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对联
大家都表示赞同,确实现在在蓝星游戏里面直播画门神图确实有点浪费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学会。
江萌萌表示理解,她觉得简单的木雕,观众愣是大部分都没有学会,“好的,既然如此,今天晚上我下线休息之后写两幅对联吧,这个简单,不过需要会毛笔字,但是我写好了机器复印出来也不是不可以啦。”
张研究员激动了,“对联,就是春节贴门上的那个吗?请务必发给我一份,呜呜呜,我的研究论文就是这个,我还摸不着头脑呢,刚刚就想问了,既然萌萌都提出来要教大家了,能不能给我寄一份你手写的,我要保存起来!”
江萌萌点点头,“这个没问题都是小意思,又不是什么大事儿,举手之劳而已,而且啊估计我待会儿下线之后酸萝卜和辣白菜都能吃了,说不定做的早的现在都已经吃上了。”
〔嘿嘿,江神料事如神,我已经边吃辣白菜边看直播了!〕
〔嘿嘿嘿,我也是!〕
〔有一说一,真的好吃,而且下饭和面条都可以!〕
〔爱死江神了,呜呜呜。〕
江萌萌看着张研究员给他科普一下关于对联的知识,毕竟是个要写论文的苦逼研究员啊,“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一说起源于桃符。”
“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华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张研究员手上的笔书写的飞快,几乎是在江萌萌刚说完就跟着停笔了,江萌萌看张研究员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好奇的撇了一眼,发现上面写的速写,她看不懂,看来搞科研和学医的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书写字体是认真的。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华夏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人的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66666,江神说了一串我虽然听不懂但是感觉很牛逼的样子!〕
〔哇,这个引经据典真的绝了,呜呜呜,江神真的懂得太多了吧!〕
〔大家快记,以后这就是我们考试要考的了,狗头保命……〕
〔?……?我靠,我怎么没想到,啊啊啊啊!要是让我们学这些还要考我会疯的,虽然我觉得江神科普的对,但是不代表我想考试,呜呜呜。〕
〔我单方面宣布,明天就纳入教材,哈哈哈哈。〕
〔我不怕,我毕业了,哈哈哈哈。〕
〔……我明年考试,啊这?救命?〕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同、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
“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量。”
张研究员已经激动到说不出话了,弹幕也已经开始激动哭泣了,原因无他,这个张研究员就是编写负责义务教育的负责人,弹幕上不少学生脸上一片灰暗,毫无神彩。
因为吃过了晚饭,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点,所以玩家和npc都乐意听江萌萌给大家科普古蓝星的璀璨文明,个个听的津津有味的。
江萌萌科普的差不多,大家也就散场,各自回家,不管是玩家还是npc都自觉的把地上的垃圾给顺手带走丢了,突然就有了一种责任感,不能让自己伟大的华夏民族给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
时墨对江萌萌说道,“我让人在工地附近建了栋休息室,科研人员们都已经分配好房间了,主要是方便一些,而且还找了npc给我们守一下。”
江萌萌也觉得这样方便,而且离工地近,这样上线就能直接干活,下线也就直接去休息室就可以了。
下线之后,江萌萌让机器人管家下单她今晚需要的食材,今天讲的那些历史知识她都让猫咪前辈发布到蓝星游戏论坛上去了。
自从江萌萌开始直播做饭之后,她就爱上了做饭,因为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能宣传一下古蓝星的美食文化简直妙哉。
等江萌萌洗漱完,机器人管家已经把需要的菜品都准备好了,打开直播,“嗨喽,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又到了我做饭的时间了,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华夏美食历史一直源远流长,每道美食的来历都与华夏历史息息相关,了解古华夏美食就等于了解古华夏历史。作为美食爱好者,华夏美食值得我们去发现和发扬,那么今天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华夏经典特色川菜,也是国宴必备,那就是闻名中外的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其实在川菜、鲁菜、贵州菜中都有收录,原料和做法也大有差别,可以说是很符合大众的口味了,在川菜中,有很多以鸡肉为主烹饪的经典特色菜,像辣子鸡丁、口水鸡、宫保鸡丁等等,要说起来可是太多了,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菜肴呢。”
“宫保鸡丁,又称宫爆鸡丁,是一道特色传统名菜,由鸡丁、花生米、干辣椒等炒制而成。传说是清末时由太子少保丁宝桢的家厨创制而成,他喜欢吃鸡肉和花生米,尤其喜欢吃辣。在山东做官时,有时他因为忙于公务回府比较晚,家厨便在厨房内随手抓些现成的鸡丁、花生米和辣椒,热锅快炒后送上,丁大人对这道菜很是喜欢。”
“待丁宝桢入川做官后,家厨也从山东随行而来,见天府花生不次于山东大花生,丁宝桢命家厨改良鲁菜&34;酱爆鸡丁&34;为辣炒,后来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将此菜推广开来,这道美味本来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尽人皆知,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宫保鸡丁。”
“凡是尝过此菜品的官员及亲朋好友,无不夸赞鸡丁别有风味。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34;太子太保&34;,所谓&34;宫保&34;,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从此此菜称为&34;宫保鸡丁&34;,后风靡全国直到今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34;宫保&34;,就把&34;宫保鸡丁&34;写成了&34;宫爆鸡丁&34;或者&34;宫煲鸡丁&34;。”
“宫保鸡丁的特色是辣中有甜,甜中有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入口鲜辣酥香,红而不辣,辣而不猛,肉质滑脆。”
“宫保鸡丁入口之后,舌尖先感觉微麻、浅辣,而后冲击味蕾的是一股甜意,咀嚼时又会有些“酸酸”的感觉,麻、辣、酸、甜包裹下的鸡丁、葱段、花生米使人欲罢不能。”
“各地的宫保鸡丁名字相同,做法却有不同,川菜版的宫保鸡丁用的是鸡脯肉,由于鸡脯肉不容易入味,炒出来鸡肉容易嫩滑不足,需要在码味上浆之前,用刀背将鸡肉拍打几下,或者放入一只蛋白,这样的鸡肉会更加嫩滑。”
“川菜版宫保鸡丁原料中必须使用油酥花生米和干辣椒节,味必须是辣型荔枝味。辣椒节炸香,炒出糊辣味。”
“鲁菜版的宫保鸡丁更多采用鸡腿肉。为了更好地突出宫保鸡丁的口感,鲁菜还添加了笋丁或者马蹄丁。宫保鸡丁的做法和川菜做法大致相同,但是更注重急火爆炒,目的是保留鸡丁的鲜嫩。”
“贵州菜版的宫保鸡丁用的是糍粑辣椒,和川菜、鲁菜版本不一样。贵州菜版的宫保鸡丁咸辣略带酸甜,请注意这个“酸”字,酸辣是贵州菜区别川菜的重要标志之一。”
江萌萌顿了顿又说,“所以啊喜欢吃什么口味还得看大家,这就像是咸豆腐脑和甜豆腐脑一样,都是豆腐脑却还有两种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