忙劝解”崇国公,莫要乱说。此事官家自有主张。”

    “父皇,儿臣自幼生长于市井之中,亦知血浓于水之意。渊圣与父皇都是先帝的骨肉,兄弟情深。赵训皇子是渊圣幼子,父母兄弟皆陷于金国,您是他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您就算不顾及叔侄之情,也得念及与渊圣的兄弟之情,替他照顾幼子吧!”赵瑗几乎哭了出来。

    “是啊!赵训皇子不仅是您的侄子,更是璩儿与瑗兄的同堂兄弟啊!”

    “哎呀!普安王,崇国公,求你们别说了。”

    “让他们说!”赵构的脸比包公还黑。

    “赵训皇子是渊圣之子,按说更应被立为储君。若父皇迎赵训皇子回京,儿臣与璩弟愿退位让贤。咳……”

    “赵瑗!”赵构彻底爆发了,一脚踢开赵瑗,又一耳光扇赵璩脸上。

    “朕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们!若赵训回京,满朝文武和百姓定会奏请立赵训为太子,到时你们怎么办?朕大义灭亲,是为了让你们中有一个人将来能登上这九五之尊的宝座,君临天下。”

    “若要牺牲同堂兄弟来继位,儿臣宁归隐田野,永不过问朝中之事,望父皇成全!咳!咳!咳……”赵瑗身子弱,再加上这么一折腾,不停地咳嗽,大滴大滴的汗珠从头上滚落下来。

    赵构气得脑袋冒烟“逆子!如此得性,不配为天下之主!传旨,阵封普安郡王赵瑗为普安郡侯,降崇国公赵璩为恩平郡侯;各仗责三十,于府中深省,无旨意不得出府。还有,把宫中宦官宫女都叫来!”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