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秉烛夜谈(2)
宴会厅的残羹剩菜被全部收了下去,李自成带着李岩和刘登祥来到了另一间盘着土炕,而且烧的温热的房里,顺手给他们斟上茶水。
李岩和刘登祥不敢放肆,这个时候谈的是公事,他们赶紧伸出双手接过茶碗,在李自成坐下后才顺势坐在一旁。
“主公求贤若渴之心,李岩愧不能及。我和县尊的疑惑在于,以后真要推行一步书刊出来,作为我们抡选人才的标准?”
喝了一口茶水,李岩放下茶碗,硬着头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一旁的刘登祥也是若有所思,他也不理解这一点。
“不错,我要做的就是打破八股取士,真正的选拔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本意没错,可是自南宋以后,我们的科举成了钳制思想的愚人之术。
孔孟之道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铸就了我中华忠孝礼仁义的传承文化。但道家,杂家和农家的思想,也同样是文化瑰宝。徐先生游遍四方,他的举动看似浪荡,实际上却是难得的践行。”
“他所看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地理地质变化,全部都是治国之辅助。如果我们平定天下之后,西南的土司制度,西北的回疆和乌斯藏地区的问题,都需要建立在我们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基础上。”
“除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再进行延伸,地理地质与农桑水利也息息相关。农林渔牧需要因地制宜,而开矿炼铁也需要通晓地理,你说这门学问是不是比只会张口之乎,闭口者也要更加重要?”
为政之道,必须要有自己的铁杆支持者。如果李岩和刘登祥都不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关系,那么李自成的政令很有可能会被敷衍塞责,重走崇祯治国的老路。
一番话出口,李岩和刘登祥登时就明白了李自成的宏图大志,忍不住心头有些惭愧之意。李自成以后世的眼光未雨绸缪,实在不是他们所能企及的。
“主公所思所虑,皆非我和李岩先生所能及。敢问主公,如今在南山大兴土木,是不是也是同样的理由?”
刘登祥连连点头,他忽然想起了最近南山一带的大动作。
“不错,这也是一件关乎未来大计的一环。如今气候多变,才不过九月就已经冷到如此地步。
像风寒,痨病和天花一类的,更是有灭城绝户的威胁,所以关乎安全的我们也必须未雨绸缪。看着吧,大明将亡灾祸是连绵不绝”
李自成没有否认,他甚至都有些后悔自己动手太晚了。按照如今的速度,新的良医院十月底才能竣工,十一月中旬能搬进去还算一切顺利。
时不我待,万一关中大地出现疫病,那么极有可能是团灭级别的灾难。他不能像历史上的李自成一样拍屁股走人,如今他必须对整个根据地负责。
“将军所思所虑,弘祖愧不能及。请再受我一拜”
徐霞客的声音从外边响起,庞钧已经给他诊治完了。他的腿脚需要静养走针疏通一下,再就是吃一些补气养血的药,身体就没啥大碍了。刚才李自成的话,他几乎都听到了,心中越发对李自成崇敬不已。
“快起来,既然你来了,咱们就坐在炕上开个茶话会,坐下说”
李自成并没有怪徐霞客突然闯进来,事实上他也没有关门,看到对方就要下跪赶紧一把拉了起来,四个人一起坐上炕沿畅聊起来。
得益于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加上一路的求学奋进,李自成的眼界见识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人。
既然徐霞客来了,他就直接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然后根据后世的经验给出了编写书刊的建议。
“地理地质与气候天象和风土人情息息相关,如果采用模块化介绍,加上跨学科的常识普及,可以让学子们真正开拓眼界。”
李自成的要求提出来了,李岩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徐霞客干脆找来了纸和笔,将编写的大纲奋笔疾书写了出来。
工业,火器,医疗,地质,李自成就像是拼图一样,开始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根据地完善起来。这是一个过程,如果这个时候不抓紧做,那么以后真的打下天下了,反而会多出许多掣肘的因素。
他现在唯一差的就是农业了,虽然普及推广了土豆和玉米,但是李自成深知这一切根本不成体系。只可惜他不认识徐光启,那本旷世之作《农政全书》也还没有成稿。
“对了,编撰书刊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字如果断句不当,很容易引发歧义。我这里有一个标识方法,叫标点符号,你可以参考一下”
四人热火朝天地讨论了一个多时辰,李自成忽然想起他翻看书籍时的痛苦,决定趁着这个时机,将后世通用的标点符号给推出来。
“标点符号,请将军赐教”
徐霞客闻言一怔,赶紧正色起来。
李自成也没有客气,拿过来纸和笔开始像后世语文老师教学生一样,给徐霞客他们普及起了标点符号。
仅仅不到一个小时后,三人就明白了这些简单符号的妙用,并且赞不绝口起来。
“如果不是乱世,以主公的才能见识,出将入相也不在话下”
见识了李自成的诸多过人之处,李岩忍不住长叹一声。相比之下,他昔日的那些见识明显差了许多。
“哈哈,那我估计我活不过三年。如果我只是一介官员,我这种行径不仅会被掣肘,而且还会被当成异类处置。数千年的官场文化,就是一个大染缸,如果不能去打破他,而是妄图改良的话,最终还是悲剧收场”
李自成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是穿越到嘉靖或者成祖朱棣的时代,他绝对是夹起尾巴来,以免被当成怪物处决了。
不过眼下不用,如今的李自成是一个历史创造者,他有信心和实力去支撑这一切。崇祯也好,还是关外的皇太极,都已经无力去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