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上新品,生活有盼头
进入十一月的津西,沉浸在一片忙碌中。
菘菜进入全面施肥状态,冬役也开始了。
家里种菜的,忙着在田里施肥;被安排冬役的,跟着大部队修官道、清理秀水河上游的河滩、疏通沟渠。
平宁镇和新水乡的水车已经陆续安装,工房每做好一台,便有人迫不及待的拉去安装,都不用人去催。
办事很积极,效率很高。
沈家后山的姜黄也采收了,卖给傅氏医馆,一斤三文。
十亩姜黄地,除去留种的,一共采挖了两万八千多斤,共卖了八十两。
村民们眼热了,一个个过来问,能不能卖些姜种给她们。
“你们忙得过来?”江氏板着脸一一扫过他们,“年前年后还要打理菜地,沤肥,三月便要春耕,你们家的猪鸡都不用喂了?”
大林叔嘿嘿一笑,“大嫂子别激动,我们也就提一嘴。”
“对对对,我们就问问,能种便种,不能种便算了,毕竟家里就那么多人,请人也划不来。”
“嗐,你们沈家是村里的领头羊,你们吃肉,我们也想跟在后边喝点汤。”
“话说,这姜黄产量还挺高的,就每年七八月施一次肥,平时都不用搭理,可比养鸡省事多了。”
“长在溪边,又不用浇水,肯定省事啊。”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起来,不一会儿就吵哄哄的。
江氏见状,把门扉一关,转身进了院内。
大伙儿还想八卦唠嗑,却不好叫江氏或者像以前那样推门进去。
“走吧,咱们也回去合计合计,看哪里能开荒的。”
“镇衙鼓励开荒,我们也去看看,要是地价便宜就买上一亩半亩的。”
大伙儿在万牲草、鸡、猪上得了好处,对沈家很是信任。
是以,沈家一有风吹草动,他们格外关心。
众人相继散去。
冯婆子见大家一副沈家干嘛我也干嘛的姿态,心里发酸的‘呸’了一声。
“一群傻子,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然后脚步匆忙的离开。
这一幕,被洒扫的丫鬟看到了。
丫鬟看不过去,跑去找江氏,“夫人,那冯婆子走时还呸了我们,好生无礼。”
“这种人不必理会。”江氏丝毫不把冯婆子放在眼里,自顾拿起针线。
“有些人得了红眼病,见不得别人好,这种人你越跟她计较,她反而越来劲。”
“可她的孙子不是在我们学堂么?”丫鬟说道。
“这是两码事。”江氏目光严肃的盯着丫鬟,“我还不至于这点肚量都没有。”
丫鬟意识到错误,连忙低头,“夫人息怒,是奴婢想佐了。”
这时,红英走了过来,“夫人,青玉糕、千层饼、团子已经做好了,您尝尝看!”
三样吃食拼装在白色瓷盘中,提升了视觉,拉高了档次。
“你们试过了吗?”江氏问道。
这两天厨房按照红英的法子做,可味道和外形始终差了一点点。
“夫人,这一锅是奴婢蒸的,味道与林嫂做的不同。”红英把盘子放到桌上,“等厨房掌握好火候,奴婢也要回镇上了。
乡君说,铺子里只有玉晶卷,鲜花饼和豆腐花,品种过少,客人也会腻。
等伙计学会了,铺子便要推出新品。”
“美食铺生意不错,若是增加品种,位置是不是不太够?”
毕竟,铺子不大,只能摆六七张桌子。
“位置是不太够,可若是铺子太大了,便显得空。”红英说道,“这吃食买卖,讲究人气,人多的说明东西好吃。
店里坐不下,可在门口家加桌,人多才吃的香呢。”
江氏想想,觉得有道理。
人多的吃食铺,往往都是好吃的,而那些没什么人的,味道都太行。
“另外,乡君已飞鹰传书给大公子,让大公子在城里找铺子,乡君打算把玉晶卷和青玉糕卖到府城去。”
“明珠打算做大?”江氏一脸高兴,可问题来了,“开太多铺子,沈家会不会沦为商户?”
红英笑了,“夫人,乡君是城主,便是到别处开几家铺子也不影响的,况且,咱们做的是小本买卖。”
江氏“……”
桥头的铺子,一个月能挣十几两左右,不算少了,可红英说这是小本买卖。
县里的吃食铺,一个月也能挣二十多两,也算是小本买卖。
“这些怎么卖?”江氏顿了顿,指着盘子里的吃食问道。
“曹管家说,可论斤卖,也可以论个卖。”红英说道,“在京城,青玉糕一块两文,鲜肉团子三文一个,千层饼五文两片。
这个价是青微草还未被认可时的价格,现在估计不只这个价。”
“你的意思,我们要参照京城的价格来?”江氏以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青玉糕会不会小了点?
还有青团子,好看是好看,可个头小,人家包子铺的肉包比我们的大……”
“夫人顾虑的是。”红英没有反驳,“乡君说,我们的绿粉是京城之物,光凭这一点便能吸引很多人。
而且,我们不光卖这些,还要卖粉条。”
“粉条?”江氏不解,“那是什么,也是青微草做的吗?”
“夫人聪慧,粉条便是用绿粉做成的干粉条,这种干粉条能存放很久,想吃的时候,直接拿来煮即可,味道好又管饱。
如若出门在外,放点盐放点野菜便能食用。”
江氏听着心痒痒的,“这个干粉条你打算何时做?”
“等厨娘和伙计熟练青玉糕之后,再试着做,乡君说,在家里备些粉条,饿的时候就能煮来吃。”
“还是明珠周全。”江氏点头赞道,“几家铺子同时卖,青微草够供应吗?”
毕竟,铺子的生意还是不错的。
“夫人放心,除了村里的十亩,山庄还种有五十亩,仅供府里食用和铺里售卖是够的。”
“够用便好,若是不够,去京城进货可就太麻烦了,旅途遥远不说,也增大成本,咱们小本生意可禁不起折腾。”
突然间,江氏又想道:“回头我把地契整一整,看看家里的田还有哪些适合种青微草的。
既然都打算开到凌江了,那兴州这边也可以开几家。
五十亩,听着多,分到各处便不多了,何况,家里还有上百张嘴等着呢。”
江氏是行动派,收起针线便去整理地契了。
不整不知道,一整吓一跳。
光是别人送的田,都有上百亩了,加上自家这两年添的,都有三百多亩了。
山头更是不用说,帽儿山,九寒山,双溪山,柿子山,还有三里湾两岸……加起来快要一百座山头了。
不……也许还有更多。
明珠从京城回来时,说少主在京郊送了她几座山头,用来种合欢树。
这些是她知道的,她不知道的应该还有一些。
“红英,山庄的地是我们的,还是暂时给明珠种的?”江氏从房里出来。
“山庄的地,是少主的,乡君之所以能种,是跟少主做了交易。”红英道。
“什么交易?”江氏有些紧张,“此事,我好似没听明珠提起。”
“乡君种少主的地,作为交换,乡君需给少主提供清露。”
似乎怕江氏担心,红英补充道,“夫人放心,乡君不会让自己吃亏的。”
…
明珠巡视完山庄的菜田,顺路去了柿子山,恰逢廖娘子等人做柿子饼。
屋前,堆了好几筐红彤彤的柿子。
有的刚削皮,有的已经晒到竹编上,有的已经装罐存放在屋檐的货架间。
“乡君来啦!”
众人见到明珠都很高兴,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围了过去。
“想吃柿子了。”明珠笑着拿起一个柿子,咬了一口,道,“很甜,你们也尝尝!”
“乡君喜欢便多吃两口,我们姐妹天天看着它,从开花到果熟,都有些不忍心吃了呢。”有个妇人笑着说道。
“前阵子柿子还未熟透,挂在树枝上红通通的,可好看了。”廖娘子看着明珠,“乡君若是早几日还能看到,如今都被我们摘完了。”
“那真是可惜了。”明珠弯起眉眼,“去年我还说要过来赏柿子,顺道作画的,给忙忘了。”
“错过了美景,还有美食,乡君多吃两个柿子饼补补遗憾。”
妇人的话一出,大家都笑了起来。
明珠边吃边看,然后问廖娘子道,“这是最后一批了是吗?”
“是。”廖娘子点点头,“山上的柿子树不多,妾身便召集姐妹全摘了,前边摘的已经制成柿饼。”
廖娘子指着屋檐的杂货间,“那两罐前天刚装起来的,待会妾身给乡君搬到马车上。”
“可!”明珠见柿子挺多的,说道,“等这一批做好,你派人送两罐回去。”
“妾身记下了。”
最后一口柿子吃完,明珠抬脚去了菜田。
田里种了一片菘菜和一片卷蓝菜,种的不多,各种了两亩,目前已经施肥完毕。
许是种少的缘故,长势比山庄的六百亩菘菜还要好。
可见,廖娘子她们是把庄子当成自己的家了,如若不用心打理,菜是长不好的。
除了菜田打理得好,养猪也是尽心尽力,上月底出栏了三十头猪,头头三百斤以上。
现在,猪圈里还养着十来头,两百多斤的样子,打算年后上三百斤了再卖。
“乡君,上月下旬,有头母牛产了一头小犊牛,您要过去看吗?”廖娘子道。
明珠眉眼立即弯起来,“带路!”
牛棚里,小牛崽趴在母牛的腹下,见明珠等人来的,睁着一双无辜的牛眼看着她们。
刚出生的小犊牛,看起来十分脆弱。
明珠递一颗凝珠过去,小牛崽看了两眼,伸出舌头把凝珠卷入口中。
小牛崽吞咽之后,双眼湿漉漉的看着明珠,明珠继续投喂。
最后,小犊牛朝明珠“哞哞”的叫了两声。
明珠笑着摸了摸它的耳朵,也给母牛喂了一颗凝珠。
“庄上的牛够用吗?”明珠道。
“一头骡,三头牛,够用了,加上这只小的,庄上四头牛了。”廖娘子道。
明珠沉吟了一会,“镇衙缺拉力,先从庄上调一头骡,两头牛过去帮忙,月底再送回来。”
廖娘子听言,立即对一位妇人道,“你去把骡找回来。”
看了小牛崽,明珠又去了荷塘。
水莲依旧花开不断,叶子也没有枯黄的迹象,廖娘子定期带人过来采花瓣,摘荷叶。
“乡君,荷塘的藕还要挖么?”廖娘子问道。
“暂时这样吧,等它叶子枯黄了再做安排。”
明珠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罐柿子饼,两筐干荷花。
“乡君,天色还早,要不要去双溪山看看?”
明珠看了看天色,“很久没去了,去看看也好。”
主仆上了马车,身后的灰衣卫留下来赶牛和骡。
半个时辰后,紫薇神鹿停在双溪山脚,还未下车,两人便听到猪仔尖锐的叫声。
路女官掀开车帘,看到前方停放好几辆板车。
“乡君,有人来收猪,我们要进去吗?”路女官回头看明珠,“听这声音,应该是刚开始。”
“我们先去田里看看。”
紫薇神鹿掉头去了菜田,田里的菜苗刚刚施肥,叶片上沾了不少肥土。
不得不说,杜三娘也是能干的。
她们种的不多,但菜长的很好。
巡视了一圈之后,庄上的猪叫声渐渐小了。
“乡君,应该差不多了。”
明珠离开菜田的时候,正好与收猪的车队擦肩而过。
主仆两人刚进庄子,便看到杜三娘和几个妇人一脸高兴的数银子。
“十八头猪,六千三百八十五斤,一斤十文,一共六十三两八百五十文,比我们卖一年的鸡、蛋都要多。”
杜三娘一边数钱一边说话,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看着大家开心,明珠也跟着笑了笑。
她们本是一群苦命女子,在青石寨被折磨的没了希望……
如今看到她们有说有笑,对生活有希望,她当初的作为也有了意义。
“咦……”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乡君来了!”
数钱的众人纷纷抬头,看到明珠的时候,直接围了过来,“乡君,您来啦,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您总算是来了!”
大家围着明珠,脸上全是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