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天各一方,不想努力
翌日一早,明珠带着路女官去了国子监。
接待她的不是别人,正是潘子钰。
“乡君!”潘子钰一脸笑容的见礼,“山长还有课,我先带你逛一逛如何?”
明珠点点头。
国子监很大,绿化也很好,整体呈现出浓厚的文人气息。
“林大人教什么?”明珠问。
“易经。”
明珠笑了,“易经是五经之首,不知潘公子比较喜欢哪个?”
“我能哪个都不喜欢吗?”潘子钰苦笑,“乡君,上次酒肆一别,我回家便同我父亲说了我的学习情况,你知道他怎么说吗?”
“潘学士怎么说?”
潘子钰咬牙道,“他说我基础不牢,要是想考举人进士,只能重新学习,不然如空中阁楼,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那你重新学呗,反正你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潘子钰立即跳了起来,“小乡君,你怎么跟我父亲一样啊,就没别的法子了吗?”
“科举没有捷径。”明珠小脸严肃,“潘公子,比起很多人,你已经很幸运了,至少你不用像寒门子弟那样,一出生便饥寒交迫,每天为填饱肚子而烦恼。
你说你要考状元,我也相信你是认真的,可现在才哪到哪呀,你就喊喳喳的。”
潘子钰瞬间一囧,“我这不是…一时接受不来嘛?”
四书就不说了,五经有多难,读过书的都知道。
尤其是《春秋》和《易经》,跟天书似的。
“科举没有捷径,只能靠你自己。”明珠朝荷塘边上的凉亭走去。
亭中的石桌上,放着一小碟鱼饵,明珠抓了一小把撒入水中,没一会儿便有鱼儿游来。
“小乡君,要是我说我不想努力了,你会不会看不起我呀?”潘子钰站到明珠的身侧,有些紧张的问道。
“为何不想努力?”明珠反问,“靠自己赢来的成就,不香吗?”
潘子钰却固执的问,“你会不会看不起我?”
“不会。”明珠看着他,“因为,不努力是你的选择,以后你过得好不好,与我没关系。
说句难听的,等我回了津西,咱们便天各一方了,到时候,你过得怎么样我都看不见。”
潘子钰觉得好扎心。
“潘公子,人生很长,但也很短,难道你就没有追求的东西吗?”明珠继续喂鱼,样子很是漫不经心。
潘子钰想了想,摇头道,“好像没有。”
“所以,当初在稻花村河畔说的那些话,都是冲动之言是吗?”
潘子钰“老脸”一红。
明珠没再说话,安静的看着池塘里的荷花,一旁的潘子钰摇着扇子,心思纠结。
“乡君,潘公子,原来你们跑这儿来了。”
这时,一名小书童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山长快要下课了,二位随我来吧。”
山长处理事务的地方,离教学区有些距离,在国子监最深处。
一路过去,繁花锦簇,林荫树下经常看到学子讨论诗词歌赋,讨论时下“热点”。
山长的书房,十分简单,一排大书架,一张书桌,一方茶几,几盆绿植。
“乡君请坐,山长下课了便过来。”书童给两人上茶。
明珠并没有坐下,而是看着书架上的书籍,随手抽出一本,看到上面的注解,便知这是林大人惯用的。
“乡君手上这本,是山长年轻时,备战会试用的。”书童说道,“上面的注解,是后来进了国子监后,一点点加上去的。”
明珠听言,翻看了几页,上面的注解还真有新有旧。
“林大人在国子监多久了?”
“莫约十年了吧?”书童道,“小的跟山长都四五年了。”
明珠点点头,看向潘子钰,“那天听谢公子说,他对《易经》颇有研究……那他所上的易经课,是不是林大人所授?”
这时,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可是小乡君来了?”
门外,走来一名青衫广袖、面白长须的清雅男子。
“山长!”书童和潘子钰齐齐开口。
明珠看着林山长,见他气质清雅,广袖飘飘,带着文人的儒雅,同时又有几分闲云野鹤的洒脱
跟想象中,刻板严谨的山长形象差了个十万八千里。
明珠打量山长的同时,林山长也在打量着明珠。
“你便是羲和乡君?”
“看着不像吗?”明珠反问。
“不像。”山长一本正经,“老夫以为你有三头六臂。”
“三头六臂那是妖怪,本乡君娘生爹养,可没有妖怪亲戚。”
“哈哈……”林山长爽朗的笑了起来,“小乡君说话挺有意思的。”
明珠笑笑,然后示意路女官拿出上门礼。
东西不多,一盒青微绿面做的糕点,一扎青微粉条,一罐卢竹花,一罐荷叶丝,一坛万牲草药酒,一株旱莲。
“小乡君,你那儿还有旱莲?”潘子钰看竹筒中的旱莲,一脸惊讶。
“我家种了几十亩,只不过路途遥远,没带那么多。”
林山长也看到旱莲了,亭亭玉立,跟水莲没什么区别,只是种栽在土里。
“小乡君当初是怎么想起要培育旱莲的?”林山长好奇。
“林大人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可以先听假话。”
“山长就是山长。”明珠笑了,“真话就是,家里太穷了,挖不起荷塘,至于假话,林大人自己脑补吧,本乡君还小呢,说假话多影响形象呀!”
“哈哈……”明珠的话,惹得林山长哈哈大笑,“老夫可想不出来!”
潘子钰见两人相谈甚欢的模样,不得不佩服。
羲和乡君就是羲和乡君,不论对方是陛下还是山长,她都能相谈甚欢。
“无事不登三宝殿,小乡君来国子监,不止是来旁听的吧?”
“既然林大人提起,那我便直言了。”明珠正色道,“凌江一带,文风不盛,读书科举之人不多,羲和城的百姓,送子读书不过是为了进城学门手艺。
风气之下,造成这样的因素,来自很多方方面面。
一是家里穷读不起,二是周边人的眼界影响,三是风气,四是缺乏书籍等多个方面。
我想请教的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杀出一条路子来。”
林山长摸着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老百姓吃饱了,自然会想到其他的,凌江一带,文风不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太穷了。”
吃都吃不饱,哪有心思想别的。
“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个人的认知也有关系。”明珠举例,“潘公子的条件很不错了吧,可他就是不想努力。”
潘子钰“……”
你们讨论就讨论,为什么提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