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三人在港城待了五天。
等到办公室租好、人员招好,同时开了第一次会,明确了公司的业务方向以及当前的重要事务之后,许悠悠几人才离开港城回到深市。
建工厂的具体事情港城公司的经理会出面与深市招商局直接联系,许悠悠有自己的安排。
她要把那些沧海遗珠的民族工艺珍宝找出来,通过一些现代机器的辅助,批量生产,然后加以宣传包装,再销往海外,大把赚外汇……
第一站,她没有循着记忆去找那些曾经听说过的工艺品生产地,而是直接飞去了京市。
之前跟陈编辑通电话时,她就听说了今年杂志社会继续举办展览会,同时拟邀请更多类似于去年庆黎村这样的原生态民俗工艺品来参展。
因为从去年参展的情况来看,真正的商家不算多,大部分是老牌的手艺世家。
许悠悠觉得这种如果不能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可能几代之后,就会泯于世间。
但是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好好的发展起来,闯出名头,那又不一样了。
虽然说起来很现实,但世情如此,如果某件事物看不到实际的好处,愿意去为之付出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许悠悠当初在庆黎村第一次看到那些精美的手工纺织后,想起了后世不少失传了的非遗文化,心里便想要做这件事。
她总觉得自己来到这个空间,虽说是有些莫名其妙。
但既然来了,且又拥有了一些神奇的机缘,那就用来做一些事情吧,也算没有白来这一趟。
陈婧对于许悠悠提出的半工业化发展民间传统技艺一事很有兴趣。
她从小在国外长大,回来后初次看到一篇关于华夏民间工艺品的文章时,就非常感兴趣,后面她才有了想要办一场关于民俗工艺品相关展览的念头。
一件事情从零开始进行是非常难的,但再难她也把这件事情办成了。
不但办成了,反响还非常好。
看看,现在都有当初参展的人员想要赞助展览以及开办工厂来对这些民族工艺品进行批量生产。
这说明什么?
说明她做的这件事情引来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啊。
比起去年许悠悠和崇花景来参展那次,这一回陈婧看许悠悠热切了许多,不但利用空闲时间带着她四处寻访、查找资料,同时还在杂志社里问了不少资历老的同事相关方面的讯息。
许悠悠觉得自己这一步真是走对了。
离展会开始还有好几个月呢,许悠悠便拿到了十多份名单。
接着,她便带着自己的方案,马不停蹄的一一去拜访。
事情顺利得让许悠悠自己都不敢相信。
她只能感叹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实在是纯朴。
自己拿出来的方案人家也不看,只问是不是真能把东西卖到国外去。
虽然公司刚刚成立,但是许悠悠非常肯定能。
要知道,眼前这些手工艺品在国外可是倍受追捧的,甚至于到了几十年后,都是如此。
眼前的这一处地方,是以生产藤编家居用品出名的。
老村长看着比许国华年纪大多了,微微颤抖着手拿过一把藤条笑道:“姑娘,我们这里人别的不说,手上都勤快,不管你说的那什么订单要多少数量,都能赶出来。”
许悠悠笑道:“大爷,不用赶,咱们得先编一些样品出来,我看您家就有不少藤编的家具,这种的就挺好。您看看,能不能给我凑齐一整套我带回去拍照做成产品册子,到时候放到国外的百货商店里头去卖。”
老村长脸上的皱纹里头带着深深的疑虑。
“姑娘,咱们这些东西——真能卖去国外?”
许悠悠想了想,从包里拿出一叠照片,翻出一张来递给老村长看。
“大爷,您看,这是我在港城的大酒店里拍的,你看看,这些人坐的这椅子是不是跟咱们村里自己编的有些像?”
老村长眯缝着眼,仔仔细细的看了又看,而后才道:“是像,样子有些不同,不过这种的很简单,咱们也能编。”
许悠悠笑,“大爷,不用跟这种一样,咱们就照自己的编。”
她想要的并不是去模仿别人的,而是发扬自己的。
“好!”
老村长很爽快,一口就应下,然后带着许悠悠去村里各家各户都走了走,看了看。
确实,家家户户都有不少藤编家居家具。
临走的时候,许悠悠从县里租了一辆车来,带走一整套家具与家居用品。
然后留下了一部分订金与一纸在当地县委与公社见证下签订的合同。
许悠悠在外奔波了好几个月。
而深市的进度也非常的快,金秋九月,许悠悠全资持股的港城公司与深市招商局签订了投资合同。
隔了不到一个月,工厂开工,而许悠悠也带着几个月在华夏各地带回来的民族工艺品的样品,在港城举办了一场与前一年京市类似的展览。
许悠悠依样画葫芦的把各家的手艺人也带来了港城,一间间布置得别开生面的小展厅里,手艺人们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前来观展的人。
而大大小小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港城公司的经理之前就是在一家外贸公司任职的,他很清楚老板的想法,所以在展会期开始前,便对一些外国客户进行了邀约。
展会为期两周,还未过半,便已经有了国外的订单。
更为巧合的是,第一张订单居然就是庆黎村的服装。
跟着许悠悠一起来了港城的崇花景看着订单乐得简直找不着北了。
“悠悠,没想到,咱们的衣服真能往国外卖啊!!”
许悠悠点头,“那是当然,不过花景姐,你得马上回去了,这上头有交货期限的,如果到时候交不了货,咱们可得赔一大笔钱呢。”
崇花景立刻站起身就要往外走,“悠悠,你放心,肯定会一件不少的在交货期限内做好的,上次你跟我说过之后,我就把我们大青山里头的大小寨子几乎跑遍了,人手足足的,而且现在我们也是分工合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许悠悠挽起她的手一起往外走,“等明年厂子建成,机器到位就好了。”
许悠悠早早就开始打听起纺纱机与织布机的事情,她不希望改变庆黎村的那种模式,但是村落里要想发展,还是要适当的与时俱进,所以通过崇花景与村里人商量好之后,决定许悠悠来提供坯布,其余的染色、裁剪、刺绣、缝制等,还是由庆黎村的人自己来。
对于其他与自己合作的村子,许悠悠也是一视同仁的,不过在抽成方面,会略高一些,毕竟现在已经公司成立了,工厂也在建造了,往后多了许多的开支,如果再照着庆黎村一样的模式来,那自己得一直往里头倒贴。
任何事情,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很难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