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收成受损
“做饭有大伟媳妇呢,我下地帮你和爸,爸还不知道我们回来了,看到我们肯定很惊喜。”
张友迪笑着说道,兴冲冲的往自家地里去。
村里的人都在自家地里忙活,方大妹和张友迪一副干活人的装扮,没有人注意到这母女俩。
“爸。”
张友迪光着脚下田,大着嗓门喊陈忠国。
稻田里的水虽然放干了,但地里的土还是湿的,一踩一个坑,只能光脚下田,张友迪上次下田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了。
“晓慧,你们怎么回来了?”
陈忠国闻声,回头看到方大妹母女俩,很是惊喜,就要往回走。
“你别来回跑了,有事忙完回家说。”
方大妹看到陈忠国的动作,连忙大声阻止,这农忙呢,来回跑多浪费时间。
陈忠国满腔喜悦就被老伴这一句弄消散了,陈老大和陈老三本来也要过来说话的,听到自家母亲对父亲的话,两人默默弯下腰,继续割稻。
陈家二房一共有五亩地,经过这两天陈忠国父子三人加班加点,已经收割了一半了,现在加上方大妹和张友迪,剩下的不要两天能收割完。
主要张友迪拖后腿了,不然可以更快,原主是个做农活的好手,张友迪没有继承原主这个优点,方大妹割了两趟,张友迪才勉强割了一趟。
她的速度还不如最小的陈老三。
“哈哈,大姐,有你在,我就不是家里倒数第一了。”
陈老三一时得意,终于有人给他垫底了。
“说什么呢,你姐是大学生的料,农活做不好很正常,你割稻快有什么出息。”
方大妹一巴掌拍在陈老三头上,不屑的说道。
“对啊对啊,大伯家晓月读书好,农活就做不好。”
陈老大跟在后面应和。
陈老三委屈的撇撇嘴,咋他还是家里最惨的。
“妈和大伟这次说的不对,今天我要跟三华学习,干什么做到极致都有出息,干农活我要向三华学习,读书三华要向我学习。”
张友迪揉了揉酸痛的腰,笑着说道。
“我觉得大姐说的对。”
听了张友迪的话,陈老三又来精神了,嬉皮笑脸的应道。
太阳下山了,众人都累了一天,收工回家吃完饭,张友迪捂了一天,见没有太阳了,这才将长袖长裤撸了起来,后背都湿了。
回家的路上有个池塘,池塘里种了藕和菱角,村人从地里回来,都喜欢在这边池塘洗身上的污泥,顺便摘些菱角吃。
靠岸边的水不深,大概到成人腰这个位置,张友迪一个大姑娘不好意思下水,只站在岸边洗洗脚上的泥土。
陈老大和陈老三上衣一脱,就扑到池塘里,三下两下游到池塘中间位置,摘莲蓬和菱角,没有带竹篮和盆,陈老大摘了一个很大的荷叶装菱角。
张友迪看着两个弟弟在水里玩,有几分羡慕,她今天穿的衣服不能下水,太容易走光了。
正在这时,陈家大房等人也从地里回来,也来这边清洗,池塘其实不小,两家人不必挤在一块。
但田大花看到方大妹和张友迪也在,便也跑过来凑热闹,这段时间看着二房蒸蒸日上,田大花已经慢慢接受两家的差距。
“二弟妹,你和晓慧什么时候回来的,我说你家里现在这么有钱了,怎么还干这累活脏活呀。”
田大花端着笑脸,上前语气夸张的说道。
天地良心,田大花这次是想恭维方大妹的,只不过她说出的话总让人别扭,方大妹没感受到恭维,以为她故意讽刺。
“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了这么多年了,我这是突然变金贵了,不能干了。”
方大妹用开玩笑的语气说道,在陈记糖铺这两三个月不是没用的,接人待物方面方大妹有了很大的长进,说话明显比以前厉害多了。
方大妹去舒县之前,田大花还是一副不愿和他们二房往来的样子,现在对方突然这样,方大妹潜意识认为田大花是来找事的。
“二弟妹,你这从县里回来果然不一样了,这头发也做的真好看,跟城里人一样。”
田大花没觉得方大妹说话有什么不对,依然热情的奉承。
方大妹见她如此热情,有些莫名,不知道对方这是要闹什么幺蛾子,田大花既然陪笑脸,她倒不好不搭理人家,只能有一句没一句的敷衍着。
就这短短一会时间,田大花就把陈家二房夸了一个遍,就连存在感最弱的陈老三都没有漏掉。
相对田大花的热情,陈晓月倒是和之前不太一样,以往看到张友迪,她肯定要贴上来,今天打了一声招呼就没说其他了。
倒是陈晓梅围着张友迪,堂姐前堂姐后的,说了不少奉承的话,只不过她说话的水准也就比亲妈田大花高了那么一点。
陈晓月不想说话是因为真累了,她多少年没有下地干过农活了,今年因为雨水多,各家各户都在抢收,家里只要能拿镰刀的人,都被薅到地里去了。
往年陈晓月还有看书这个幌子,今年高考一结束,心情还没平复过来,就被田大花喊着下地。
她现在是心理和身体双重遭受打击,哪怕知道这个时候,她应该和张友迪搞好关系,她也没有心情和体力去寒暄。
陈晓月看张友迪和自己一样下田干活,穿的也很破旧,头发因为流汗打湿了贴着皮肤,明明应该是疲惫落魄的样子,但张友迪却精气神很好。
和陈晓梅说话,张友迪也是笑盈盈的,落在陈晓月的眼里,多少有些羡慕嫉妒,这就是人有底气,干同样的活,呈现的精神状态不一样。
张友迪可以选择干和不干,陈晓月确实别无选择,这才是她正常的生活,所以陈晓月迫切希望考入大学。
她想快点脱离白石村,脱离落后,脱离贫穷。
“天太晚了,大伟媳妇现在有身子了,她带着敏敏在家我不放心,就不跟你聊了。”
方大妹见田大花有刹不住的节奏,连忙找个理由说告辞。
相处了二十几年的妯娌,突然跟换了个人一样,方大妹有些招架不住,喊还在池塘里摘菱角的陈老大、陈老三赶紧回家。
“大伟媳妇争气,这么快就有了,还是二弟妹有福气。”
田大花在说这话时,神色有些不对。
陈建军和张小草结婚有两三年了,到现在还没有个孩子,方大妹这儿媳妇娶回家不到半年,就有了。
这人比人气死人,一旁的张小草见自家婆婆脸色不对,不自觉的往丈夫身后躲,这一直没有孩子,她好像犯了很大的错,在婆家挺不起腰杆。
陈家二房的晚饭比平时要丰盛一些,不是因为方大妹母女回来,而是因为抢收,众人太辛苦了,吃食自然比以往更好。
赵玉珍虽然怀着身子,但身体素质好,一点感觉都没有,家里的活还是能正常做的。
“大伟媳妇,你就别动了,好好坐着歇歇,你要啥,让大伟给你弄。”
方大妹对着大儿媳嘱咐道。
这大家在田里干活,没办法照应赵玉珍,这一家人都回来了,方大妹自然不会让一个孕妇忙来忙去。
“妈,没事,建伟在地里忙了一天也累着了。”
赵玉珍笑着说道,婆婆说让丈夫干活,她这个做媳妇不能就这么受着,好听话还是要会说的。
“我不累,你有啥事让我干。”
方大妹还没说什么,陈老大憨憨的说道。
自从知道赵玉珍怀孕了,陈老大比之前更关心妻子,想到过几个月就会有个孩子来到这世上喊他爸爸,陈老大就忍不住傻笑。
方大妹见大儿子那傻样,有些没眼看,好在儿媳妇是个有心眼的,这未出世的大孙子或孙女还是像妈好些。
次日,方大妹坚决不让张友迪下田,主要她干农活确实不行,还不如在家带娃顺便照看孕妇。
好吧,说直白点,方大妹有点嫌弃张友迪的速度,她和陈忠国再加点速,就可以把张友迪干的量包圆了。
这次张友迪没有反对,人还是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有了张友迪帮忙,赵玉珍轻松了很多,一天三餐她只要在旁边打下手就可以了。
自从她嫁过来,她还没见过自家大姑姐下过厨房,赵玉珍知道家里的卤味一开始就是张友迪做的,至于张友迪的手艺怎么样她还真不知道。
上午,张友迪骑车去集市买了些肉,中午做了一顿好菜好饭,下午炖了一锅降暑的绿豆汤,给陈忠国等人送去。
晚上张友迪又做了四菜一汤,和中午不重样的,赵玉珍不得不承认,自家大姑姐的手艺比自己强了不止一倍。
方大妹等人也觉得把闺女留在家里更有用点,至少一家人一日三餐吃的很好,更有力气干活。
等陈家的稻子都收割完了,天气又开始阴了,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可能下雨,陈忠国夫妇晚上在稻场拉了电,连夜给稻谷脱粒。
除了赵玉珍和敏敏,其他人晚上都在稻场帮忙。
脱好粒的稻子,连夜装麻袋运回家,就算这样紧赶慢赶,还是有小半稻谷还没有脱粒,天上就下雨了。
“唉,这老天不开眼,这雨晚下半日,咱家这稻子就差不多能弄完了。”
方大妹忍不住抱怨,她的头发和衣服都湿透了,汗水和雨水混合在一起。
张友迪等人也差不多,赵玉珍给众人拿来了干毛巾擦雨水,又烧了一大锅开水,给众人洗澡。
“妈,咱们尽力了,就别想这事,你赶紧擦擦,然后洗个热水澡,别感冒了。”
张友迪将一条干毛巾递给方大妹,劝慰道。
方大妹现在不缺吃喝,只是看着粮食被糟蹋了心疼,陈忠国也一样,只不过他比老伴想得开。
白石村家家户户粮食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相对来说,陈家二房的损失还是比较轻。
村民心情不好,等交完了农业税,剩下的粮食就不够吃了。
陈记食品厂关键时刻,给员工放了五天农忙假,现在假期结束,食品厂开始正常工作。
张友迪这次回来本来打算就要招人,增加食品厂的产量,如今看到白石村今年家家户户收成都受了影响,陈忠国每天不自觉的叹气。
陈忠国叹气倒不是为了自己家里,只是他作为队长,村民粮食没有丰收,虽然是因为天灾,他还是挺难受。
“爸,我有个想法,可以帮助咱白石村的乡邻。”
张友迪对陈忠国说道,这个想法她是这几天才有的。
“什么想法?”
陈忠国没反应过来闺女说的什么话,条件反射的问道。
“我有两个计划,一是食品厂要招十个人,每户人家给到最多一个名额,二是我愿意低价给村民供货,他们若愿意可以去卖糖果。”
张友迪简单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计划陈忠国听懂了,第二个计划他不是很明白。
张友迪详细给陈忠国解释了一番,白石村光陈忠国兄弟就有四户人家,这还是因为陈老大这一辈没有分家。
食品厂提供的十个岗位,并不能完全解决白石村村民当前问题,所以张友迪打算给村民一个致富的机会。
就是和张友迪当初那样,摆地摊,她可以提供货源,白石村的村民可以去集市、学校门口等人流多的地方,摆地摊卖糖果。
当然,舒县有陈记糖铺,如果有村民要去舒县卖东西,那售卖价格必须和陈记糖铺的价格一致,张友迪不会为了帮人而影响自己的店面。
村里人可能没有起始资金,张友迪可以给他们赊账,赊账的货物不会太多,万一烂账,损失也是在她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等村人把货物卖出去了,再来支付货物的钱,如果有人实在卖不出去,在不影响再次售卖的情况下,张友迪可以回收,但这个人不可以再来食品厂拿货。
“我听着这对咱村的人有很多好处,你倒是会有很多麻烦,你不用为了你爸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一旁的方大妹,听了张友迪的话,连忙说道。
她到底是在陈记糖铺做了两三个月,多少知道做生意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白石村的人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哪知道怎么做生意。
白石村的人如果赚不到钱还有退路,这又是退货、又是赊账,所有风险都是张友迪在背,对于张友迪个人来说,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