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交流宴会
众学子不敢问,骑射夫子不方便问。
只是,单纯的听课射箭,还是不足以南荣修抵消胸中那口气。
接着,他提出赛马,美约其名,大庆的学子,当文武双全。
然后,被点名的景世子、谢恒、潘子钰、崔柏礼,还有其他世家子,均被南荣修的一骑绝尘虐得无体完肤。
见他们文的不行,武也不太行,南荣修心情大好的离开国子监。
得知事情来龙去脉的皇后,老怀欣慰。
宝贝儿子终于不再是孤冷清傲,高高在上了,有人情味了。
元隆帝吐槽,“幼稚!”
目睹全程的玄二和玄十一心想,如天边冷月的少主下神坛了。
看着南荣修远去的背影,林山长对其他夫子说,“太子能文能武,胸怀天下,万邦来贺之盛世,不是不能奢望啊!”
南荣修不知道,他进国子监只是存了一探究竟之意,却不想造成了很多美丽的误会。
他前脚刚离开国子监,后脚就被国子监的学子一通猛夸,夸他似仙人清冷卓绝,又夸他芝兰玉树俊雅出尘。
甚至还有人将他当偶像。
课堂上,南荣修讲的那句“文臣执笔,不欺百姓,将军握剑,不斩蝼蚁”直接被收录进国子监藏书阁,并刻在石头上,当励志金句。
狠狠的刷了一波好感度。
消息一传开,京城的姑娘沸腾了,觉得芝兰玉树、胸怀天下、能文能武的太子殿下,自己可以奢望一把!
京城热闹,津西的双溪山也不逞多让。
赏荷宴上,数名童生和秀才,上午交流经验,下午吟诗作画,好不开怀。
尤其是,宴席上不仅有美食,有雅致的荷花,还有从京城而来的公公,让他们觉得,这一趟来的非常值。
当然,苏公公是乡君府的总管,过来只是混个脸熟,协助礼房品鉴文章书画的,其余的由礼房主持。
这些人的文章,苏公公是瞧不上的,却也知道,凌江一带文风不盛,秀才的文笔也不会有多惊艳。
矮子里面拨高个,倒是让他从里面挑出三篇比较好的。
无疑,这三个里头有沈青山和沈镜之的一席之地,另一个是上坡村的李童生。
沈青山的文章,言语朴素,但言之有物;沈镜之的文章,则是词藻工整优美,观点一针见血;李童生的差一点,但立意不错,有向上发展的潜质。
至于画,一幅都没有,书法倒是很多,每人都露了一手,却没能入苏公公的眼。
这个交流宴,开了整整两天,大家离开时,人手一罐荷叶丝,一份青玉糕。
宴会结束,苏公公和礼房黄掌事第一时间回镇衙与明珠汇报。
“如何?”明珠一看到两人,立即问道。
“此次交流宴,不付乡君所托,圆满结束。”黄掌事语气激昂道。
明珠点点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闭门造车便如江中之舟,不前进便会被冲刷下来。
所以,这样的交流宴会,每季都要办一次。
有了这次经验,下次操办之时,也清楚需要准备什么。
此次大家彼此不熟,所讲之事必定有所保留,我们先把津西的办好,再邀请其他乡镇的过来。
学海无涯,总之,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育才之法,带出更多优秀学子。”
“有志者事竟成,乡君,我们羲和城的文教,一定会好起来的。”黄掌事一脸自信,未来可期。
“说的好,总有一天,我们羲和城一定会成就文道之光。”
此话,听的黄掌事热血沸腾,便是苏公公,都恨不得撸起袖子,立即干起来。
“他们的文章,可有抄录下来?”明珠的视线落在苏公公身上。
“有的。”苏公公立即把收集上来的稿子拿出,“除了老太爷和大爷,李大成的有点东西,其余文章平平无奇。”
明珠一看,确实平平无奇,倒是亲爹写的诗,挺不错的,朗朗上口。
接着,明珠又看了大家的字。
工整是工整,却没有自己的风骨,就是沈青山的字,也只能算普通。
尽管,他是进士。
反倒是沈镜之的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有自己的思想,风骨自成。
“苏公公,我爹爹因为容颜有瑕,止步于秀才,但他每天都有练字看书,你觉得,我爹爹的字如何?”明珠突然送命题。
科举之人,从小便要练馆阁体。
这种字体,方正、工整,严谨,只有字写的好了,才能脱颖而出。
苏公公从容道,“大爷下笔有力,每一笔都写的恰到好处。”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却也算是变相的夸赞。
明珠也没有一定要听到夸赞,只是不免有些遗憾,又有些不甘。
也不知何时才能挣到两千功德,治好爹爹的疤痕。
“小空,在浔州驿站,击杀匪徒,替天行道的功德还没到,你说这什么情况?
还有,我推行万牲草,让无双郡和津西的百姓受益,这也是功德一件,为何功德迟迟不到。
天道是谈恋爱了,还是跟津西一样穷得叮当响?”
世界之巅的小天道,狠狠的打了喷嚏,得知是明珠念叨自己,不禁翻了大个白眼。
它穷不行么?
心里吐槽之后,依旧把功德捂得死死的,愣是没有下发功德给明珠。
小空嘴角微抽,“可能……也许……天道也没余粮了。”
明珠“……”
好吧!
这方天地的天道,竟穷到如斯地步!
“把这三人的诗文书抄录下来,存放好。”明珠看向苏公公,“苏公公,你全程参与,应该了解情况了吧,有什么建议吗?”
苏公公站了出来,“夫子们家资不丰,开了私塾日子也清苦,若是能适当的资助一二,他们也能更好的受道传业,不用整日为生计发愁而疏忽学子。”
“除了资助,还有别的办法吗?”
苏公公停顿了一会,“今年家家户户都有卖鸡卖猪,日子应该比往年好些,就是夫子们所拥有的书籍少了些,小人以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镇衙可以挪一些书籍出来,供夫子们借阅。
如此,他们也能学到更多东西,而不是仅限于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