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七零换亲30
顺产,苏苏身体好,又有木系异能傍身,二天早上就出院了。
顾长青跟村里借了牛车,铺的厚厚的,去把苏苏一家三口接回了家。
董父董母有心来家里帮衬一把,却不想叫人知道董建伟是他们的儿子,就怕给儿子一家惹来麻烦。
早前托关系来这边儿,还特别拜托了,别说明他们夫妻俩跟董建伟之间的关系,为的就是让儿子活的轻松一些。
顾长青去接人,家里是张红军和王晓红夫妻俩照顾着。
苏苏一回来,屋子暖烘烘的,王晓红还炖了鸡汤,做了饭,满屋子都是饭香味儿。
董建伟留张红军和王晓红夫妻俩在家里吃饭,饭后,顾长青和董建伟又快手快脚的做了些吃的给董家人送去。
顾长青先回来,家里又是产妇又是小婴儿,真不能离开人照顾,最起码,屋子里的温度,不能太冷,顾长青要顾着烧火炕吧?
董建伟则留下跟董家人说苏苏和儿子的状况。
得知母子健康,董家人也放心了。
董建伟回家前,董母还拍着儿子的胳膊说:“孩子的尿布啥的都要勤洗勤换,你媳妇儿如今坐月子,你可不好让你媳妇儿来做这些,你勤快些,多干点儿,洗衣服啥的,你拿来,我跟你爸闲着呢,我们帮你洗,洗完了烤干了,你再过来拿回家用。”
做爷爷奶奶的,不能明着照顾孙子,暗着来也行啊。
董建伟笑着应了,从此他儿子的衣服啥的,都是爷爷奶奶给收拾,别说董建伟插不上手,就是苏苏这个亲妈,也没插上手。
董庭安,这名字是董老爷子给取的,希望董家门庭能平安无事。
74年春耕,董建伟以儿子没人照顾为理由,又一次拒绝苏苏下地挣工分。
苏苏心说,这样也好,恰好方便自己时不时的进山采药打猎。
这一年,年底,苏苏和董建伟抱着儿子,跟股长青一起去了西北农场看吴曼,吴曼抱着董庭安这个大外孙子,眉开眼笑。
苏苏跟董建伟在这边留了三天就走了,赶去广省看望董建伟的奶奶以及大姑和小姑。
74年对于董家来说,简直是幸运年,家里添丁进口不说,还跟董老太太以及董建伟的大姑小姑联系上了。
这对儿姐妹是双胞胎,也就比董建伟大了两岁。
母女三人可怜的下放到一个靠海吃饭的渔村里。
渔村这边儿条件比较差,能耕种的土地很少,家家户户基本靠捕鱼吃饭,你家里有能出海的人,你家人才有可能吃饱肚子。
所以,董建伟和苏苏一来这边儿,看见的又是三具皮包骨。
苏苏给三人把了脉,就是饿的有点儿狠,身体底子亏了,以后能养的回来。
冬天的渔村也是能出海的,就是海风大,容易出事儿。
董建伟想跟着一起出海,被苏苏拦住了。
“你出海又能帮衬到多少?还不如咱们早点儿回家,好把腊肉,我配置的养生丸子啥的多多的邮寄过来,大姑和小姑也不是傻子,我们只要能常年不断的供应腊肉,大姑和小姑总能叫老太太过上好日子的。”苏苏这话董建伟信。
所以在渔村这边儿停留了十天,苏苏跟董建伟拿着钱票开道,把房子修缮到能住,把家里该添置的不打眼的东西都添置了,这才留了不少的钱和票,抱着儿子走了。
董家如今,就剩下董建伟的小叔没找到,其余人都联系上了。
董奶奶和两位董姑姑有董建伟和苏苏照顾着,日子正经的也好过舒服起来。
75年,春耕时分,吴曼来了一封信,顾家老爷子被人接走了,这是平反的预兆。
果然,秋收结束后,顾长青拿着从北京寄来的信,笑的眼泪长流:“姐,这是咱妈从北京寄来的信,顾家平反了,要不然这信哪会从北京寄来?”
顾长青是真高兴。
姐弟俩打开信看完后,苏苏还没觉得怎么样,顾长青高兴的情绪全都没了,人也沉默了。
顾家平反了,所有人,该官复原职的官复原职,吴曼得了个新工作,京市中心医院外科主治医师,这是喜事儿。
可也有让人伤心的地方。
顾怀山这个当爹的,恢复职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儿,不是跟顾长青这个儿子写信,说顾家的变化,而是先找关系把前妻生的一儿一女接回了京城,还给安排了工作。
吴曼信里说的很清楚,顾家本来可以把顾长青也接回去的,只是顾怀山的前岳母找上门后,属于顾长青的名额就给了这家了。
这事儿别说顾长青寒了心,就是跟顾家共患难一场的吴曼也寒了心。
苏苏也没安慰沉默的顾长青,提笔就给吴曼这个便宜妈写了一封信,主题是:我们姐弟俩以后总有进城的机会,不会一辈子呆在农村,所以别因为我们姐弟俩的前程委屈你自己,大半辈子都过的不自在,上了岁数了,也该过几天心里干干净净的舒服日子,所以离婚吧。
顾家是不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苏苏不清楚,可顾家人有时候做事儿总能让吴曼和顾长青伤心,所以还留在顾家做什么?
写完信,苏苏把信给顾长青看,顾长青抿了抿唇没吭气,也提笔写了信拿给苏苏看。
顾长青不只是赞同吴曼离婚,他自己也想离开顾家。
对顾家太过期待的结局,就是彻底的绝望,顾长青此刻应该就是这种情绪。
顾长青这封信是带着情绪写的,可苏苏相信,顾长青想跟着吴曼一起离开顾家的决定,绝对不是气话,而是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这位便宜弟弟的心思很好理解,母亲吴曼才是最关心他这个儿子的人,母亲离开顾家后,身边只有他姐一个女儿在身边,母亲需要儿子,需要他,而父亲?
顾怀山不缺儿女,且也不在意他这个小儿子。
顾家人都觉得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没有亲妈,所以总会先照顾这两人,顾长青记忆里,家里有好吃的,总是需要他来谦让哥哥姐姐。
六岁后,在小姑家被冷待,最后替小姑家的孩子来下乡做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