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有个徒弟叫马华
鸡第二天早上就找到了。
二大妈菜窖拿东西时发现了它。
其实许大茂他们走了之后,何雨柱就知道鸡在哪儿,只需用神念扫一下而已。
为什么不说?
为什么要说?关咱袅事。
上班去了。
一食堂,何雨柱刚要准备干活呢,一块儿工作了好多年的老师傅马宝田把他拉到一旁。
“何师傅,找您商量个事儿。”
“马师傅,您说。”
“何师傅,我打算退了,让儿子马华来顶班。想让他拜您为师,您看行不行?”
马宝田带着几分不好意思说道。
因为好几次,厂里要何雨柱带徒弟,都给他拒绝了,说自己不擅长带徒弟,不能误人子弟。
“您不怕我把他给耽误了?”
“您说笑了,我知道您是有大本事的。马华要学到您一分的本事,那就是福份,实在学不到,那是他蠢笨。”
期望值这么低啊!情商真高。
“行,我收了。”马华是个好同志,收这样个徒弟高低不吃亏。
“何师傅,这太好了!今晚您方便吗?我带马华来您家里敬个茶?”马宝田惊喜地说。
讲究人啊,咋就混了个九级厨师就混不上去了呢?(没人教呗,还能为啥,家常菜级别的厨师评九级不错了)
“可以,你们来吧,我在家等着。”
“好嘞,谢谢您了,何师傅!”马宝田抓住何雨柱的手,握了握,神情激动。
好吧,看你确实是高兴,就不计较你抓我的手了。
当晚,马宝田带着儿子马华,拎着两盒点心上门了。
白天都说明白的事儿,晚上就是走个程序。
马华过来,磕头,敬茶,何雨柱接过,一喝,师徒礼成。就封建残余那一套。只是没请人观礼。
没办法,国人就信这套,感觉这样的仪式感,会让鬼神见证,上天赐福。
随俗,随俗吧。
搞完这些,何雨柱发现马宝田明显长出了一口气。
爷仨坐定后,何雨柱开始交代一些基本的事情。
先把自己的厨艺情况说一下,让徒弟心里有个数,不要期望值太高。
然后是有关厨师的基本功。
首先就是食品粗加工(洗杀剥拔去皮之类)、刀工和翻锅。
这些马华在家都练过挺长时间。
毕竟老爸也是厨师,自己学习也不好,早就打算吃这碗饭了。
以后在食堂加强加强就好了。
其次,了解食材、了解调味料。
这个其中学问可就大了。罗罗总总,何雨柱写下了整整五个练习簿(何雨水的作业本)。
以前傻柱没文化,只能死记硬背。换了穿越而来的何雨柱,早就把脑子里残留的各种知识分门别类,记录了下来。
中国以前老祖宗的许多技艺之所以流失,一方面是敝帚自珍,瞒着藏着不肯教人,更重要的方面还是缺乏记录手段。
大多数手艺人都不会使用毛笔写麻烦的繁体字,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符号记录自己的经验,别人都看不懂,只能言传身教。一遇乱世,彻底完蛋。
久而久之,很多东西都没了。或者很多东西都永远处于一种怪圈,发明了,失传了。又发明了,又失传了。
这样的话,科技水平达到一个瓶颈后,只能停滞不前,陷入低水平循环。
反观西方,他们的字母文化非常简单,如同中国后来的拼音,会读就会写,哪怕写错点,上下文一联系,猜都猜得出来。贫民多少都会些基础的文字记录。
一开始制约他们记录的是文字载体,只能用羊皮、绢布、树皮之类的,贫民们记录点啥也是有难度。
后来中国纸的制作一流传过去,文字载体问题解决了,欧洲就一下子发达了,科技突飞猛进,接着殖民全世界。把全世界膏腴之地基本全给占了。
所以,记录,是人类科技传承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说那么多,最终是要马华把何雨柱对食材调料方面的心得总结,带回家抄一遍,好好背熟。然后其他方面知识,等这一步完成后再说。
马华父子都懵逼了,这头上直接被砸上了个超级大馅饼啊。这是拜了个什么神仙师傅啊?不要考验个两三年,再教干货吗?
哪有上来直接就掏家底的?难道是亲生的?这也不可能啊。
看他们懵在那边,何雨柱还纳闷了,几个意思?要不要学啊?刚拜师就翻天?
激灵过来的马华直接又趴地上磕了三个。接过五本心得,激动得话都不会说了。
看他的状况,何雨柱知道刚刚误会他了。
马宝田也醒悟过来了,又来抓何雨柱的手。
“何师傅,多咱也不说了,但凡这小子有不听话的,往死里打,我这全家绝无怨言。您有事,尽管吩咐他做,他就是您亲生的。”
结结巴巴的语音虽然充满的是感激的意思,可让何雨柱直膈应,咱哪有这本事,几岁生的啊?亲生的。
“可别这么客气,我这也是看好马华这小子。马华,我交代一下,在食堂里,咱俩一定要疏淡一点,不要表现得太殷切,你师傅我已经回了好几个要拜师的,要防他们使坏。以后每个月来我这儿一次,检查下课业和教其他方面知识。”
“我知道了,师傅!”
“都听何师傅您的。”
父子俩满怀感激地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