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揭裱
老头就是一个“刷”字,不断重复地、反复地刷,但似乎每次轻重程度又都有所不同,辛达也看的迷迷糊糊。
一直到浆糊一般的液体,变成了透明色,老头又换了一把刷子,单手用力,如同写书法一般挥洒自如地继续刷起来。
又半小时后,他伸出两指,在边角处微一捻搓,原本为一体的画卷,立刻分成了两张纸来。
所有人都看到了,揭开第一层后,下边出现了又一幅画作,邹老头长出一口气,轻松下来,旁边的胡教授和辛老头当即掏出放大镜,凑过去,细细观瞧起来。
邹老头对林如海道,“很成功。”不等林如海说什么,也马上拿起放大镜,凑过去看了起来。
辛达和林如海也凑近些,在林如海看来,和第一幅一样,还是柳溪图。
具体的细微之处,他还看不清。三个老头不断变换位置,半晌,辛老头起身对林如海道,“小林,你发大运了。”
辛达问道,“爸爸,不会是石涛真迹吧?”
老头道,“那当然不是,真迹在湾湾博物馆哪,这个可能是大千居士的仿作,也是价值连城啊。”
辛达对林如海笑道,“兄弟,真有你的。”
辛老头道,“小林,你如果不想收藏,这幅画就得上拍,上拍才能价值最大化。”
老头这人品没说的,林如海道,“好的,辛老,我知道了,之后我联系一下周映卉。”
辛老头点点头,又去看画了。
“意境深邃,笔法恣纵,真是名家手笔。”半晌,辛老头起身道。
“曲尽飞涩、徐疾、粗细、干湿之妙啊。”邹清宇接着感慨道。
“惯写平头树,时时易草堂,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这是胡教授。
三人感慨完,辛老头看看二人,“两位,是不是大千仿作?”
“不确定,也可能是扬州造哪。”邹老头道。
胡泊道,“依我看是大千仿作,你们看这里,这个侧锋和逆锋,与他仿作的《幽谷图》一模一样。”
“男士们,先吃饭吧,一边吃一边聊。”说话的是邹老头的爱人柳阿姨,胡教授和辛老头都认识,说了几句家常,邹老头又介绍了辛达和林如海二人。
五个人到餐厅坐下,桌上已经摆上了六菜一汤,是柳阿姨和家里保姆两个多小时的劳动成果。
吃饭时,自然聊起了林如海入手的经过,林如海只说是感觉,其他人也没有深究,只是感慨他的运气。
然后胡珀讲起了昨天《泛山图》的事情,几个人没想到还有这事,辛老头笑道,“小林这感觉真是神了。”
林如海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摸摸脑袋笑笑。
三个老头便聊起了这幅画,邹老头和胡教授就这副山水画的用笔,以及笔锋刚性、柔性,以及山石、芦草、烟云和房舍等细节的凹凸和皴法泼染,争论了半个多小时。
最后,邹老头接受了胡教授的观点,也认为是张大千的作品了。
“故宫博物院藏石涛绘画共270件,其中伪作有34件之多,这其中又以张大千伪石涛的画最有价值。”
邹胡二人继续谈论画作画法,辛鹏飞知道林如海关心价格,对他说道。
“去年苏富比拍的那幅张大千的画,好像拍了三千多万。”辛达道。辛老头嗯了一声。
“一会吃完饭我就开始裱,能揭开这个画中画,我们参与其中,以后也许能跟着大千居士在书画史上留个名哪。”胡泊大笑道。
“胡老,邹老,没有这件事你们也能在书画史上留名的,只不知,到时候我能不能跟着留个名。”辛达笑道。
大家齐声笑,林如海道,“真是多谢三位老爷子了,我这个人比较俗,书画行我也不懂,需要多少钱?”
确实应该付钱的,揭画裱画都是技术活啊。邹老头笑道,“不必谈钱,这幅画能再见天日,我们能参与其中,就是幸事啊。”
胡老头也连声道,是这样是这样。
辛老头道,“确实如此,不过揭画裱画是劳动付出,到时候还要用到两位老兄的天杆地杆,小林付点钱是应该的。”
林如海道,“确实如此,两位老爷子,千万别客气,不然,以后再有好画,不让你们看了。”
二人听了便大笑,邹老头道,“说真的,我这还真没有太好的木杆,你哪那?”
“正好我家里有几根,海黄的,已经除过湿,拿来就可用。”胡教授道。
“那太好了,海南黄花梨才配得上这幅画。”辛老头道。
常言道:三分画,七分裱。听起来此话似乎说过了头,但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
在林如海看来,画芯就像毛坯房,而裱画就像装修,你说从美观角度,重不重要?
饭后,辛达开车带着林如海去胡泊家里取木杆,三个老头继续观画。
人间行路之难,三个老头都六十多岁了,自然深悉,藏画背后一定有不少故事,但无论多么曲折,都是风波之恶落到个人头上的表现,除了内心一声叹息,又能如何?
还是欣赏画作吧,艺术魅力在一定意义上是永久性的,它终究体现的是人格,创作者通过某种手法展示高贵的人性,所以强烈的艺术魅力,能提升人的境界。
只是年轻人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啊。二人离开后,邹老头道,“这个小陆心挺大,张大千的画作就这么留在这了。”
胡泊还没想这个问题,想了想道,“可不是嘛。”
“这说明我们三个老家伙的人品还过得去嘛。”辛老头笑道。
按照地址到胡教授家取了天杆和地杆,回来路上,林如海道,“二哥,你看给两位老人家多少钱合适?”
今天的事情,辛老头帮着居中介绍,替自己考虑利益,辛达忙前跑后的,但林如海却不适合给他们父子钱,那反倒见外了,反正以后常来常往。
辛达想了想,道,“每人两三万吧,不过看样子他们不一定收。”
林如海嗯了一声。
回来后,见工作台上已经做好了裱画的准备工作,几十种器具齐备,邹胡两个老头已经开始忙了。
这种事情很专业,别人也搭不上手,辛老头便对辛达道,“我们回去吧,店里下午有客户过去。”
林如海也要走,邹老头道,“小林,你留下吧,这么贵重的画,万一有人来抢,我们两个老头可保护不了。”
林如海明白他的意思,问道,“老爷子,裱好得多长时间?”
邹老头看看胡教授,胡泊想了想道,“后天中午吧。”
“那你们受累,后天我再过来。”林如海道。
邹老头见他是真的信任,心里一股暖流,便道,“也好。”
然后三人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