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拗相公
田氏的人之所以这么倒霉,其实就是撞在了枪口上,说白了田氏便是赵尚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通过这半年的商讨,王安石、司马光、苏洵三人商议的新政终于定下来了。
有八条,这第一条便是关于土地改革的,新政详细规定了一人五十亩地的基数,超过这个基数的土地都要退回给朝廷,朝廷以土地成本价的两倍价格来购买。
这一条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大世家、大豪门,这些年随着商业与捕鱼业的不断发展,像将门以及许多官宦人家都开始慢慢放弃在土地刨食了,他们的目光已经转向了商业。
这样一样田地就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耕种了,于是他们便开始大力发卖田地,一时之间田地的价格大跌,这个时候赵尚又下了一道命令,那就是允许农民在钱庄以低廉利息贷款去买地。
这本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赵尚万万没想到,这个政策被下面的豪族所利用,官商勾结,那些便宜的田地全部便宜了豪族,百姓们不仅生活没有得到喘息,反而过得比之前更苦了。
这差点把赵尚给气疯了,于是赵尚一怒之下砍了许多脑袋,其中钱庄里的人占了大多数,甚至连韩琦在钱庄工作的族侄都没放过。
为此韩琦还被罚了两年俸禄呢,韩琦的这两年俸禄正是他侄子这些年在钱庄里贪污的钱。
这种现象虽然全国各地都有,但以山东地区为盛,山东是孔孟之乡,所以那里的人对土地的热情远超其他地方,耕田世家是对山东人最好的一个称呼,至于商贾之道,在他们眼中充满了铜臭味,臭不可闻。
而在山东做的最出格的有两户人家,一家是孔家,另一家便是田氏了。
以赵尚看来,最难搞的应该是孔家,毕竟人家是圣人的后代,大宋所有的读书人算起来都是人家的徒子徒孙,为此主推这项新政的王安石已经做好了身败名裂、杀身成仁的准备。
可是万万没想到,对于新政孔家竟然很配合,拿着多余的田地给朝廷换了两个荒岛,而钉子户竟然是田氏。
而且田氏还理直气壮的宣称自己家人口多,需要的田地多,而且自己家从来都是准时交税,从不漏税、偷税,堪称世家大族中的楷模。
这彻底将赵尚惹怒了,赵尚立刻安排锦衣卫去给田氏安了一个私通敌国的罪名,然后就流放了田氏宗族一半以上的人去了银夏路,赵尚打定主意了,要是田氏还不服软,田氏剩下的人也送去玉门关和野人作战去,像这种包藏祸心的家族不能留。
田氏的人被捕以后,当晚田氏家主便上吊自尽了,田氏连夜选出了一位新家主,第二天新家主便屁颠屁颠的去了济南府拜见王安石了。
王安石也没有给田家家主好脸色,直接下达了命令:若七日内田氏还不将多余的田地卖给朝廷,将以阻挠新政为由治罪,流放西北三千里。
田氏家主大惊失色,连忙向京城求援,这才有了郭允恭替田家向赵尚求情的一幕。
当郭允恭失败的消息传回来后,田氏家主心如死灰,带着地契连夜跑到了王安石那里,将所有多出来的土地全部退给了朝廷,至此新政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苏洵与王安石二人站在济南府的城墙上遥望远方的麦田,此时已是洪武二年的农时了,城外满是忙碌的百姓。
王安石不禁满意的点了点头道:“这才有一点盛世的景象么?”
苏洵叹了口气道:“虽然田家这些大族已经把土地退了回来,但敢来买地的百姓却少之又少,咱们的新政只成功了一半啊。”
王安石冷声问道:“明允,你知道这些大族对他们的佃农收多少租金么?”
苏洵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王安石一拳砸在城墙上恨恨的说道:“八成啊,天呢,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老夫简直不敢相信,这还是圣人之乡么?有些佃农欠主人家的租金要五十多年才能还清,五十年啊,这帮黑心的家伙是连百姓们的子子孙孙都不放过啊。”
苏洵听罢摇了摇头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啊。”
王安石点了点头道:“明允,这次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所以老夫准备趁热打铁推出新政第二条,免税制。”
“啊,这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要不再等等。”苏洵忧心忡忡的建议道。
王安石指着城外那荒野叹道:“农时不等人啊。”
所谓免税制度便是对百姓们新开垦的土地进行三年免税,这件事只限于没有功名、没有爵位的普通百姓,而且还必须是一家一户,一户人数也有上限,那就是不能超过十人,这也是变相的逼迫那些大家族们进行分家,因为只有你分家了才能享受到这个政策。
不想分也拦不住了,毕竟像田氏、孔氏这种上千人规模的大族,家族内部也不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在这种家族中,真正富裕的只是主家的人,那些旁支族人,跟普通百姓差不多,甚至还要受主家的欺压。
一旦这个政策落地后,那些在大家族中受压榨的旁支族人绝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一定会闹着分家的,这样下去,就彻底消除了世家大族对朝廷的威胁,而且也方便了朝廷的管理。
就像汉朝时期的推恩令一般,诸侯王明明知道这是一个裹着糖的毒药,但还是不由自主的吃了下去。
苏洵叹了口气问道:“介甫兄,你可要想好了,这第二项新政一旦推行下去,可就真的没有退路了,不说田氏、孔家这种巨无霸,就连朝中的文武大臣也会视你为洪水猛兽。”
王安石豪迈的说道:“无妨,老夫早就说过,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我们大宋不可能会是一成不变的,长痛不如短痛,既然早晚要变法,那老夫不妨做这第一人,虽死无憾。”
苏洵拱了拱手拜道:“介甫兄的胸怀苏洵佩服,此事苏洵愿与介甫兄共进退。”
王安石深受感动,重重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