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帝王心最难测
一个与赵尚一辈子政见不合的老臣走了,赵尚的心里却没有一丝开心,挥之不去的却是满心的悲伤与忧愁。
于是赵尚在陈尧臣的葬礼上说了这么一番话:“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陈公去矣,朕失一镜也,今日朕准备开万言书,诸臣若能匡正朕之得失者,朕不吝重赏,必改之。”
一番话说的众臣唏嘘不已,在这世上,谁不想像魏征那般青史留名?
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算是一个政治秀吧,借此机会以展现皇帝虚心纳谏的胸怀,但最后改不改那就另当别论了,像这种话,韩琦等老油条听了表面上虽然展现出一副“吾皇圣明”的样子,但内心却古井无波。
但对于那些刚刚进入官场的新科进士们来说却很提气,一个个憋着一股劲准备回去好好写,以此来博得圣听。
这种事没有人会提醒他们,因为大宋的官场虽然腐朽,但却不能缺了冲劲,这些人正是最好的人选,冲错了也不要紧,反正官家也不会以言治罪。
也就在今日,贾逵与杨文广各率领两路大军分别开进了青塘与银夏,这场战争其实是大宋朝廷故意推动而成的,一处新收之地,为了稳固当地民心,开始时当然会行怀柔之策,一方面是显示朝廷的仁慈,另一方面便是牧马之术还没学会,赵尚舍不得杀这些宝贝。
现在东西学到手了,赵尚看这些异族是怎么看都看不顺眼,于是在赵尚的授意下,韩琦等人的配合下,便形成了一场非常有针对性的战争。
这不是过河拆桥,而是政治使然的必须性,只有通过一场战争,将那些心向故国的人全部清除掉,然后再施以教化,这片土地才会真正成为大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残忍,但利在千秋……
放下手中的奏折,赵尚喝了一口参汤,叹了口气问道:“太子,若是你领兵西征,你是准备采用杨文广的策略还是贾逵的策略?”
赵曙恭敬的答道:“父皇,杨将军的策略是一鼓作气,直接凿空青塘,而贾帅则是示之以弱,准备让叛军自己钻进包围圈,理性来讲儿臣觉着贾帅的策略好像更稳妥,更一劳永逸些,但从内心来说,儿臣却想使用杨将军的策略,这样做损失虽然会大些,但却更提气,蛮夷之辈闻我大宋天兵将至,落荒而逃,说起来也是一桩美谈。”
赵尚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哈哈,不错,这段时间的军机学的不错,当赏,但太子啊,你还落了一条。”
“请父皇明示。”赵曙拱手拜道。
赵尚笑着回道:“一场战争的决胜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却是统帅,而你恰恰却忘记了分析这两个统帅的性格,杨文广这些年一直被朕按在京中,多次大战都错过了,现在有机会可以出战,他当然会猛冲猛打,出出心中的恶气了,而贾逵此人却又有不同?”
“父皇英明,那贾帅到底有何不同呢?”赵曙好奇的问道。
赵尚目光遥望西北缓缓说道:“世人皆知贾逵善守不善攻,殊不知贾逵其人本是与狄青齐名的名将,之所以会令人如此误会,是朕有意为之。”
“父皇如此做有何深意?”赵曙继续问道。
赵尚苦笑一声道:“太子啊,朕一手打破了文武之间的平衡,也是朕继位以来,武将们才重新获得了权利,但朕对武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就像是狄青,朕知道他的忠心,但武事万万不能操之其一人之手,而贾逵正是朕留下的后手,若有一天,狄青真的反了,咱们大宋皇室手中不至于连一把反制的武器都没有,记住了,身为皇室中人,不仅要有锋利的矛,也要有坚固的盾,要不然便会重蹈前朝安史之乱的覆辙。”
听了赵尚的这番话,赵曙的内心翻江倒海般涌动,没想到父皇如此信任狄青,却还是会做如此防备,果然是帝王心最难测啊。
赵尚知道这番话对赵曙的冲击不小,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行了,你还有时间,这些帝王之术以后慢慢学,你现在替父皇拟一道圣旨,奖赏杨文广,斥责贾逵。”
“啊,这样做会不会打乱贾帅的布曙啊?”赵曙不解的问道。
赵尚摆了摆手道:“若不斥责贾逵,贾逵怎么能通过此次大战奠基自己的地位,朕现在是豁了老脸让贾逵功成,只有这样明年的宋辽之战,贾逵才有资格与狄青各领一军,贾逵是聪明人,他会明白朕的苦心的。”
听到宋辽之战,赵曙这心里就更不舒服了,因为辽皇是其岳父。身为人子,自己的父亲与岳父开战,自己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别扭。
于是赵曙壮起胆子来问道:“父皇,今年是大灾之年,两路大军还要扫荡西北,明年就出兵辽国是不是有些过于着急了?”
看着儿子殷切的目光,赵尚不禁有些心虚,宋辽和亲严格算起来也是自己一手促成的,若真的开战,赵曙内心绝对是煎熬的,这一点赵尚也是理解的。
赵尚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叹道:“曙儿,这件事是父皇对不起你,不该让你与辽国有瓜葛,但有的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宋准备了数十年,万事俱备,士气高昂,此时若再不开战,恐怕会形成疲惫之势,所以明年的战争若无特殊情况是不会停下的,这些年大宋已经不缺钱粮了,现在民间有多富,连朕都很吃惊,可以这么说,以河北一地就足以提供此次出征辽国的费用了。”
“可是国库并不富裕啊?”
赵尚笑道:“藏富于民才是正理,太子啊,这段时间朝政不忙,朕觉着你可以多去民间走一走,至于你与安国的婚事,明年开春举行不误,若你真的感觉对不起安国,你以后可以让你和安国的孩子当太子,这一点朕不会反对的。”
“真的么?”赵曙不敢置信的问道。
赵尚摸了摸赵曙的头宠溺的回道:“那是自然,朕什么时候骗过你?”
“多谢父皇。”赵曙哽咽的说道。
此事虽然阻力会很大,但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愧疚,赵曙决定未来也许会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