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隋唐风云录 > 第311章 李福毅惹火上身

第311章 李福毅惹火上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早在659年,李福毅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选拔官员,也是每年的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李福毅不顾门阀勋贵盘根错节的关系,大力提拔了一些背景不深的基层官员,在科举考试中,寒门士子也多有选中。李福毅逐渐成为争议颇大、泾渭分明的人物,寒族们视其为不畏强权、唯才是举的好官,贵族们视其为媚上钻营、以权谋私的奸人。

    唐朝官员们除了享受国家俸禄外,根据其爵位(公、侯、伯、子、男等)还享有千百户庶民的食邑(税赋),有些高官的爵位还能世袭,形成了世家大族。仅仅是有财有势还算不上世家大族,世家大族是指其人祖上出过元勋,然后又连续数代都有人出仕五品以上高官。世家大族的顶级代表就是七姓十家(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等),唐朝崛起的新贵,如:房玄龄、魏征、徐世绩、程咬金等人都有子女与这些顶级世家通婚,整个世俗以能与世家通婚为荣。

    世家是维持唐朝统治的核心官僚体系,李治为了加强自身权利、淡化世家的影响力,让李福毅大量提拔寒族士子,就是在稀释、分化这一阶层。

    在朝会上,与李福毅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出班禀奏,弹劾李福毅收受贿赂,结党营私,例举了娄师德、陆元方二人,他们都是由李福毅推荐参加的科考,并被选中的进士,近几年提升迅速,远超正常升迁,而且平日里经常往来,结为私党。左丞相许圉师、刑部尚书杨德裔等高官,纷纷站出附议,支持杜正伦。

    李福毅头脑充血,心道不好,他们这是谋划好的对我发难!不密奏、不上书,在朝会上弹劾,就是要利用群体之力,迫使皇上当场表态。李福毅努力平复心情,出班自辩:“我是欣赏娄师德等人才学,有些诗赋往来,我可以全部拿出呈之于众,请众人明辨,绝非结党;至于说我收受贿赂,全是捕风捉影、恶意揣测。我倒要反问杜正伦,如果我像你所说大肆收受贿赂,为何我的家业远不如你呢?”

    李福毅又反告杜正伦,构陷同僚,排除异己,才是真正的结党营私。二人你来我往,相互攻讦。二人争吵的情急,口不择言,杜正伦说李福毅逢人三分笑,天生奸相,满肚子坏水;李福毅说杜正伦乱伦弟妻,家风糜烂。

    双方的朝堂争辩变成了泼妇骂架,双方有还互有帮腔之人,更是混乱。李治听得头疼,当即发话,李福毅、杜正伦身为重臣,在朝堂之上有失体统,一律免除中书令,闭门反省。

    李福毅闭门思过,自己以前能够忍辱负重,从不逞口舌之利,怎么这次却搂不住火,与杜正伦对骂开来了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真是羞愧,有愧于宇文世及多年的栽培!看来是官大脾气涨了,要引以为戒,切记,切记!

    李福毅和杜正伦同时被撤职,世家大族集团使用对子战术暂时获得了成功,但不久,皇上李治就封李福毅为太子右庶子,进爵广平县侯,重用依旧,而将杜正伦被外派为横州刺史,贬出京城。

    尚秀梅变卖莺歌行、解散彩虹团后,原彩虹团成员容红菲嫁给了洛州乡绅淳于刚。淳于刚有田产数百亩,容红菲陪嫁颇丰,二人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平静安康。

    左丞相许圉师之子许自然家住洛阳,看中了淳于刚的田产,想要购买,被淳于刚断然拒绝。许自然以游猎为由头,伺机射杀了淳于刚。按唐律,有爵位的之人若是误伤庶民,只须赔付相应钱帛。许自然再派人到淳于刚家中,赔付了帛布一百段,并再次提出购买田产。容红菲刚烈,不收帛布,将来人骂了出去。

    容红菲到县衙状告许自然谋杀亲夫,图占田产,县令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一个衙役与淳于刚有旧,告知县令是左丞相许圉师的门生,别说你现在真的是证据不足,就是你有证据,也是无用。

    淳于刚的家族迫于许自然的淫威,将容红菲休掉,赶出家门,卖出了田产。容红菲心意难平,决心拼得一死,上京告状。

    长安大理寺接到容红菲的状告,当即将容红菲下狱,其罪有二:1越级上告,目无王法;2诬告贵族,以下犯上。等待容红菲的下场只有一个,就是发配为官奴。

    姚熙贞听说了容红菲的事,向尚秀梅诉说,尚秀梅听得内心悲伤,她熟知容红菲,是个颇有天赋的女孩,烂漫的笑容呈现在眼前,尚秀梅自责:“她在莺歌行日久,远离真实尘世,才变得如此绝傲。世俗丑恶如斯,令人发指。”尚秀梅让人告知李福毅,设法把容红菲救出大牢。

    尚秀梅的要求对于李福毅来说,是小事一桩,大理寺丞毕正义曾经是寒门士子,算是李福毅的门生,接受李福毅的暗中指令,将容红菲释放了(本不是什么大案)。

    李福毅特意见过容红菲一次,听伊讲述原委,有感于一个弱女子,无惧生死、百折不挠,心生佩服。李福毅告诫伊:“这个世道本就如此,庶民断不能与权贵相争。”

    容红菲经此磨难,知道了自己所为犹如螳臂挡车,幸亏天可怜见,被李大人出手相救。

    李福毅见容红菲容颜秀丽,谈吐从容,心生欢喜,收纳为妾。容红菲满怀感激,能被李福毅收容,是不幸中的万幸。

    大理寺内的官员们盛传八卦,牢中有个女犯,竟被当朝宰相李福毅看中,纳为妾室,真是祖上烧了高香,运气太好了!。大理寺卿段宝玄是世家大族阵营中的一员,听说了此事,心知扳倒李福毅的机会来了。段宝玄上奏:“李福毅贪图女囚容红菲美色,徇私释放,收纳为妾。”

    李治命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负责调查审理。大理寺丞毕正义被下狱审问,毕正义自知自己成了大鳄们争斗的诱饵,越是挣扎伤害越大,在狱中自缢身亡。刘仁轨他们查不出李福毅指使毕正义的实据,也不想参和过深,此案不了了之。

    李福毅一直避免在朝堂树敌,但也知道一味退让就是软弱可欺,毕正义的死,让李福毅决定反击,许圉师之子猎杀平民就是突破口。中书舍人袁公瑜封事上奏:“许圉师之子,以打猎为借口,射杀乡绅淳于刚,并强占了他家的田地。”

    李治质问许圉师是否有此事,许圉师辩称:“我儿非武将,想要有意射杀他人,也没有那个准头,当然是误伤。”

    李治怒问:“那么你说,你儿是否占有了乡绅淳于刚的田产?世上哪有这等巧事!”许圉师无言以对。

    当年长孙无忌派出鸮踪堂暗杀武后一党的成员,侍中许敬宗曾经受到过李福毅预警之谊,今日出面相帮,向李治进言道:“许圉师之子鱼肉乡里,许圉师欺蒙圣上,人臣如此,罪不容诛。”

    李治下旨,许自然强取豪夺,公然杀人,流放黔州。许圉师包庇儿子,掩过饰非,下狱调查。结果,刑部尚书杨德裔也被牵扯进来,因徇私枉法,被流放庭州,许圉师被贬官为虔州(今江西赣州)刺史。

    自此,许多人对李福毅恨之入骨,但不敢轻举妄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