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科幻小说 > 我用慧眼看世界 > 第14章 由普朗克引起的思考

第14章 由普朗克引起的思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普朗克粒子——假设的粒子:

    普朗克粒子是一种假设的粒子,定义为约化康普顿波长等于半个史瓦西半径的微黑洞。

    许多物理学家认为普朗克粒子会因为霍金辐射而消失不见。依照理论估计,普朗克粒子的寿命只有 10e——43秒,或 普朗克时间。这么极短的一霎那时间,目前尚无法成功地测量。在另一方面,霍金辐射这理论仍旧存在着许多争议,仍旧等待更多的研究与论证。

    史瓦西半径

    史瓦西半径(schwarzschild radius)是任何具有质量的物质都存在的一个临界半径特征值。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尤其在万有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1916年卡尔·史瓦西首次发现了史瓦西半径的存在,这个半径是一个球状对称、不自转又不带电荷的物体的重力场的精确解。该值的含义是,对于在宇宙中的大量宏观天体,如行星,恒星,中子星,星系等。如果特定质量的物质被压缩到该半径值之内,将没有任何已知类型的力(如简并压力)可以阻止该物质自身的重力将自己压缩成一个奇点。

    对符合条件(即不自转、不带电)的任何物体的史瓦西半径皆与其质量成正比。理论上,太阳的史瓦西半径约为3公里,地球的史瓦西半径只有约9毫米。

    一个不少于32个太阳质量的星体一旦坍缩至小于它的史瓦西半径便会因为自身重力坍缩成为一点,从而变成黑洞。对于一个已经形成的黑洞来说,若将史瓦西半径内的物质看作一个系统,则该系统内的任何物质都无法逃逸出该半径之外。换句话说,该半径也是不带电荷无自转黑洞的视界,光和粒子均无法逃离这个球面。由于黑洞的无毛性(即我们无法得到有关黑洞内部的有效信息),再加上目前所知的科学定律在史瓦西半径内均会失效,因此我们无法观测或者预测史瓦西半径内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黑洞内是否存在一个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球体,如果存在的话,其球体的半径是多少。正因如此,( 视觉界域 )通常被认为是黑洞的表面。又因为黑洞视界本身并不好直接测量,再加上黑洞外层强大引力场引起的透镜效应使得其估算方式基本靠史瓦西半径等类似方法就作为估算视界半径的方法来计算。银河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史瓦西半径估计约为780万公里。一个平均密度等于临界密度的球体的史瓦西半径等于我们的可观测宇宙的半径,也就是说如果可观测宇宙的平均密度为临界密度,其本身可被理解为一个黑洞。

    然而,旋转黑洞、带电荷黑洞及旋转并带电黑洞的情形则变得更为复杂,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有两层、一层或者甚至没有视界。

    宇宙中应该还存在更加巨量的微型黑洞,甚至是可以微小到所包含总质量能量微小到基本粒子级别的类型。

    微型黑洞,又称作量子黑洞(quantum mechanical black holes)或者迷你黑洞,是很小的黑洞。被称作量子力学黑洞是因为在这个尺度之下,量子力学的效应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有可能这些量子层级的原生黑洞是在早期的宇宙(或者大爆炸时期)里面高密度的环境,或者是在随后的( 相位变迁 )里面被产生出来。透过因霍金辐射效应所预计散射出的粒子,在不远的未来,说不定天文物理学家可以观测到这些黑洞。

    有些涉及到多次元的理论,预测存在一些微型黑洞的质量可以小到电子伏特的范围,这种程度的能量可以在像是lhc(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这种粒子对撞机里面产生出来。因此有一些大众担心这会导致世界末日(参见大型强子对撞机粒子对撞实验的安全性)。然而,这种量子黑洞会很快的蒸发(evaporate)掉,仅仅留下很小的交互作用或者全部消失。而且除了这些理论之外,我们注意到射向地球的宇宙线并没有对地球产生任何伤害,即使这些宇宙线的质心带有的能量也高达了数百tev。

    &34;人造黑洞&34;的设想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昂鲁教授提出,如果使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那么就可以在该流体中建立一个人造黑洞。

    下面叙述的就是关于发型对撞机是否可能毁灭地球的一次引起公众事件。

    在2008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建立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史上顶尖的粒子对撞实验。这种粒子加速器有17英里长,重量相当于5架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重量总和。它的作用是对撞挤压原子微粒,复制宇宙大爆炸后百万分之一秒的能量以及形成微小黑洞!

    自此,科学家理论上一秒钟就可以生产出一个黑洞来。这一潜在的&34;黑洞加工厂&34;一时引起全球恐慌,媒体纷纷报道人造黑洞会吞噬地球。

    实验方解释,他们建成的rhic地下管线会将黄金原子加速到光速的999进行对撞,但其产生的能量还比不上外太空宇宙射线轰击地球的能量。此外,人类都能在这种早已发生的碰撞中存活下来,那么迷你黑洞压根不会构成威胁,我们大可放心。

    但是,有科学家指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粒子对撞机产生黑洞的风险足以吞噬地球,或者将产生一类名为&34;奇异微子&34;的粒子,将地球变成一团沉寂、收缩的&34;奇异物质&34;。

    相关专家对人造黑洞进行仔细分析,得出结论:人造黑洞毁灭地球的理论纯粹是小说和电影里的虚构,真正的粒子碰撞制造出的人造黑洞不可能吞噬地球。

    不过,在科学界关于人造黑洞风险的争论,一直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物理话题。

    我对女娲娘娘说:关于普朗克常数,在我不多的学习知识的经历中,可谓是记忆非常深刻。记得我当年还是刚开始上小学时在天已经昏黑的小河边柳树下刚刚认识了数百个汉字时,就将《十万个为什么》全集连读正文带读啥啥啥的生吞活剥吃了好多遍。从来没有顾及过蚊子爬满全身叮咬身子起满了疙瘩……上高中时就已经把高等教育版的普通物理学,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给生熟不烂的一勺烩了多少次。曾经做过n次的美梦立志将来要当一个科学家。无奈我爱老天天不爱我,一个先天外语智障脑残的我,为了应付当时高考制度的硬性外语关卡,强补28个英文字母,硬背在英语音标和不规则分词终于死在了英语上面,把其他功课也给拉分拉的一塌糊涂!高考考试时,进一次考场中间无奈出来五六次(因为着急,鼻血就是不受控制的流)。不好意思,对不住各位读者朋友,扯跑题了啊!咱给拉回来吧!

    当我学习高中物理课程学到“的塔e”=mc2时我第一次震撼了,当时的高中物理教学对于此公式的解释还仅仅限于质量亏损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对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根本还不允许在教学中提及,更别说更深刻的含义。当时我就强烈意识到质量和能量应该全部关键起来。当时就在我心中就有了自创的对所有物质统一称为“质能体”内心概念。几十年了这个概念一直深深的驻扎在我的下意识思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所能关注到的最新科学研究动态,越来越证明我当时的思想是正确的,不过成果是人家科学家的事情,与我这个农民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清华大学的邢玉芬教授可还记得当年关于一个用磁铁去控制铁触媒做的有机化学实验的那封信件否?北京高能所邓祖淦专家,您的研究团队可还记得我亲自跑到北京留在你们那里的我写的关于e+e-结合体是基本粒子物质结构框架,并假设出地球是空心的那一摞厚厚的手书论文吗?因为没钱回家,在河南驻京办事处求助也无果,无奈逃票回家,在新乡火车站被车站强令脱下衣服搜身才得以放行……

    第二个让我震撼的就是普朗克常数了,我强烈意识到,这个就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匙密码”的一个端倪。它将会把经典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场理论连接关联到一起。同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所能关注到的最新科学研究动态,越来越证明我当时的思想是正确的。

    普朗克常数记为h,是一个物理常数,用以描述量子大小。在量子力学中占有重要的角色,马克斯·普朗克在1900年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假定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计算的结果才能和试验结果是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每一份能量子等于hν,ν为辐射电磁波的频率,h为一常量,叫为普朗克常数。在不确定性原理中,普朗克常数有重大地位,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x粒子速度的不确定性x粒子质量≥普朗克常数。

    在物理学的基本常数中,有些是通过实验观测发现的,如真空中的光速c 、基本电荷e、磁常数(真空中的磁导率)μ0 、电常数(真空电容率)e0等。也有一些是在建立相关定律、定理时被引入或间接导出的,如牛顿引力常数g、阿伏伽德罗常数na 、玻耳兹曼常数kb等。而普朗克常数h则是完全凭着普朗克的创造性智慧发现的。然而,它却是物理学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神奇的自然常数。

    表达式

    h=662607015x10(-34) j·s

    数值应用h 与波粒二象性h 与不确定度原理辐射定律新的观点马克斯·普朗克ta说

    数值

    h=662607015x10-34 j·s(自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表决通过为精确数。)

    其中能量单位为j(焦)。

    若以ev·s(电子伏特·秒)为能量单位则为

    h=662607015x10-34/1602176 634x10-19ev·s=41356676969x10-15 ev·s

    普朗克常数的物理单位为能量x时间,也可视为动量x位移量:

    n·m·s(牛顿·米·秒)为角动量单位

    由于计算角动量时要常用到h/2π这个数,为避免反复写2π这个数,因此引用另一个常用的量为约化普朗克常数(reduced planck constant),有时称为狄拉克常数(dirac constant),纪念保罗·狄拉克:

    =h/(2π)

    约化普朗克常量(又称合理化普朗克常量)是角动量的最小衡量单位,约化普克朗常数是一个量子的内禀角动量。

    其中 π 为圆周率常数,约等于314,(这个h上有一条斜杠)念为 &34;h拔&34; 。

    普朗克常数用以描述量子化、微观下的粒子,例如电子及光子,在一确定的物理性质下具有一连续范围内的可能数值。例如,一束具有固定频率 ν 的光,其能量 ei可表示为:ei=hv。

    有时使用角频率 w=2πν :e=nw

    许多物理量可以量子化。譬如角动量量子化。 j 为一个具有旋转不变量的系统全部的角动量, jz 为沿某特定方向上所测得的角动量。其值:j2=j(j+1)2=m,j=0,1/2,1,3/2,2, ; m=-j,-j+1,,j

    因此,可称为 &34;角动量量子&34;。

    普朗克常数也使用于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在位移测量上的不确定量(标准差) Δx,和同方向在动量测量上的不确定量 Δp有如下关系:ΔxΔp≥

    。还有其他组物理测量量依循这样的关系,例如能量和时间。

    光电效应,光逐出每个电子的动能ek,ek可表示为:ek=hv-Φ;Φ示功函数,就是从物质表面逐出电子需要的最小能量。

    应用

    物理学中的一个常量数值,常用于计算:1 e=hν ek =hν -w

    计量学中千克的定义。移动质量1千克物体所需机械力换算成可用普朗克常数表达的电磁力,再通过质能转换公式算出质量。

    h 与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h 是联系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桥梁,微观粒子的行为是以波动性为主要特征还是以粒子性为主要特征,是以普朗克常数h 为基准来判定的。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联系起来的公式是e=hν,p=h/λ。能量e与动量p是典型的描述粒子行为的物理量,频率ν与波长λ是典型的描述波动行为的物理量。将描述粒子行为的物理量与描述波动行为的物理量用同一个公式相联系,这正寓意了波粒二象性,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恰恰是普朗克常数h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了解能量为e、动量为p的粒子的频率与波长,结合相应的物理过程自然可以判断是粒子性呈主要特征还是波动性呈主要特征。

    h 与不确定度原理

    不确定度原理,有时又称为测不准关系,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物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它包括多种表示式,其中有两个是:x· px ≥h ,t ·e ≥h 。前一式子表明,当粒子被局限在x 方向的一个有限范围x 内时,它所对应的动量分量px 必然有一个不确定的数值范围px ,两者的乘积满足x·px ≥h 。换言之,假如x 的位置完全确定(x→0),那么粒子可以具有的动量px 的数值就完全不确定(px →∞);当粒子处于一个px 数值完全确定的状态时(px →0),我们就无法在x 方向把粒子固定住,即粒子在x方向的位置是完全不确定的。后一式子表明,若一粒子在能量状态e只能停留t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粒子的能量状态并非完全确定,它有一个弥散e ≥ht ;只有当粒子的停留时间为无限长时(稳态),它的能量状态才是完全确定的(e =0)。不确定度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条基本原理。应用量子力学的理论可以证明,凡是乘积具有h 量纲的成对物理量都不能以任意高的精确度同时确定。正如上述动量与坐标、能量与时间的乘积均具有h量纲,所以这两对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值。

    辐射定律

    能量量子化假设

    普朗克演讲的内容是关于物体热辐射的规律,即关于一定温度的物体发出的热辐射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规律。普朗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 6 个年头了,今天他将公布自己关于热辐射规律的最新研究结果。普朗克首先报告了他在两个月前发现的辐射定律,这一定律与最新的实验结果精确符合(后来人们称此定律为普朗克定律)。然后,普朗克指出,为了推导出这一定律,必须假设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物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或者说,物体通过分立的跳跃非连续地改变它们的能量,能量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为此,普朗克还引入了一个新的自然常数h=6626196x10-34 j·s(即6626196x10-27 erg·s,因为1erg=10-7 j)。这一假设后来被称为能量量子化假设,其中最小能量元被称为能量量子,而常数h被称为普朗克常数。

    于是,在一次普通的物理学会议上,在与会者们的不经意间,普朗克首次指出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非连续性。今天我们知道,普朗克所提出的能量量子化假设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能量子的存在打破了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经典定论,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自然的非连续本性。普朗克的发现使神秘的量子从此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让物理学家们既兴奋,又烦恼,直到今天。

    黑体辐射

    物体通过分立的跳跃非连续地改变它们的能量,但是,怎么会这样呢?物体能量的变化怎么会是非连续的呢?根据我们熟悉的经典理论,任何过程的能量变化都是连续的,而且光从光源中也是连续地、不间断地发射出来的。

    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解释不通的假设,尤其是严肃的科学家。因此,即使普朗克为了说明物体热辐射的规律被迫假设能量量子的存在,但他内心却无法容忍这样一个近乎荒谬的假设。他需要理解它!就象人们理解牛顿力学那样。于是,在能量量子化假设提出之后的十余年里,普朗克本人一直试图利用经典的连续概念来解释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但最终归于失败。1931 年,普朗克在给好友伍德(willias wood)的信中真实地回顾了他发现量子的不情愿历程,他写道,“简单地说,我可以把这整个的步骤描述成一种孤注一掷的行动,因为我在天性上是平和的、反对可疑的冒险的,然而我已经和辐射与物质之间的平衡问题斗争了六年(从1894 年开始)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我明白,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中是有根本重要性的,而且我也知道了描述正常谱(即黑体辐射谱)中的能量分布的公式,因此就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找出它的一种理论诠释,不管那代价有多高。”

    1919 年,索末菲在他的《原子构造和光谱线》一书中最早将 1900 年 12 月 14 日称为“量子理论的诞辰”,后来的科学史家们将这一天定为了量子的诞生日。

    普朗克科学定律

    普朗克曾经说过一句关于科学真理的真理,它可以叙述为“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一断言被称为普朗克科学定律,并广为流传。

    新的观点

    物质世界能产生普朗克常数,这一定有所原因。有新的观点认为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时,只要向心力是与到圆心的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就能产生一个常数,这个常数乘以圆周运动频率等于带电粒子动能。如果电子受到这种向心力,那么这个常数就是普朗克常数。通过对电荷群的研究证实电子是受到这种向心力的。

    马克斯·普朗克生平

    马克斯· 普朗克1845年8月1日生8于德国的一座小城基尔,普朗克的个性中蕴藏着文静的力量,性格中内含着腼腆的坚强,这使他“ 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教师和同学的喜爱” 。

    在普朗克生活的时代,自然科学并不像人文科学那样受到重视,人们把自然科学家戏称为森林管理员,但普朗克毅然选择了物理学作为终生的研究目标,他并不追逐名利和成功,而是“ 以一种内在的动力驱使他踏实地工作” 。

    中学毕业后,普朗克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就读,当时的物理学大师赫姆霍兹、基尔霍夫和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都是他的导师。这些大师的深邃思想,使普朗克大开眼界。同时他还精读了著名热力学家克劳修斯的著作,从而开始热衷于对“ 熵“的研究。年仅21岁的普朗克就以题为《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80年,他为取得大学授课资格而写的关于“ 各向同性物体的平衡;衡态” 的论文,是他取得的第一项首创性的科学工作。1885 年,普朗克被聘为德国基尔大学“ 特命” 副教授;1889 年,他又接替了柏林大学他的导师基尔霍夫的位置。在柏林,他取得了有关电解质方面的最新成果,使他对基础性问题做出了一项决定性的贡献。1892年,他晋升为正教授,1894年,由于得到导师赫姆霍兹的竭力推荐,成为了柏林科学院的正式成员。就这样,普朗克顺利地登上了科学的最高峰,他成了世界上经典热力学的权威,并一直保持了这种权威地位。就在这一年,普朗克转回了当时物理学的研究热点:黑体辐射问题。

    相关著作

    《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1879年

    《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1900年

    《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1900年

    《热辐射讲义》1906年

    《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1900年

    女娲娘娘说:很好!现代物理学确实曾在很多先人的不懈研究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难能可贵的。普朗克也更是做出了划时代的茫茫大海中指路灯塔一般的奉献。但是,我再次提醒你一下圆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也是必然要经历的瓶颈期。自从普朗克念动了“芝麻芝麻开门吧!”这句神圣大道咒语后,人类知识库爆炸了,战争的魔鬼也为祸人间了,东方巨龙也被欺凌的满目疮痍。人类要想发展必须遵循大道人伦规则“厚德载物,君甘为朴”;要想产生再一次的辉煌成就,必须依赖一个有宏天大愿的全球团队去合力完成这次蜕变才行。

    在这里,其实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中华文明洋洋五千年文化底蕴,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先知先觉玄学文化就已经为此为我们埋下了飞跃的种子。就是现在,人类生活事务处理,以及科学复杂函数的高速运算,大数据的储存运行都离不开计算机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有几个人知道,计算机的原创根源就在中国,一阴一阳为根本,五行八卦是万象。

    就连一滴水滴也彰显着阴阳是宇宙的玄机。谁能看到h2o分子结构中,氢来源于宇宙为阳为动为能源,氧来源于地球为阴为静为生息滋养?

    现在,东方雄狮已经开始觉醒,屹立于世界之巅。也该是让龙凤之力唤醒世人的时候了。

    在此我先给你说一下老子吧。

    《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中国历史最神秘三个人:老子、鬼谷子和徐福,为何神秘消失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

    惠能

    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

    墨子

    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

    老子大约于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公元前5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兰芳在《论老子哲学思想》中写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的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长、管图书,是孔子的前辈,曾向他问礼。

    效力周室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后去往秦国,确切年代不详。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为“老君山)”。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胡适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

    唐高宗乾( 封 )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有学者认为《老子》并非成于一时,作于一人。[60]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天道理论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还是人生的准则。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老子则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才”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与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论的基础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源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同时也是支配天地万物之最根本规律,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不自生,故能长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是天地万物之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就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用、道之理,同时亦是“道术”,是侯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侯王之“王”天下、治天下,亦当以道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一种复古思想。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古朴、稚拙之外,老子也很推崇恬淡,认为“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平淡之美,也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为一种审美风尚。

    老子“有无相生”以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绘画和戏曲一贯强调虚实结合,强调“即白当黑”,强调“空灵”,这些理论源头,正是老子“有无相生”的理论。老子还提出“味无味”。“味无味”本来是讲体道的,因为道无形无味,所以对于道,不能靠感知来认识,只能靠体味才可以觉察。中国古代审美理论很早就认为审美非( 认识 )而体验,这也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讲“涤除玄鉴”,这一理论本来是讲观道的,而审美也必须涤除物欲之心,所以这一理论就为后代美学家所继承,成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理论。

    文学成就

    老子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首先,《道德经》高度地发挥了文学的特定社会作用,对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起了重要作用。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好的文学作品是其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描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们的各种现实关系,使读者获得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各种正确认识,《老子》在这些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次,老子在文章技巧上的成就。仅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包容那么丰富的内容而且首尾贯通,这全赖作者写文章运用技巧之高超。老子的文学技巧可归纳为:一、文简意赅,文短味长,善于三字四字构成对句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图景。后人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每一章字数不多,多者八十余字,少者二十余字但它却像一串串的八宝珍珠,一句一理间错而不断,中间还往往押韵,以增加文章的音乐性。二、妙用比喻妙用对句。妙用比喻如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二十六章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妙用对句如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章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类。每句话都熔铸着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这就是老子妙用比喻和对句的结果。三、老子文章都很容易理解,并不是“难识微妙’,但要从他的语言运用上找出它的妙处。四、老子文章善于用矛盾说明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法则,在造句时信手拈来反正词,巧妙地结合一起使用它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如:有无、同异、美恶、难易、长短、上下、高低、前后、虚实、强弱等等。五、老子文章是以明理的散文为本。自六经以下诸子百家论述,文章皆为寓理的工具,老子也不例外,但老子文章情节结构和表现形式,则别具特色。六、老子力求文工,一个道理常以数个同义词,反复论证,再因语短而味长,理明而事核,而不觉重复;老子要文章形式从其内容不是“文章必以体制为先”;老子文章不求驾空、纤巧,而是靠实,叙述议论,辞正理备,《道德经》八十一章,从头到尾前后呼应条理清晰没有混淆之处,体现了结构服从主题的表现。

    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扬雄:”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55]

    韩愈:“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朱熹:“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林希逸:“若老子所谓无为而自化,不争而善胜,皆不畔于吾书。其所异者,特矫世愤俗之辞,时有太过耳。”

    王夫之:“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

    胡适:“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 江淮间 )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一女未婚( 而 )孕,怀胎八十一载生下须发皆白的老头,乃一代圣人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 周国 )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入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

    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 )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孔子问礼于老聃,又向苌弘请教乐律。孔子考察周室郊社、明堂、庙朝制度,感叹不已,于是称赞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孔子离开周地,老子送别,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没有财宝送您,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孔子道:“一定谨记在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29]

    高论生死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统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帅情?”老聃答道:“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 旷达 )。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尹喜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尹喜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尹喜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导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点化杨子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即杨子)。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肃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老聃问。“安居何处?”阳子居道:“沛。”老聃说:“正好相伴同行。”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融融;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骑牲继续前行。老聃叹道:“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行和修养丰厚而似鄙俗平常”。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

    论养生经

    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荣闻言,辞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拜见老聃,道:“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人。”老聃道:“汝求何道?”“养生之道。”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南荣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愿受养生之经。”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再遇孔子

    《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至五十一岁,却仍未获得大道。听说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老子见孔子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您来了呀!我听说您是北方的贤人,您得道了吗?”孔子说:“我没有得道。”老子曰:“您从何处寻求至道?“孔子说:“我求之于术数,五年而不得道。”老子问:“您后来又从哪求道呢?”孔子说:”我从阴阳而求道,十二年也不得道。“老子说:”说得对。如果道可以奉献的话,那么所有人都会献给君主父母;道可以告诉人的话,那么所有人都会告诉兄弟;道可以送给人的话,所有人都会留给子孙。心中不自悟则道不停留,向外不能印证则道不能通行。出于内心的领悟,不为外方所承受时,圣人便不告示;由外面进入,而心中不能领受时,圣人便不留存。名器是天下共用的,不可以多取。仁义是先王的旅社,只可以停留一宿而不可以久居,行迹昭彰便多责难。古时的至人,假道于仁,托足于义,以悠游于逍遥的境界,生活在简略的田地,立身于不施予的园圃。这样便能逍遥无为,简略便容易满足,不施予便不耗费,从前称之为采真之游。以财富为追求对象的,不能将俸禄让与他人;以出名为追求对象的,不能将名声让与他人;喜欢权势的,不会把权柄交给别人。拿着它便战栗不安,舍弃它便悲伤,心中一无( 明见 ),只关注自己所不停追逐的。从自然的道理看来,这是正在遭受刑戮的人。怨、恩、取、与、谏、教、生、杀,这八种是纠正人的方法,只有顺应自然变化而不为物欲所滞塞的人,才能使用它。所以自正的人,才可以正人,如果内心认识不到这一点,心灵活动便不能通畅。“

    孔子向老聃宣传仁义之说,老子回应道:”簸糠进入眼睛里面,天地四方便看起来颠倒了;蚊蝇叮咬皮肤,便通宵不得安眠。仁义毒害骚扰人心,再也没有比仁义更大的祸害了。先生您如果想让天下不丧失真朴,可以顺着造化而行,总会道德而立。何必急着标举仁义像敲打大鼓寻找迷失的孩子呢?白鹤不必天天洗才白,乌鸦不必天天染才黑。黑白的本质,不值得辩论;名誉的头衔,不值得夸张。泉水干了,鱼儿一块困在陆地之上,用湿气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湿润,倒不如在大江大湖里彼此相忘。“

    道教祖师

    老子在道教中被认为是老君的化身,被尊为道祖,被称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汉代道教中老子乃是神格仅次于西王母的“太上老君”,孔子率众弟子拜见老君遂“得道受书”,不复经受北酆鬼官之考谪,升入仙界。据载老子“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62]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犹龙传》载“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道教标榜老子与《道德经》,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对抗形势的需要。因为道教的思想理论渊源“杂而多端”,需要像《道德经》中那样的“道”来加以概括。而老子的长生思想以及传说中老子的高寿(“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在三教对抗中,崇奉( 老子 ),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老子思想影响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其影响不仅包括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修辞学诸学科,而且涉及医药、养生、气功、军事、管理、建筑、园艺等众多领域。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早在十八世纪,西方一些国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种文字版本。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雅斯贝尔斯在提出“轴心时期”理论之后,又在《大哲学家》一书中将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列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并把老子列入“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英国的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曾把老子称之为“朦胧的老子”,这可谓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因为老子其人,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已经弄不太清楚了。[50]先秦典籍至《庄子》始有言老子,“后世关于老聃之种种演化,皆基于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姓李氏,名耳,字聃。”今本《史记》中有“字伯阳”的说法。但据姚鼐《老子章义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杂志》、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考证,这是后人取神仙家书改窜之笔,当删去。《正义》引张君相说:“老子者是号,非名。”近代学者多主张老子姓老。但对老氏的来源,说法颇多差异。[34][35][6][36]有学者(比如李慈铭)认为,老子就是老莱子,楚国人。还有人说老子就是老阳子,也有说老子就是伯阳父、太史儋,或说就是彭祖的。甚至有人认为老子有可能是一位女性,或说老子可能是一个以李耳为首的活跃于先秦时代的小型沙门集团。

    关于老子的生卒年月,史所未详,老子与孔子孰先孰后,争议也很大。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由于史料不足,学术界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在记载老子生平的史料中,只有司马迁的《史记·老子传》最为系统。[52]《史记》载老子寿长一百六十岁或二百余岁,孔子曾问礼于老聃。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20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570年左右。”后来,胡适的这个说法流传甚广。傅斯年则否定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传说,肯定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后于孔子的观点。[49]冯友兰则说:“至于孔子以前或同时有没有名老聃的一个人,我认为是无关重要的。总之《老子》一书是出于孔子以后的。”

    籍贯( 故里 )

    由于文献记载不同,古今学者对老子籍贯的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说法。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一说楚地人。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楚相县人。《朱韬玉札》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司马贞《史记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张守节《史记正义》云: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老子浅释》:老子他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李士澄《也谈老子的诞生地》前言:老子,即老聃,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后汉郡国志》:苦,春秋时曰相。边韶老子碑:老子,楚相人也。《辞海》(1989年版):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简明历史词典》:老子,姓李名耳,字柏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二说陈国人。西汉刘向《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皇甫谧《高士传》:老子陈国人。孔颖达《礼记曾子问疏》引《史记》:老子陈国人。陆德明《老子音义》:老子,《史记》又云:“陈国相厉乡人也。”《庄子天运篇》释文引司马彪《庄子注》曰:老子为陈国人。梁玉绳《史记志疑》:案《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长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传》谓“楚苦县人”,《隶释》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虚荒,今属苦,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并仍《史》误。而晋皇甫谧《高士传》云,陈人。陆氏《经典序录》云:“陈国苦县(历)乡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篇》云:“老君生于陈国苦县赖乡涡水之阳九井西李下。”固未尝误。然《礼曾子问疏》引《史记》作陈国苦县,岂据别本乎?

    老子的(宋、陈、楚)国籍文献

    三说宋国人。姚鼐《老子章义序》:“《庄子》载孔子、阳子居皆南之沛见老聃,沛者宋地,而宋有老氏,老子者宋人,子姓,老其氏,子之为李, 语转而然。”武义内雄《老子原始》认为,老子非楚苦县人,而当为宋人。

    关于老子故里的现代属地也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

    太清宫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五公里的太清宫镇的东北隅,是祭祀老子的祠庙。据《后汉书》记载,太清宫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名老子庙。当时汉桓帝两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并立老子祠碑。鹿邑太清宫1978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邑县古称“鸣鹿”“苦”“真源”“谷阳”“仙源”。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后人为纪念老子,在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兴起庙会进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县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

    《水经注》载,涡水又北,适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肃是也。此后,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典籍中都有皇帝亲谒或派大臣拜谒的记载。

    唐代的苏州玄妙观老子像碑,传说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是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宋代人塑的泉州清源山老君像,衣纹、刻画、神态都非常传神。

    泉州清源山老君像

    老子文学形象的最终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老子是博学多识的学者,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开始得到夸饰;汉初以黄老哲学治国,方仙道兴起,谶纬成为国学,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遂传说化和神秘化,尤其是张道陵的“天启事件”及佛教的影响,老子终于成为至上神;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更加浓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