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佛教
佛教创立时,中国正处于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时期,在随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佛教信众逐渐增多,教义也逐渐成熟,佛教在印度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到了中国的秦汉时期,佛教已流传到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秦汉时期中国大一统的疆域版图形成,成为古代东方最大的国家,随着区域之间的交流,佛教开始逐渐在中国内地盛行,佛教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呢?
相传汉明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位高大的金人,头上发着白光,汉明帝想要询问金人从何而来,只见那人腾空飞起,一直飞向西方消失不见了。梦醒后,汉明帝向大臣描述了梦中情形,多数人都不知道缘由。后来太史傅毅告诉明帝西域有一位得道的神,被称为“佛陀”,明帝听说西域有神,于是派使者远赴西域求得佛像和经书,并在都城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不过因为有丝绸之路的存在,即使没有汉明帝的梦,佛教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也只是早晚的事情了,当然,能够得到统治者的肯定并支持无疑也加速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后来被称为“北传佛教”,中国也成为了“北传佛教”的中心。从那时起,一个佛学的大门被中国人徐徐打开了。
一个宗教,评判它是正教或者邪教,不是看他是否满口慈善,最关键的一点是是否对人的身体、精神、思想有伤害!
而佛教的的教义态度消极、悲观、颓废,认为人生就是苦海,否定人世间的一切正面价值,使人不思进取。其实,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你放入糖,它就是甜的,你放入盐,它就是咸的,这取决于你的心态。
看你如何懂得发现人生的乐趣、善于忘记或坦然面对痛苦。如果一个人,总是做着不开心的事情,求悲求苦求死,那么他一辈子就真的是一个悲剧。
大贪,追求不朽(谓之曰“自在”)、(脱离他们设定的轮回框架)获得永生其实恰恰正是最大的贪念、执念。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主动放弃了一些欲望,比如钱财、美色。
但是他们却格外珍惜自己的“名”,不单只辈分层次明确,且不得外人玷污,总以一副清高的姿态自居(动不动就说大智慧,仿佛其他人都是迷途羔羊,是蠢货)以此来换取将来更大的享受。
成佛,成佛后就可以得到永生,可以得到世人的供奉。试问如果名字臭了还有谁会供奉他们?为了可以让世人供奉,他们还有一套保留肉身(木乃伊)、骸骨(舍利子)的秘法,比如死亡之前先不吃东西(甚至是吃可以防腐的东西),然后放入装有石灰、木炭的坛子,数年后阴干再取出,再用支架固定形态、上金漆。
骑劫物理学上的因果理论(或者说大自然界的因果关系),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体系,继而蛊惑群众信教、成佛以脱离该体系。
伪善狡黠、诡辩、自圆其说能力极强,故一入佛门深似海,几无再回头的可能,误人子弟众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派别、理论体系已经十分庞大:各种矛盾的观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经典自圆其说,因此要驳倒这套庞大的体系解悟沉迷信众太难。
而要看完这套体系的书籍,恐怕一辈子都不够(和尚都喜欢写书的,不写后人又怎会记得他们呢?不记得他们又怎能崇拜他们、供养他们呢?所以佛教的书籍,是一山一山的。)
因此一旦陷入这套理论,学习起来,就好难再回头了(甚至可以说,杀人不见血:断绝一个人的七情六欲,继而活生生的脱离社会,最终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表面道德高尚的傀儡。)
佛教满口的假仁假义,用这些假话骗取善良无知的人们;如同披着羊皮的狼!表现得比绵羊还善良。让人们放弃争取,放弃今生,傻想着来世!
从食物上劝告人们吃素,彻底像绵羊一样,软弱无力,任人宰割!最后尸骨无存。
西游记中唐僧十世修行,也就是说十世吃素行善,最后成佛;可大家都看到了绵羊世世代代都吃素,根本无力作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尸骨无存。
再者就是佛教那数不清的佛经。
佛经本身很扯淡。佛祖不是中国人,生在西域,言词怪诞,加上汉朝人翻译佛经,胡乱扯淡,所以,佛经本身就不靠谱。
梁武帝是菩萨皇帝,三次舍身同泰寺,出家了。大臣一上朝,见皇上已经跑庙里去了,这玩意儿怎么整,得请回来啊!请佛容易,请皇上佛可不容易,你得给同泰寺布施,说穿了就是捐钱。皇上为了修庙,想捐钱,但是皇上自己没钱,就把自个儿卖了,舍身同泰寺就是这个意思。然后让大家拿钱去赎,第一次一亿,第二次两亿,第三次三亿。皇上三次舍身同泰寺,同泰寺弄了六个亿。这个钱从哪来?老百姓身上。
佛教有三种所谓的“善行”,不但无功德,反而危害极大。
学佛只为博取名声,有的人接触佛教,并对佛教进行一定程度的认识,其目的并非真正的去学习、修持佛法。而是觉得佛教有一层神秘感,佛教徒的修行有特异性,与一般人的正常生活大为不同,于是接触佛教以猎奇,同时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异性。
以此类动机学佛的人,其目的纯粹是为了博取名声,而不是学佛及修行。此类人对于佛教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表层,且多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此类人去讲述佛教,他们口中的佛教自然与真实的佛教大相径庭,而使许多人对于佛教有着错误的认识。
佛门弟子皆争强好胜,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中,包含念经持咒这些重要的方法。所念经咒中,《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楞严经》、《法华经》、《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等,比较常见。
有些佛弟子在学佛的过程中,逐渐将争念经持咒的数量为第一而作为目的,这就偏离了学佛的轨道。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不单是念经持咒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这种状态下,“争第一”变成了重点。殊不知任何形式的修行,“争强好胜”之心都是修行的拦路虎,此心不息,是无法修行的。正如念经持咒只是为了争第一,那还能念好经、持好咒吗?以争强好胜之心去念经持咒,纵然日诵千经,又有什么功德可言呢,又岂能称之为善行呢?
再有,佛教所谓的布施也不过是慷他人之慨罢了。
佛教的“六度”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是其中之一。布施又包含“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3类。布施作为六度之一,是十分重要的善行。佛陀告诉我们,佛弟子若能如法的行布施,其功德甚大。尤其以“三轮体空”的状态行布施,其功德不可思议。
然而在布施之中,存在一种不如法的现象。有的人在未得到同意的情况下以他人之物去行布施,这种布施对于布施者而言,不但无有功德,反而害处很大。这种情况,其本质是“偷盗”,触犯了五戒之一,试问这种形式的布施,岂有功德可言?
所以,这佛教必须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