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甲午战争(二)
当时的日本伊藤博文内阁正面临议会的不信任案弹劾,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通过其驻朝公使馆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后,得到此消息后,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着手挑起战争。
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
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济物浦条约》规定之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 ,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大鸟虽口头上答应撤兵,甚至就要达成书面协议,但日本政府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到6月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
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 ,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其目的是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挑衅手段。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调停均告失败。
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 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开始单独改革朝鲜内政的策略。与朝鲜交涉期间,大鸟圭介一方面逼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属国,另一方面提出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
但是朝鲜政府当时是亲华的,据当时日本驻朝公使馆一等书记官杉村濬所说:“当时的情况是,趁朝鲜变乱之机出兵的清国,暗中有所图谋,本应予以反对,但朝鲜政府不仅无丝毫憎恶之感,反而予以同情”。 因此朝鲜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张信信字营和张瑞荫的第一营,6月25就到了牙山,7月2日到达平壤
张瑞荫第一营的管带叫宋春华,光绪十二年(1886)武进士,授蓝翎侍卫,后出任天津镇标右营守备,张瑞荫城立军队后此人就被调了过去。
但在平壤宋春华虽然和张信平级,但是也知道自己要听谁的。看着平壤城破旧的房屋和低矮的城墙。
张信:宋管带,此城哪里房屋比较好,比较高。
宋春华:那就应该是王城附近的御街,那边是门面怎么都会做的比较好。
张信:我这有一个方案,到时候吴子玉会配合你去做的,平壤迟早有一战,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备战。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光绪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
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同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下旬
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
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毅军以分统太原镇总兵马玉昆、河州镇总兵卫汝贵盛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张瑞荫部一起,13526人,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本来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帅,可是七月时候张信就电报找到祖父张之万说:祖父如果到时候朝鲜的军队退到平壤,请一定让朝廷任命我父亲为统帅,不要问为什么,问就是选我父虽然不保证能赢的很好,但是不会输的很惨。
于是8月初张瑞荫被莫名其妙的任命为驻平壤各军总统帅,这时候平壤也收到消息,大清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负责人袁世凯跑回天界了
截至8月下旬,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城、中城、外城及东北城4区建好堡垒27处
9月1日将入朝的第五、第三两师团编成第一军,任命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为军司令官,指挥朝鲜境内的攻势作战,向驻平壤清军发动进攻。
日军向平壤的进攻共分四路,采取分进合击,四面包围的战术:
由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第九旅团(约3600人),自汉城出发,循汉城至平壤大道,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吸引清军,便利其他部队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后进行包围攻击;
第五师团本队(约5400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率领,自汉城发兵,出江西郡进攻平壤西南面;
由陆军少将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称朔宁支队(约2400人),亦由汉城出发,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东北;
由日本海运至朝鲜元山登陆的日军,称元山支队(约4700人),在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指挥下,由元山出发,渡大同江进至平壤西北之顺安,切断清军向义州的退路,并与朔宁支队会合,共同担当平壤北面的攻击。
清军在平壤的防守部署是:
在大同门外大同江面搭浮桥一座,以通往来。江南岸构筑堡垒五处,由毅军及盛军一部防守,统归马玉昆指挥;
城南外廓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其南端由大同江北岸修筑长达二千米胸墙一道,墙下布雷,为南面第一道防线。由盛军及奉天联军盛字营驻守,归卫汝贵指挥;
城北牡丹台筑堡垒一处,牡丹台外侧沿丘陵高地自东北向西北修堡垒四处,奉军及奉天联军、江自康仁字营驻守,由左宝贵指挥;
内城之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由叶志超所部芦榆防军驻守。
去平壤之前,张信把张瑞荫叫了过去分析了平壤的优势,首先是地形优势,平壤是朝鲜平安道首府,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
共有城门六座:南为朱雀门,西南为静海门,西北为七星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长庆门,东南为大同门。
玄武门跨牡丹峰修筑,由于牡丹台紧靠城墙,因而成了守卫平壤的关键,城东又倚大同江为天险,总之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其次清军兵员、武器、粮食都很充足,足以以逸待劳,击退来犯之敌。
同时,朝鲜官民也大力支持清军,故而清军入驻平壤后“朝鲜难民、义团等箪食壶浆,馈遗不绝”,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而在汉城的朝鲜统治者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亦暗中向清军传递情报,企图里应外合击退日军。
然而张瑞荫去朝鲜第一件事就是要治理清军军纪败坏的毛病,不然会失去当地百姓的支持让优势边劣势所以张瑞荫当了统帅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几百败坏军纪,抢掠杀人的士兵,一下子扭转了清军的形象
8月31日,张瑞荫电告李鸿章,主张“俟兵齐秋收后合力前进”,李鸿章竟认为是“老成之见”。之后张瑞荫派奉军哨官傅殿魁率骑兵一哨出探,进至黄州东5里时,与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先头部队一户兵卫步兵少佐所率第十一联队第一大队遭遇,双方交火后,奉军以敌我悬殊太大,即撤队回营报告
当天,叶志超听闻日军大队即将来攻,便召集卫、左、马、丰等将领会议,决定各军抽调八成队,合计7000余人,酌带行粮,于9月7日晨渡江至中和郡,相机迎击;
各营留二成队,仍扎平壤老营,在中和,清军因夜黑看不清,竟自相残杀,死20人,伤100余人。叶志超便于当天飞函前敌调各军回防,从此,各军隐匿平壤,龟缩不出。而日军则利用这个机会顺利完成了对平壤城的包围。
而张信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直接带人冲进叶志超的大营,让那正蓝直接把叶志超的胳膊卸了,自己骑在叶志超脖子上大嘴巴抽他
把这时候叶志超还叫嚷着,我可是淮军的人你敢抓我。
张信一巴掌打过去:我怎么不敢抓你,李中堂是我大外公,我是爹是淮军的女婿,你只是淮军的家奴,我主子打家奴还打不得吗。
这时候张信非常后悔,因为李鸿章传里面他已经抄下来了,第一个就是让他严防叶志超带兵冒进。可惜张信没当回事,现在吃亏了。
而日本那边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大将于平壤之战的前两天到达汉城时,即向麾下的军官们训示:“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名誉。”虽说是为了激励日军将士发扬武士道精神,却也透露了他作为日军主帅,对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并无绝对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