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情非得已
对于他的这问话,皇帝并没有生气,反而是抬手屏蔽了左右。
见皇帝一挥手,大殿中的人立刻退下去。
待到大殿中空无一人,只剩下帝后和陈吉豪之时。
帝后才走才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向陈吉豪。
皇后仔细打量着这个儿子,眼眶发红的上前将他给抱在怀里道:
“好孩子,你可别怨父皇和母后,我们都是为了保护你。”
皇帝也道:
“当初将你送去那么偏远的庄子,也是情非得已,都是为了保护你啊!
那个时候你刚出生,朕也得先皇喜爱,可是就在你两岁的时候。
因为小人的谗言,先皇对朕越来越不瞒。
后来朕和你母后商量过后,决定将你先送走,宋去了陈家一处偏远的庄子上。
你看如今朕坐在这个位置上,你觉得会是轻易就坐上来么?
自然是经过了一番筹谋的。
在这筹谋之下一旦有个万一,便会全军覆没,你和你娘还有你的兄弟姐妹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朕和你娘才会选择将你送走。
都是为了保护你,假如朕的大业失败了,我们还有你这一条血脉啊!”
陈吉豪听皇帝这么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面上苦笑,心里已经不知道是该感激还是感动,亦或是别的情绪,总之这些情绪之下,他心中很是复杂。
“父皇,母后,儿臣错了。”
听他说错了,皇帝诧异看向他。
就听他道:
“当初您二位将儿臣送走之时,儿臣并无什记忆。
儿臣从记事起,就和管家在庄子上生活,没有父母疼爱,只有一心想要将儿臣未成猪的管家。
多少次午夜梦回,儿臣很想找到亲生父母,问问他们为何这么狠心,要将儿臣一人丢弃于那里受苦。”
皇后一听儿子受苦哪里能干,赶紧问:
“怎么难道这些年,你竟然在受苦么?”
陈吉豪点头,眼中泪水流下的看着帝后二人道:
“儿臣这些年在庄子上,从记事起就被管家要求每天吃很多很多。
儿臣十岁已经胖成两百多斤。
等到灾荒来临,儿臣已有300多斤,跟走路都困难的很。
要不是遇到了赵家村的村长,他们愿意带着我一起上路,儿臣怕是早就死在了灾荒之中。
而那管家还要趁机夺了我身上的玉佩,想要找人冒名顶替于我吧!要不然就是想要拿着那玉佩去卖钱。”
“什么?”
皇后听了他的话很是诧异,随即怒气翻涌。
“当初那人还再三保证会好好照顾你,可不想竟然这么对你,简直可恶至极!”
皇帝听了也蹙眉问
“如你所说,那你这一身学问是如何得来的?”
陈吉豪闻言一抹眼泪道:
“是赵家村的村长,是她在逃荒的一路上教导的我们,也是解了我身上的毒,让我恢复到如今这个模样。
若是没有她,我怕是早就,怕是父皇母后再也见不到我了。”
皇帝和皇后听了他的话都点头,只是二人的关注点又不同。
皇帝问:
“那这么说来,你读书认字竟然是没有几年?”
“回父皇,是的,儿臣读书认字也不过三年左右。”
这话皇帝愣了下,随即追问
“那我听说你可是大三元,若是你当真才读书三年,如何考上的这大三元?”
皇后听皇帝这话问的心中就是一紧,就听陈吉豪一笑,挺胸抬头的道:
“因为儿臣天生就过目不忘!
我想这一点应该是随了父皇的,听说父皇就聪慧异常。”
“哈哈哈哈!不错,你这点还真是像了我,难怪当初朕会将你送走保护起来,想来也定然是因为这第一点。”
皇后见皇帝这么高兴也是欢喜的问
“那皇上如今咱们儿子回来了,而且还拿下了状元,您可得让他认祖归宗了吧?”
皇帝笑着点头,随即又蹙眉道:
“这个,让朕想想,”
听皇帝这么说,皇后的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儿。
陈吉豪也不知道皇帝想要说什么,就见皇帝背着手在原地走来走去,思虑半响后问:
“你当真是要现在就认祖归宗?”
皇后诧异的问皇帝:
“皇上,您这话是何意?
我儿不现在认祖归宗,难道还要再等些时候吗?
这如今已经没有了危险,为何还不能即可让他认祖归宗呢?”
皇帝摇头看她,皇后虽然与他多年夫妻,可到底还是妇人,只对陈吉豪道:
“你能考上状元,就说明你对现在的局势应该有些了解。
那你来说说,如今我们这大周朝的情况如何?”
听皇帝这么问,陈吉豪心里隐隐的好像察觉到了什么?
“请恕儿臣直言,并不好!”
皇后听的心惊胆战的,皇帝却是笑了问他:
“说来与朕听听!”
皇帝说完背着手看他,等他回答,就听他道:
“如今大周的要务有两个,一是持久不下的战事,消耗国本,拖累民生。
二则是农业产出低下,不过这第二条,倒是好解决,有赵家村的村长给研究出来的高产稻子,这个应该很快得道解决。
那剩下的就还是战事,大周和金国打的时间太长,不智!”
他这最后的两个字让皇后心中又是一跳,立刻去看皇帝的脸色,在皇帝面前说不智,这个儿子的胆子也太大了些。
皇帝倒是没有预料之中的那么生气,反倒是反问他:
“你能看到关键的问题所在,那你说要如何解决?和谈么?”
陈吉豪知道,皇帝若是愿意和谈早就和谈了,哪里还能等到今天?
“不是和谈,而是发起更加迅猛有力的攻击。一次将大金给打的,不敢再朝我大周伸爪子!”
皇帝听他这么说,面上多了笑意,只是随即蹙眉
“你说的朕又如何不知?
可若想要一次将他们给打怕,何其难呐!”
说着眼睛一转道:
“你可有什么好计策?”
皇后在一旁看看皇上,又看看自己才找回来的这个儿子,心中五味陈杂,更多的是欣喜和骄傲。
皇帝都没有同老大谈论过这些,却同着刚认回来的次子谈论这些,可见这次子果然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