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官制改革
。。。。。
刘辩一双星眸扫视群官,缓缓开口说道:“朕,欲改官僚体制。诸位卿家有何建议?”
此言一出,犹如巨石落入潭水之中掀起千层浪。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眉头紧锁,武官这边大部分人倒还好,他们对刘辩很是信任,不会对此质疑。
但文官那边就坐不住了,因为一旦改官僚体制的话,首先开刀的对象就是他们!
于是有大臣连忙上前行礼询问道:“不知陛下为何要改?现在的官僚体制自古沿用至今,有何不妥?”
“就是啊,陛下,微臣以为祖宗之法,不可随意更改啊!”
文官们纷纷上奏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刘辩看见这幅景象,倒也没有恼怒,他早就知道一旦更改官制,会激起众人反对。
对此他早有应对之法,刘辩抬起右手,龙皇之气自然外泄,众人顿觉心中浮现一股无形压力。
众人话音戛然而止,齐齐望向陛下。
刘辩神色平静,开口说道:“之所以要改官制,原因很简单。目前大汉的官制太过繁杂,有些部门虽然设置,但所发挥出的作用并不理想。”
“因此朕要改变这种局面,以此来提高大汉的行政办事效率。”
寂静。
殿内大臣们皆是寂静,此时就算一根针掉落在地也能听到声响。
良久之后,方才有大臣出列,拱手拜道:
“不知……陛下想怎么改?”
总该问问要怎么改,如果跟以往一样小改的话,他们可以接受,可若动了他们的利益,那就说什么也不能改。
毕竟这天下还离不开他们世家大族!
“单说九卿,其中的太仆完全没有必要单独设立为九卿之一。”
此言一出,殿内正在闭目养神的太仆猛地睁开浑浊的双眸,但也是敢怒不敢言。
他身为太仆,虽然贵为九卿之一,可实际上的权力少的可怜。
说白了,就是管理马政的,与其他几卿相比确实做不了太多事儿。
刘辩的声音并没有停下,他接着说道:“此外九卿之中,权责交叉,很难划清界限,久而久之,每个部门都认为难题是另外一个部门应该解决的,而非他们的职责。
因此朕决定要清楚明了的划分出每个部门的权责界限,任何部门不可推卸责任。”
“朕欲将九卿改为六部,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其中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原先的大司农改为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
原先的太常改为礼部,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兵部则是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原先的廷尉改为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原先的大司空改为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刘辩一口气将六部的职能讲述了一遍,随后又招了招手,殿下的一名小黄门立马就上来了。
刘辩将写了改良官制的一摞蔡伦纸递给了他,“传下去,供诸位卿家传阅观看。”
“诺!”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所有大臣在看完陛下的计划之后,有人欢喜有人愁。
缘故也很简单,一旦真的按照这份官僚机制改良法改变的话,一部分人的利益会受损,也就是那些老牌世家大族。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会从老牌世家大族那里瓜分利益。
具体的官僚机制改革,除了改变各个部门的称谓以及职责之外,还分散了丞相的权力。
将丞相划分为三省,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
三省的长官可以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
历史上三省六部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沿用了这种制度。
因此,刘辩有信心让大臣们同意这个官制改革。
更何况一旦分散了相权,对于其余世家大族是有好处的。
以往一旦确立了丞相,那丞相背后的家族基本上就稳坐世家大族的第一宝座。
可如今若是将相权分散了,那其余第二第三乃至第四的世家大族都有登顶的想法。
这也是刘辩对付世家大族的另一种方法,让他们自己内部内耗,反正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诸位卿家看也看过了,都有什么想法?诸位可以畅所欲言。”刘辩大手一挥,开口问道。
话虽是这么说,可群臣都知道眼前这位年轻的陛下可不是好糊弄的主。
殿内鸦雀无声,谁都不想当出头鸟。
终究还是有人坐不住了。
太傅杨彪整理了衣袖,缓缓出列。
群臣皆是半低着头,竖起耳朵认真听杨彪的后话。
杨彪贵为太傅,其职能相当于当朝丞相,如果真的按照陛下的改法来改变官制,杨家将会是利益受损最严重的家族。
四世三公袁家被打倒之后,大汉帝国的第一世家非杨家莫属。
“杨太傅可有妙言,尽可道来。”刘辩笑着开口道。
“妙言谈不上,老臣只谈点儿浅薄见解,若言辞不当,望陛下恕罪。”杨彪半弓着身躯,拱手一拜。
“太傅请讲。”刘辩展手道,他也想看看杨家对此事的看法如何。
杨彪吸了一口气,顿了顿后开口说道:
“陛下,老臣以为若新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会导致政令无法及时下达,一个政令还需要传递到三个部门,并且还得递到陛下手中过目,这定会极大的耽搁时间。”
“容老臣举个例子,假使冀州发生了旱灾急需国家救援,那么冀州的官员需要将求援书信发到户部,户部又传递给中书省,中书省做出救援批示后,又得传递给门下省、尚书省乃至于陛下。
如此一来,一件十万火急的救灾事务,就因为三省制度而导致耗时甚久,等到陛下您做出批示后,那么前后至少就经过了数十天之久,对灾区而言,数十天相当于会饿死大批的灾民。于国家不利啊!”
凡事有利有弊,而杨彪很敏锐的察觉到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缺陷,那就是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刘辩作为后来者,自然也知道这个弊端,可要想约束相权,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以此来加强皇权,就必须要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