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庶民崛起 > 第366章 计相冯元

第366章 计相冯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炷香时间后,李八女把十几份奏本放到了赵祯的桌案上。

    掀开第一本,竟然是吕夷简远在京兆府批复的一个叫李若谷上的奏本。

    “李八女,你记得有李若谷这号人物吗?”

    李八女想了会说道:“奴婢记得天圣四年时,三司户部使叫李若谷。”

    赵祯依然一点印象都没有,“李若谷很熟悉三司吗?”

    李八女笑道:“这奴婢就不知道了。”

    赵祯看完李若谷的奏本,又把冯元的奏本拿了出来。

    两相比较之下,冯元的奏本更加朴实一些,对改革三司的一些措施,竟然和张唐卿有点不谋而合。

    “还是不够啊,力度不够,措施不够,更不够阴险啊。”,冯元的奏本是迄今为止最贴合赵祯心思的奏本,但赵祯以为还不够,远远不够。

    至于晏殊等人提出的三司人选,赵祯并未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的目光只盯在那些名声非常大的官员身上,谁都没有想过要推荐一位具体干实务的官员。

    赵祯不缺吟诗作赋的臣子,他缺干实务有担当的大臣。

    赵祯的想法,正随着张唐卿的只言片语产生改变。

    “李八女,去问问娘娘醒了没有。”

    李八女立刻说道,“启禀官家,刚才奴婢已经派人去问候过了,娘娘醒的时候少,大部分都在昏迷之中。”

    赵祯随即熄了去找刘娥商量的想法。

    赵祯的手在冯元的奏本上不断摸索,他越来越倾向于冯元。

    但张唐卿当年的一些话,又从赵祯的脑海中跳了出来:“大宋官僚机构极其复杂,职责互相重复,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人都能管某件事,但人人又都不管,例如计财,三司在管,户部也可以管,到底谁管?”

    赵祯喃喃自语道:“何止是户部啊,吏部和流内铨、审官院谁说了算?刑部和审刑院谁说了算?兵部和三衙谁为主?唯一相对独立点的,只剩下了礼部和工部,一个管教化祭祀,一个管修桥铺路。”

    “革故鼎新啊,何其难也。”

    一直到第二天一早,赵祯才吩咐宣冯元入宫。

    赵祯和冯元密谈了两个时辰,赵祯宣中书舍人、知制诰王化基到垂拱殿。

    像三司使这种级别的官员,就不能随便让宰相去安排圣旨的事情,而必须由皇帝陛下亲自吩咐,才显得庄重隆重。

    “王爱卿,拟制。”

    王化基立刻稳坐身形,提笔静等。

    “户部侍郎冯元人品贵重,精明干练,令其判户部,权知三司使。”

    王化基内心剧震,因为他本人也正在谋求三司使,并且走的是张耆和钱惟演的门路,没想到啊,一个枢相一个参政的联名推荐,竟然不如宋绶的主意?

    王化基出声提醒道:“官家,判户部和三司使都是差遣。”

    “朕知道,两个差遣都让冯爱卿兼着。”

    王化基立刻站起来,施礼道:“臣不敢奉诏,此举不合祖宗之法。”

    赵祯盯着王化基,虽然面上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但内心却把王化基剔除了近臣的行列。

    “何谓祖宗之法?”

    “制衡。”

    “仔细说来。”

    “判户部和三司使之间互相制衡,才能保我大宋万年江山。”

    赵祯不怒反笑,“王爱卿,如今,判户部可还能制衡三司使?三司使已经成了计相,计相啊,这可是相公,判户部能制衡的了吗?”

    王化基瞬间哑然。

    “王爱卿,可奉诏?”

    王化基的心思转了好几个弯,再次弯下腰说道:“臣不敢奉诏。”

    赵祯又笑了,“李八女,诏中书舍人李兴。”

    没想到,王化基却再次说道:“臣为知制诰,只要在位上,臣就要勤于王事,臣必定会封还词头。”

    知制诰可是皇帝的专职秘书长,专门为皇帝陛下写圣旨的官位。

    当然,也不是只有知制诰才能书写圣旨,例如中书省、翰林院都可以书写圣旨,但只有知制诰是专门给皇帝写圣旨的职位。

    同时,知制诰还有一些特权,那就是“封还词头”,这个特权有点类似于门下省审核的权力。

    如果知制诰觉得诏书不对或者有违法律,知制诰可以封还词头,意思就是把圣旨封还回中书省,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再行协商。

    知制诰一般不会轻易动用封还词头的权力,因为这和作死无异,尤其是皇帝陛下亲自下旨意,知制诰要是封还了词头,也就意味着知制诰和皇帝不是一条心。

    赵祯吃惊的看着王化基,王化基不甘示弱,没有一丝丝的退却。

    赵祯忽然笑了,笑的很和蔼,对王化基说道:“既如此,卿且去。”

    王化基一出垂拱殿大门,就听到了身后压抑的咆哮声。

    赵祯无奈,刘娥当政时,发生过好几次封还词头的事情,当时赵祯还觉得刘娥做得不对,否则外朝的官员怎么可能会封还词头不奉诏呢?

    等到了自己头上,赵祯才理解了刘娥的无奈。

    赵祯也在反思自己。

    以前,牵扯到这种相公级别的人员任命,刘娥都会亲自和东西两府的相公们商量一番才会任命。

    当时赵祯也不理解,皇帝陛下一言而决即可,为何要找相公们商量?

    直到现在,赵祯才理解了刘娥的苦心和无奈。

    再好的政令,也需要人来执行,只有征得东西两府的支持,刘娥的命令才能走出皇宫。

    如果东西两府的相公们同意了冯元的任命,知制诰还敢封还词头吗?

    不敢!因为只要发生了封还词头的事情,就意味着东西两府的决定是错的,知制诰可以得罪皇帝,但不敢得罪相公们。

    赵祯又想起了张唐卿的一句话,现在看来,当真是极其正确啊:“政治的本质就是把支持自己的人弄的多多的,反对自己的人弄的少少的。”

    “张唐卿不欺我啊。”

    赵祯立刻调整战略思路,先和李迪、宋绶沟通了半天,又和张耆沟通了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