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放任时光里的布鲁斯 > 第三十四章 知源书屋

第三十四章 知源书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次日,万里无云,蓝天如洗。像是预示着好兆头。

    中午,我匆匆扒拉几口就从单位食堂跑出来,在圣塘桥路口等珠江和波波。没多久看到从单位溜出来的、熊猫眼的珠江走了过来。波波也准时到来,他还特意穿着正装:一件米色西装和咖白相间斜条纹领带,加上他圆圆的眼镜,一口广普话,标准的生意人。

    我和珠江相对内敛,故由波波打头,三人进入了知源书屋破落的门面。

    里面空无一人,波波喊了声,精瘦的老板才捧着饭碗出来——还在吃午饭呢!老板姓鲍,是这里的住户,店面就是他家的,已开了三年多了。

    波波说明来意,老鲍眼睛一眨,嘴里嚼了几口饭,用筷子指着店里的柜台:“好啊!我可以把这两个柜台都给你们。”

    我考虑到我们是唱片为主,柜台展示不了,至少得要有一面墙。我提了要求,老鲍也一口答应了:看来我之前的判断没错,书屋生意是不好。谈价格的时候双方磨了一磨。我算过,托国内进口音像制品严重滞后的福:毛利可打到进价的60-80,这是最保守的。

    三人走到店门口的人行道上商量,考虑到环城西路没有商业氛围,这价格勉强可以接受。但老鲍要一次性先交一季度费用,大家有点担忧。最后商定先试租一月,然后再按季度或半年交,这样风险小一点。

    进店提了我们的方案,老鲍居然也同意。本来次日来签租赁协议,走到半道波波突然站住:

    “不行,还是得跑趟银行取钱,立马把协议签了,省得夜长梦多。”

    我和珠江觉得有理。当下取了钱与老鲍把协议签了。考虑到还要进货、装修(唱片架)什么的,老鲍还多给了我们两天时间。

    没想到那么顺利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店铺,这时我又想到光写给我的贺卡。三人看着头顶蓝蓝的天空,好像在等待我们的翱翔,刹那间豪情直冲云霄,有种掌控世界的感觉!

    回到宾馆迟到了,被主管说了几句,我一点没往心里去。晚上趟在床上兴奋得睡不着觉,这太顺利了吧?错过了油画生意,又来最爱的唱片生意,这叫啥?运气来时你躲都躲不掉……

    但想着老鲍革命电影中汉奸一样的脸,我又有一丝不太放心。

    上次买来的唱片只够做展示,三人又凑钱跑了趟上海。这回的火车上多了一个人:大胡子柯哲。

    柯哲是煤气公司的设计师,虽然长得高大威猛,但为人细心和气,举止文雅,说话也是文质彬彬。

    他以前一直听港台民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冒着风险悄悄收听短波宝岛“中广”电台,就因为里面有不少好听的流行歌曲,大大开阔了他的耳界,邓丽君的歌就是在那里听到的。在当时一切海外电台都属于“敌台”禁止涉及,想必收听过程也是提心吊胆。

    入“乐友”后柯哲开始接触欧美流行和摇滚,知道我们要去上海,他毫不犹豫向公司请了假。

    火车上,柯哲和我们大谈台湾民谣,对于这方面他应该有发言权。

    “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台湾的本土民歌。但从广义上来讲,可以称之为国语系民歌,因为它不像大陆的音乐有过至少十年的文化断层。”柯哲扶了扶眼镜:“70年代初的台湾歌坛还是以翻唱西洋、rb歌曲为主,鲜有本土的原创作品问世。直到杨弦、李双泽、胡德夫三个人的出现。1975年,三人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办‘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掀开现代民歌(谣)的雏形。”

    柯哲还谈到民谣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1976年,李双泽在淡江大学的一次演唱会上,向观众席上掷可乐瓶,并激愤地喊出‘唱自己的歌’。影响了很大一批有着音乐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投身于音乐创作。李双泽的那瓶可乐甩醒了音乐界,1977年起,广播电台开始播放民歌,大大增强了民歌的影响力。”

    这时他笑着看了我一眼:“就像我们‘乐友’现在做的事一样。”我听了心潮涌动。

    “这和香港七十年代许冠杰开创本土粤语歌曲先河异曲同工啊!”对香港乐坛了解较深的波波插了话。

    “对喔,早期香港主流歌坛基本是大陆过去的,国语为主……直到出了许冠杰、叶振棠他们。”柯哲补充。

    “你继续。”波波道。

    “1980年是台湾民歌的黄金时代,新格唱片连续举办了四届‘金韵奖’,因为是海选,吸引了热衷音乐的少男少女,社会影响很大。‘金韵奖’带来的风潮使得当时的青年无不以弹唱吉他为潮流。女星齐豫、陈明韶、包美圣、邰肇玫、郑怡等;男星侯德健、叶佳修、王梦麟、李建复等都是这波民歌潮中涌现出的受欢迎歌手。

    “80年代中后期,台湾流行音乐潮流兴起,逐渐盖过民歌的风头,一发不可收。但仍有罗大佑、李宗盛、蔡琴、陈志远、梁弘志等在主流商业音乐中传承着民歌的精神。”

    最后柯哲还提到了台湾歌坛教父级音乐人:陈彼得。

    继为邓丽君创作的翁清溪、庄奴、古月之后,陈彼得是台湾原创流行音乐第二代音乐人,他的《迟到》、《一条路》、《阿里巴巴》等,缔造过一首歌捧红一个人的神话。刘文正、高凌风等都是唱他的歌出名的。也是我们这一辈最受影响的音乐人之一,因为他的歌传入大陆的时候,正是我等接受力最强、青春年少的校园时期。

    我忽地想到同学小齐,他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们惊讶于柯哲关于台湾民歌介绍的详尽。他透露有个远房亲戚是新竹人,来大陆探亲经常带一些台湾民谣磁带和港台音乐杂志,难怪说得头头是道。

    柯哲顺带说了个插曲,就是亲戚带来的海外杂志上有不少摇滚乐的介绍文章,当时摇滚乐还如洪水猛兽,为避免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都不敢拿去文印店里复印,楞是手抄了好几本笔记……

    “我上学都没这么用心过。”柯哲用手指推了下眼镜说。

    大家听了哈哈大笑,我却有点闷闷不乐:虽说这样的日子已成过去,但现在想听到同步于世界流行乐坛的歌曲还是很难。

    不过,听完柯哲的滔滔大论,我音乐的拼图上补上了一块必不可少的碎片。同时期待着大陆流行音乐的爆发。

    这回采购花了我们不少钱,进了几大箱黑胶唱片和部分磁带。考虑到是新开张,一个月的存量估计有了。选购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懂音乐不一定懂市场。还真要有波波这样有商业、市场经验的人:不然你进的货你是喜欢了,市场不喜欢就事与愿违了。这与挑你自己收藏的唱片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听从波波建议,选择市场接受度高的如流行情歌、轻音乐、轻摇滚为住,毕竟国内的市场才刚刚打开,更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批次库存里根本就没有顶尖乐队和明星。

    我家离知源最近,货都搬到了我这里。赶在下班我前给光打了个电话,让他晚上来家里过过目。柯哲晚上有事先走了。波波和珠江在我家扒了口老妈做的虾仁紫菜蛋炒饭,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开始整理。因为要逐张翻译唱片的内容,如专辑标题,演唱者,背景资料(便于推广时介绍),波波、我英语都一般,珠江又偏古典,对流行的好多也是陌生,进展很慢。

    我纳闷白天在上海波波那么自信挑这选那的依据是什么。好在光赶到了,最近要培训新员工,所以来晚了。

    看到光我的心就定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