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朝堂风云
三人再次向前行进,开始正常的巡查。
“大人,这位五皇子殿下一直比较低调,平时不怎么参与朝政事务,就连春节前的那次祭天大典都没有被皇帝陛下要求参加。但我听我家老太爷说,这位五殿下的为人虽然不错,但不是嫡子,不大受我们这位陛下的喜爱,所以也不是太子大位的热门人选。”
这就是这些二代子弟的好处,家里老人交际广泛,信息灵通,有什么重要的消息都会向晚辈传达,提醒注意事项,而这正是谢风缺失的地方,什么都要自己亲力亲为,所以自打当上总旗之后,他就在注意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取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黄朝友、吴俊峰,包括这个张尚都是如此。
皇帝一般对朝臣和皇子的交往过密比较在意,也比较忌讳。但像谢风这种小小的镇妖司蓝衣卫总旗一枚,还不会引起上面那些大佬的关注,主要还是这位五皇子本身也不是太子之位的热门人选。
先看看吧,如果这位五皇子真的派人到镇妖司衙门相请,谢风也乐意前往,即使是落魄皇子,那也是皇子不是?只要在当前情况不明下,不去和那几位热门皇子接触就没问题。
而谢风不知道的是,就在今天早朝会上,因为太子之位立储的事情,朝堂之上再次风云再起。
今天又是一个大朝会的日子。
凌晨三点左右,穿戴整齐的大臣们就开始陆陆续续抵达了午门外。为了方便官员们候朝“待漏”,朝廷在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官员们平时便按照品级坐立其中,等待宫门的开启。作为近臣的优待,端门内设有专门的直房,右阙门南是镇妖司紫衣卫的直房,下三间则是翰林直房,候朝时,一二品大员及各部正堂一半居北楹,侍郎等次之官员而中楹,余者南楹。此外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又被称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到了上朝时分,钟鼓司便敲鼓响钟,然后打开宫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设有御道,平日里并不开启,左右两阙则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百官们上朝入宫,则只能走左右两掖的左掖门、右掖门。
凌晨卯时初刻,文武官员按照“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大兴府及在京杂职官员”的顺序,依次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入宫之后,大臣们先要在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大臣们行礼完毕之后,文武百官立于大殿两侧,早朝便正式开始了。
当朝皇帝景德帝姚天成端坐御座之后,面色严肃的注视着朝堂之上的满朝文武。皇帝看起来面色红润,精神饱满,除了较之以前略显消瘦之外,看不出有任何异常。
景德帝接见完入京离京人员和处理了边关的一些紧急要务之后,开始了例行的奏事环节。
此时司礼太监站在皇帝身侧,大声喝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话毕,就见从朝堂左边队列之中走出了一位大臣,站在中间之后,先向景泰帝鞠躬施礼完毕,这才大声说道:
“臣马天禄有本启奏!”
“臣尝闻,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今天策上将军二皇子周王正良器质冲远,风猷昭茂,宏图夙著,美业日隆,愚以为仁为重任,以安万物,可立为皇太子,望陛下三思,早做决断!”
“启奏陛下,臣王大庆认为这马天禄完全是胡说八道。他一介刑部右侍郎,妄议立储之关系国本之大事,实为胆大包天。今陛下春秋鼎盛,正当壮年,身体康健,无需过早立储,应再观众皇子的德行和能力之后,再议!”
这位却是礼部左侍郎。立储之事本来就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礼部侍郎此言倒是合情合理,而由刑部侍郎提议,就有点不恰当了。通常立储之事会由礼部、御史台或者吏部提出是比较合适的。
要是谢风在此,就知道那个刑部右侍郎马天禄正是那个纨绔马公子的父亲。看得出来,朝堂上,这位马侍郎是支持二皇子周王当太子的。而这位礼部左侍郎却是完全忠于皇帝姚天成的。
皇帝闭口不言,虎目向左右一扫,只是静候下文。
果然,从右边班列再次走出一人,却是一名武将。这武将大声说道:
“启奏陛下,臣是武人,本来不适合发言,但刚刚马大人说的话,臣完全不赞同。要说战功,大皇子秦王常年在外带兵作战,那才是英明神武,正适合立为皇太子。”
接下来,相继又走出几位大臣,有侍郎,郎中等,有赞同立大皇子为太子的,有支持立储二皇子的,还有提名六皇子、九皇子等等,不一而足。三皇子在上次祭天大典案中是被查的皇子之一,早就被剥夺了亲王的封号,被圈禁了。
而五皇子因其母只是一位宫女,被皇帝无意之中临幸,才有的五皇子,而其母以子贵,后来才被封为妃子,但其地位可想而知,所以,五皇子根本就没有大臣提及。五皇子虽然被册封为王爷,但只是普通的郡王,称为“武陵王”(其封地在武林郡,但常住京城),而不是秦、周、晋等一字亲王,所以平时这位五皇子也只是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存在感非常低。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直到皇帝陛下低沉的声音在朝堂响起,才止住了吵闹的景象。
“朕还端坐在这椅子上呢,竟然都迫不及待的各自寻找后路了,你们很好,很好啊,真是朕的好臣子!你们是不是都以为,朕上次受伤很重,是不是以为朕呆在这个位置上不会很久?哼,一个个都是什么心思,正当朕不知道?朕再次警告诸位,立储之事朕自有决断,不需要你们在这里瞎操心。今天的事情,朕就暂不予追究,但朕不希望下次朝会的时候,再次发生今天这一幕。否则,朕将严惩不饶!”
身边的司礼太监当即大声喝道:
“今天的朝会到此为止,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