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百官造反逼宫,朕绝不上吊 > 第299章 谁言寸草心——陛下,您吃了吗?

第299章 谁言寸草心——陛下,您吃了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说到这个黄道,则又不得不提两个人——甘德、石申!

    这两人都是周朝战国时期人,地球上最早的天文学大拿。

    月球上只有五座,以中国人,来命名的环形山,其中就有石申!

    甘德,楚国人,今湖北人。石申,魏国人,今河南人。

    这两人有多牛——准确定位了138座星系,810颗恒星的位置!

    当然,大都失传了。

    现今只保留了两人对121颗恒星,进行了定位的位置。

    遗留下来的这121颗恒星定位,有多准——用现今科学手段,也无法找出丝毫之差!

    两人准确计算出了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365+1/4日,准确计算到木星的卫星木卫三……

    这两人加上巫咸,奠定了我国古代经典的283星官1464星的星官系统!

    这两人,是世界天文史中,注意了,是全世界普遍国家,包括英美在内,天文学中都要讲述的人物!

    (宇宙韩不知道,没研究过他们的史书。)

    ……

    当然,必然有些反人类的钢筋要说了——既然两人这么牛逼,为何阴历计时法每年的天数相差那么大?

    说到这里,必须要为阴历正名:

    众所周知,华夏领先全世界五千年的,不单单是全面的科技、人文,还包括领土。

    而同时,华夏的领土,是全世界范围内,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

    那这个自然灾害与什么有关呢?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对,你没看错,阴历就是以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来定时的!

    十二生肖、六十年一甲子、包括二十四节气,都是与此有关的。

    比如十二生肖,有句农谚——三年不收、三年半收、三年半丰、三年满仓!

    至于甲子——阴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有农谚:丙好吃,丁难过,龙蛇无粮要挨饿!

    说的具体点,拿种植棉花为例,在没有水利灌溉的地区:

    十二生肖中,生肖龙年、生肖蛇年,基本上靠天吃饭的地区,棉花产量是最低的。

    也就是农谚:“蛇年不收花,龙年光塌塌!”

    当然,现在除了老农,年轻人已经不会种地了,这些农谚,应该没有读者知道。

    住在村子里的朋友,可以问问老人,是不是有这样的说法。

    还有一个更离奇的法子:

    除夕夜,子时时分(24点前后)抬头看天,天上繁星满天,若是没有水浇地,新年棉花基本就会很差。若是天上星星稀疏,新年棉花产量必然大丰收!

    (别认为这是迷信,十年前,我家都还种地,就依靠大年三十夜看星星,加上龙蛇年不种棉花,我家种棉花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减产过!

    我老家那里,全是旱地,纯粹的靠天吃饭,连条能在天旱时浇地的河都没有。

    你说这迷信不?)

    扯得远了。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证明一个道理,地球上的灾害,整体上来讲,是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有关的。

    若是有研究历史的,就会明白一件事,每隔一定的周期,地球上必然是灾害频发的。

    有一个几乎人人知道的东西——小冰河周期。

    明末这个十六世纪小冰河时期,欧洲油画,画中是泰晤士河,人们正在滑冰。

    这玩意就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关。

    但是,在小范围、在城市内部来讲,温度则是与钢筋混泥土建筑有关,当然,还要加上大面积的玻璃。

    将城市建在平原,不单单是与农田争地,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温度变高了!

    朱由检自然明白,钢筋混泥土这种快捷的建筑模式,以及高楼大厦那恐怖的土地利用效率,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一个占地2000平方的土地,若是只有一层,顶多容纳几百个员工。

    若是将它修建成了高楼大厦,那容纳的员工数量,就与层数有关,而不是土地面积了!

    同等的资源,更高的产出,这才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飞快发展的根本。

    若是这么说,那是不是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就无法妥协了呢?

    朱由检认为,还有第二条路!

    将那与农田争夺土地的城市,挪到了山区去!

    当然,十万大山这样运输成本成倍增加的大山,自然是不行的。

    但是,像南阳盆地边缘的这些小山区,为何不行呢?

    就拿朱由检定为新都的这片山区来讲——山谷互通,与平原一线之隔,无非是前期要花了代价去修路罢了!

    无非是建筑的成本增加一点罢了!

    山不甚高,拔地而起不过一两百米,路不甚险,只要道路沿着山谷蔓延,到处都是互通的!

    将鲸吞土地的城池群,修建在这样的地方,才是长久之道啊!

    给庄稼留一片干净的沃土,给百姓留一片容易耕作的土地,这才是一个皇帝该考虑的事情啊!

    (我看到了评论,有人说你是当地人,将国都定在你们那,安的什么心?

    我只想说一句,我写了七八本历史了……

    定都山东的,有!定都陕西的,有!定都河北的,有!定都江南的,一样有!甚至定都西南的,都有!

    难道我的户籍也能如此变换不成

    说句不好听的,这本书之所以如此考据,如此布局追求合理,纯粹是因为这本就是——我就没图赚钱!开书的时候,我两口子就商量好了,写一本番茄没有的,也算是给自己这么多年写历史的一个交代。

    当然,历史写得多了,看多了各种问题,心不平,愤青了……)

    ……

    朱由检与宋应星结伴而行,沿着码头边的街道,缓缓而行。

    沿途,一个个老百姓停下了脚步,站在路边,躬身避让。

    一个个胆大的百姓,更是向皇帝发出了问好声:

    “陛下,您吃了吗?”

    朱由检笑着点头,招手与百姓回应,偶尔遇上了年纪大的,更是站定了身子,回上一句:

    “朕吃了,您老人家吃了吗?”

    得到皇帝回应的老百姓,满脸褶子似乎都舒展开来,一张遍布皱纹的脸,笑成了菊花:

    “哎!哎!小老头吃过了,陛下您们慢点走啊!”

    宋应星诧异的看着这一幕。

    皇帝在这一带,很得民心啊!

    他浑然不知道,朱由检前几天去流民安置的村子视察的时候,那一个个身穿补丁摞补丁衣服,甚至满脸菜色的百姓,更是人人举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杂面窝窝头,想要献给朱由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