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第23章 同学参观

第23章 同学参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随后一段时间,县衙又陆陆续续,搜集了约600名难民,全给了杜立。有了第一次的安置经验,后面的事,就忙而不乱有序推进了。

    这些年,杜立不管再忙碌,每个月雷打不动,都要去金堂书院走一趟。一来给郑院长送杜康酒,二来也顺便看看同学。这次难民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最后依靠杜立,竟然将事情化得无影无踪。李四在同学中添油加醋,描述得有些离奇。看见当事人出现,同学们当然要关心一下,顺便问问底细。

    曾经的同学,30多人,齐齐聚满了一间教室,不禁让杜立想起曾经的小先生。杜立不谈难民的困苦,也不讲县里的麻烦,而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同学分享,进而谈到年轻人的理想抱负,谈到时代的风险、机遇。

    同学之间是知根知底的,一个漂母的儿子,昔日的同窗,变成今天这样子:手下上千人,荒山10几座,杜康酒、四轮马车天下称奇。本来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们都是有家世的,也是有一定的见识,可以清清楚楚判明,连他们的父母也比不过杜立。他们还在书院,正憧憬着外面的世界。现在杜立讲述的故事,给他们展现了一片蓝天大海,让他们迫不及待,想投身其中。

    最后杜立讲,如果同学有兴趣,随时可以到江源村,玩也好、合作也好,都十分欢迎。

    其实,杜立自己是清楚的,尽管已经拥有让同学羡慕的资本,但以自己的家世、社会地位,在这个时代,就如同路边的小花草,时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如今,自己再要潜伏,家大业大,也掩饰不住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有势力的人,比如像江县令、像李家,觊觎自己的产业,要来夺占,除了奉送,难道自己还能反抗?一支百人小队,就可以杀得江源村尸横遍野。自己还能不能转世就难说了。

    据说当今皇帝,听使者讲赵国、晋国的宫殿如何壮丽雄伟,竟然立即下令,大修宫室,置器玩。小小的汉国,国弱民贫。皇帝崇尚奢侈,重赋敛,多劳役。蜀民疲于赋役,吁嗟满道。不受劝谏,以血立威,致使朝廷日衰,民心思乱。

    是不是自己着急了一点,一下子搞了这么多难民,将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这也是形势所迫,杜立是知道成汉国的历史的,再有四年多,东晋的桓温就要打进来灭国了。不抓紧这段时间,自己也只能任人宰割了。

    回到江源村,杜立就去找张笑天。已经几个月没有过问他的试验了,不知有没有进展。看到少爷进屋,张师傅停了手中的事,过来行礼。杜立直接问他火药试验的事。

    “小的按少爷说的做了许多试验,做出的东西,遇火即燃,有时在研磨时还燃烧,还算小的谨慎,没被烧着。如今停了所有的事,专注于做这东西,感觉效果越来越好,但却不知道有什么用途?”张师傅有些无奈。

    杜立再仔细打量他,看到他脸上有青斑,象是被火药熏过,拿了他做的火药看,黑黢黢的,拿罐子封装着。问他做了多少,说有两罐了。

    杜立让他去找来顾同,讲了手榴弹的形状,在地上画了图,让他安排匠人,用生铁打造二十个药筒,再配上木手柄。考虑到这时代火药的威力,手榴弹的尺寸放大了一些。

    又告诉张师傅,如何装火药,如何拿材料制作引线,作火折,如何安装引线。

    等做好了,顾同来找杜立。杜立当即安排亲兵,用木箱分装了手榴弹,又让顾同、张笑天跟着,一起乘船过江,找了一处离江较远的偏僻地方,开始试验。

    杜立从木箱里取出一颗手榴弹,检查了一下,觉得引线的长度还算合适,但吃不准燃完的时间,便给杜戌讲了如何试验的办法。

    杜戌拿起手榴弹,走出去50多米远,找一处岩石,将手榴弹平放地面,用火折子点燃引线,转身躲到岩石后面。远处的众人,爬在地上,望见一片火光冲天而起,随即一声巨响传来,都被眼前的现象吓着了。尤其是张笑天,他完全没有料到自己天天试验的东西,居然有如此的威力,默念太上老君,算自己命大,现在还活着。

    杜立也吃惊不小,回过神来,第一时间站起,冲向现场,见爆炸点炸出一个大坑,四周的岩石被熏得漆黑,小石子飞得到处都是。大家跟着查看,有些腿都软了。顾同去找手榴弹,哪里还有影子?

    杜立给大家讲这东西名字叫手榴弹,里面装的东西叫火药。又安排继续试验。拿木头围着,木头被炸得东倒西歪,上面还钉了许多铁片。

    弄清楚了引线燃烧的时间,便不再让杜戌躲藏了,还是让他离众人远些,前出约30米距离,左手持火绳,右手持手榴弹,点燃即奋力往远处扔。第一颗没炸,算是废了,只有捡回去重装引线。第二颗扔出去,落地后,歇了几秒,炸响了。又换了别人扔,大多数都炸了,只有一两颗没动静。张笑天想自己扔,杜立拦住了他。

    结果十分满意,大家总结些问题,回去改进。杜立当即做出如下安排:

    1、在工坊成立火器组,任命张笑天为组长,调派足够人员给他打下手。

    2、赶做200颗重量相当的假手榴弹,供亲兵每日练习投掷。

    3、扩大火器组工作场地,采买充足原材料,争取早日实现量产。

    4、在三星村建立兵营并设立专门的试验场,实行封闭管理。

    随后杜立奖励张笑天20贯钱。张师傅不是没见过钱,是实在没有过钱,在青城山,他用不着钱,在江源村,他也用不着钱,所以从没有想过钱的事,现在拿到这么多钱,高兴之余也犯起愁来:用来做什么?放在哪儿?

    工匠们都很羡慕张师傅,能得到重奖的,现在只有顾同与张笑天等几个人,但也知道火药、手榴弹,焦碳、精钢、轴承,哪一样不是好东西。原先他们想不到,现在让他们单独去做,也做不出来。从难民中发现了50几个手艺人,工坊的师傅一下子就达到了100多人。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也想做些好东西来。杜立把工匠视作宝贝,看到工坊的积极向上,也很欣慰。

    金堂书院的同学们组织了一次郊游,邀请了郑院长,一行30多人到了江源村。杜立与母亲出大门相迎,一路说笑,到了操场。春日的阳光温暖,户外活动有益身心,主人特意在操场上摆了桌椅,放了瓜果、点心、小吃,还摆了烤炉烤架。请大家落座品茶,杜立介绍了日程安排:上午参观酿酒作坊、参观工坊、参观后勤基地,吃午餐。下午喝酒品茶聊天。问了问郑院长有没有意见,回说客随主便。

    稍坐了一会儿,杜立就请大家参观。先看后勤基地,从澡堂、宿舍、食堂、托儿所、诊所,到养猪场、养鸡场、菜地,一路走一路讲,讲卫生知识,讲科学种地,讲养生方法,讲群居生活。有同学还采访工作人员和小孩子,问问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

    走完一圈,大家感觉颠覆了三观。郑院长心中的大同世界,也没有包括这样多的具体内容。杜立没有在这里说教,而是只做不说,但达到的效果,又岂是教化能解决的?同学们感觉自己进了世外桃源。

    然后去参观酿酒作坊,如何将米泡上、蒸煮、发酵、包装、入库,除了蒸馏与勾兑,都让参观,并就地品尝美酒。看着这巨大的产能,大家都叹为观止。

    最后参观工坊。先看客车组装车间,这种车在金堂也就两辆,江县令一辆、李东家一辆,许多人连见都没见过。杜立请郑院长和同学们上车感觉一下,大致介绍了车的构造原理,又单拿来轴承,给大家讲四轮马车的转弯原理。这下引起了大家的惊叹,原来整个车轴承才是关键呀。

    又去参观农具、工具、器具样品及制作过程,并重点介绍一些新开发出来的产品,如曲辕犁、锄头、铲子、炒锅、菜刀等。

    来到水车坊,还没有等杜立开口,众人就一片欢呼起来。五个大水轮,不停地旋转,一进水车坊,就感到一股逼人的气势。一块钢铁,在锻锤下如同面团,任意揉搓,被压制成薄片。水磨机里,一堆堆铁料由块状进去,变成粉末出来。真是巧夺天工。这里噪音太大,即使说话,对方也听不到。大家寸步难移,死盯着机器,看它如何运转。所有的人都被震撼到了。

    然后领大家来到码头,远望一江春水,沱江对面就是正准备开垦的10几座山。杜立讲了准备造船,大举开发的一些想法。

    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大家回到操场,准备午餐。早上专门杀了一头阉猪,宰杀了四只鸡。弄了些卤肉,如猪肝、猪肠、猪头、猪尾,装盘盛在每人面前下酒吃,也准备了主食面馍。许多猪肉都切成小块,拿竹签串好,放在盆里,准备烧烤。也备了蔬菜,拿竹签串好。每人桌上摆一坛杜康酒,众人斟上,杜立敬了三杯酒,就开始自由活动:喝酒、烤肉、吃肉、喝茶、聊天、晒太阳。王嫂安排了两人服务,整个操场都是师生们的天下。

    如果没来他们不知道这里的事,来了,震惊到了,也庆幸今天来了。前几天在学校听杜立分享经验,今天实地看杜立的成就。以前他们是高看一头,现在需要仰望杜立了。年青人是最不服输的,但不得不承认,杜立的实践,已经远远地跑过了他们的想像边缘。在这个边远的江源村,竟然藏着他们全然陌生的一片天地。他们很想像杜立一样创业做一番事业,但又肯定做不出杜立这样的事迹。这让他们有些无所措手足。

    郑院长以前常夸奖杜立,今天参观一圈,他觉得夸奖已经完全不够表达好感。要说佩服,一个先生,怎么可以佩服学生?不合适。对于一个创造奇迹的人,该如何赞美,郑院长也一时找不到语言。他曾经为官,曾经四处奔波,最后心灰意冷,来到金堂,做了李家学堂的先生,就此默默了却此生。但在杜立这里,他看到了一片崭新的天空,一片瓦蓝的世界。佛家不是有净土?儒家不是说大同世界?这里该是什么?这里的人,人人健康,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没有争执,只有努力。这里的人,创造着奇迹,赚取惊人的财富,而世人追捧有加,排着队给这里送钱。神州大地,四处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唯有这一方净土。

    杜立趁机又谈了些理想,并提出建议,邀请同学参与进来,利用江源村这个舞台,共同演绎传奇人生云云。除了同学,杜立没有别的人脉,团结他们,就是拉拢世家。

    听了杜立的想法,郑院长很是感动,从历史的高度,分析形势,展望未来。说少年强则国强,鼓励同学们向杜立学习,大胆实践,去开拓人生的辉煌。

    像李四这些同学,也是热血喷张。在他们的家族中,数辈人生活方式一成不变,他不愿意过那种一眼望穿几十年的生活。这些年他的家因为与杜立的合作,也变化了许多,但与今天所见相比,还是不及九牛一毛。他当即表态要追随杜立。

    其他同学也纷纷讲话,一时热闹非凡。

    为了助兴,杜立拉来36个亲兵,组成方队,由杜子指挥,为师生们表演了队列操演,赢得一片喝彩。

    一天活动结束,师生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剩下的,就看这些学子如何说服家人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