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李治泰山封禅
李治见到武后,谈及尚秀梅来过,为李福毅进献翡翠山。武后嗔怨:“尚姐姐进皇宫也不来看我!”
李治为伊开脱:“她是怕我疑虑臣属之间勾连,有乱朝纲吧。其实大可不必,不但你视她为姐姐,我也待她如亲人。无论是她帮你、帮李福毅,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岂会怪罪。”
武后心中暗喜,看来李福毅进京有望,尚秀梅出马一个顶俩。
果然,李治提升戴至德为中书侍郎,赦免李福毅,并任命为吏部侍郎。然而,吏部尚书的李敬玄竟然扣留了皇上召李福毅进京的圣旨!李敬玄上封事密奏皇上:“李福毅当年身获重罪,被流放远疆,适逢特赦,可罪减一等。当年,李福毅在京期间所作所为,为世家勋贵所不喜,若是让其进京履职,恐怕会重燃派系争斗,朝堂不宁。”
李敬玄出自赵郡李氏,才学出众,青年时被李世民的重臣马周推荐为少年李治的侍读,官拜太子右庶子,从此成为李治的亲随。李敬玄与李福毅都出自李治门下,二人私交甚好,当年,李福毅要提升门楣,就是李敬玄牵引,让李福毅列入赵郡李氏的族谱。李敬玄与世家大族并不反对李福毅一家飞黄腾达,而是反对李福毅担任吏部尚书期间执行的政策:大量提拔寒门士子。李福毅被贬黜流放,标志着这一政策的减缓和停滞。朝堂官员联合起来反对李福毅,实质是向皇上施压,要求仍以门荫入仕为主。
李敬玄是皇上嫡系,上书阻止李福毅进京,让李治更加难办,想不到时隔多年,朝堂群臣还是如此敏感。李治召集核心近臣,寻问他们的看法。左相窦德玄表示:“李福毅貌似宽厚,实则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朝堂群臣背地里称其为笑面猫,都害怕其人回朝。”
许敬宗也表态道:“李福毅才能出众,但结怨甚多,现在朝堂上下齐心筹办泰山封禅盛典,如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宁可牺牲其一人,维护现状。”
李治没想到许敬宗也反对李福毅进京,只好把目光转向难得发言的元老、司空徐世绩身上。徐世绩见此,说道:“提拔擢升易,废黜罢免难,若是让李福毅进京,引发朝堂纷争,罢免哪位官员都会引发动荡,不如暂缓,再等等看。”注:徐世绩、许敬宗都属于勋贵集团,在此事上与世家站在一队,反对通过科举、大批选拔寒门士子。
李治见徐世绩也不支持自己,算是没了脾气。武后此时就坐在李治身旁,见徐世绩都反对李福毅进京,知道难以挽回,只好退而求其次。说道:“徐老说的有理,但李福毅的确是能吏,也不可就此埋没人才。”
李治勤勉朝政,时时注意掌控大权,最后拍板道:“此次大赦天下,就应雨露均沾,任命李福毅为雟州刺史吧。”
众臣附和,无人再提出异议,此事算是圆满解决。但武后心中苦啊,自从李福毅被流放以后,自己成了李治与世家们争权夺利的挡箭牌,让武后深感势单力孤。
李福毅终于等来了皇上圣旨:“李福毅心系朝廷,有功于社稷,敕封为雟州刺史。”
当地官员和士绅纷纷前来祝贺,李福毅乐呵呵热情接待,心中却是暗暗叫苦,在这等鸟不拉屎的地方当刺史,还不如京城的典吏呢。但也别无他法,只能设法干出政绩,再次引起皇上的注意。
云老板沾了大光,攀附上了刺史,生意蓬勃发展。
李福毅担任雟州刺史期间,政存宽惠,有官吏在前任时期贪赃暴露,李福毅不予追责,严明告诫既往不咎,再犯二罪并罚,犯者愧惧,也感念李福毅恩威,遂真心以报。同时,李福毅公正明理,维护各方利益,得到当地的官员和士绅的普遍赞誉,这是后话。
665年十月,万事准备停当,李治携武皇后从东都洛阳出发,踏上了泰山封禅的旅程。散居各地的皇亲国戚,都已赶到,伴随皇驾一起出发。随行的文武百官、仪仗队、禁卫军,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各国随行观礼的使臣众多,东自高句丽、新罗、倭国,西至吐蕃、波斯、大食等,朝会者各率从属,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
十一月,行至濮阳,李治随意问道:“濮阳也称帝丘,这是为何?”此时窦德玄骑马随侍在旁,不知答案,说道:“臣不知。”
许敬宗在稍后位置,听到了君臣对话,纵马到皇上身旁说道:“当初颛顼在这里居住,所以称这里为帝丘。”李治赞许:“说得好!”
许敬宗嘴贫,得意洋洋对徐世绩说道:“大臣不能没有才学,我见德玄不能对答,就羞臊他一下。”
窦德玄说:“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
徐世绩和稀泥说道:“敬宗见闻广博,令人佩服;德玄言之有理,世事通达。”众人笑着应和。
这一路,君主宽仁,臣属随意,为单调旅途增加色彩。
路过阳谷县时,李治特意摆驾到寿张镇的张公艺家中访问。张公艺九世同居,泱泱百口,隋皇、唐先皇都曾旌表其门。李治问张公艺,这么一个大家是如何管理的。公艺书将自己的手书给皇上看,通篇百余字,全是同样的一个字“忍”。李治看罢哈哈大笑,赐以缣帛。
(古代中原王朝,国家财富的最主要来源是户口,避免百姓迁徙流离,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故而宣扬世代同居的大家庭。)
十二月中旬,皇驾到达泰山脚下,全国诸州都督、刺史,除了守护边关不能脱身外(如:苏定方、郑仁泰等),全都提前汇聚到泰山脚下,恭迎皇上到来。
封禅典仪是,在山下南方建圆丘祀坛,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四方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有台阶,号“登封坛”;在旁边稍矮的社首山上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666年正月一日,李治先在封祀坛祭祀昊天上帝,次日上泰山之巅,将玉牒文供奉于登封坛,供上苍垂看。《玉牒文》如下:
“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有隋运属颠危,数穷否塞,生灵涂炭,鼎祚沦亡。高祖仗黄钺而救黎元,赐玄圭而拯沉溺。太宗功宏炼石,定区宇于再麾;业壮断鳌,饮沧海而一息。臣忝奉馀绪,恭承积庆,遂得昆山寝燎,炎海澄波。虽乃业茂宗祧,斯实降灵穹昊。今谨告成东岳,归功上玄。大宝克隆,鸿基永固,凝薰万姓,陶化八紘。”
翻成白话的大意为:唐继位天子敬告上苍,隋朝大厦倾覆,生灵涂炭,国祚沦亡。高祖李渊仗剑以唐代隋,救民于水火。太宗李世民安定社稷,驱除外虏。我继续先皇事业,四海升平,玉宇澄清。所有这些都归功于上苍,希望大唐永固,造福百姓,感化苍生。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祀地神,李治行初献礼毕后,开始亚献仪式。此前“亚献”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臣主持,今朝由武后主持,在降禅坛周围圈起帷幔,武后率领六宫内外命妇奉奠。群臣在帷幔外瞻望,有人感悟,武后权力之大,前所未有也。
封禅结束后,皇上和皇后一起在泰山行宫接受群臣和外国使节依次觐见朝贺,至此礼毕。
唐皇李治完成了一项人生壮举,如释重负,将麟德三年(公元666年)改元年号为乾封元年。大肆封赏有功人员,徐世绩、许敬宗年老、步行不便,李治特令准许二人入朝晋见时可乘小马进禁门到内省。将窦德玄进爵两级(窦德玄因弟弟窦德远没有爵位,愿意和他分封,下诏允许,所以窦德玄封钜鹿县男,窦德远封乐安县男),全国其它官员全部进阶一级。朝堂上下官员人人欢喜,普大喜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