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章 收购干菜
当然了,小春并没有当人生导师的乐趣,她只是碰上了这么件事,就提个意见而已,将来的路,还是要看各人的走法。
“大表哥,你有自己的想法,有时间就多和大舅母她们沟通一下,有时候父母因为关爱孩子,反而显得执拗狭隘了些,但是时间长了,自然就能慢慢理解了!”对于青春期男孩,还是要多交流多排解压力。
杨庆点点头,叹口气,“唉,小春,人们要是都能像你一样通情达理就好了!娘一听我说不想找媳妇,就气的跳脚骂我…”
“哈…做父母的都一样,盼着儿女早日成家立业嘛!”小春心底暗笑,看来这催婚是自古有之啊!
不过年轻人大了,总会有自己的想法。
嗯,还是要多劝劝大舅母她们呢,尤其是要当着自己娘的面劝,这样就等于间接洗脑,避免了将来爹娘早早把自己嫁出去的想法吧。
她才不要十几岁就嫁人,身量还没长齐,遇上难产,岂不一命呜呼了?
我呸呸呸。
唉,来到这个年代,真是要处处小心呀,毕竟连个剖宫产都没有。
自己前世是个孤儿,这一世好不容易有了这么好的爹娘,可是要在家里多待上些年呢。
将来要么不嫁人,独自美丽。
嫁人最好也能招个上门女婿,嘿嘿。
小春傻笑了一阵,旋即便加入了杨燕和小夏玩耍的队伍,嘿,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我也来玩!我也来玩!”
杨庆和杨浩看着小春兴高采烈的和她们玩在一起,无奈的笑笑摇摇头:果然还是个小孩子。
今日杨翠翠既然自己驾着马车,带着三个孩子都来了,那就有住下的打算了。
杨老太很高兴闺女回来,便招呼着两个儿媳去做饭。
庞氏和周氏也乐呵呵的去准备饭菜,杨翠翠拿出自己带来的青菜和肉,“嫂子,弟妹,我也来帮忙。”
小秋被抱到了炕上,交给杨老太看着,杨老汉在旁边稀罕的逗着小丫头玩儿。
小春看大人们说完了话,两个舅舅走出堂屋,便扔了手中石子迎上去,“大舅,二舅,今年的农活都忙完了吧?”
两个舅舅笑容满面,“忙完了,今年收成真是不错呢!就是新种的梨树,现在还不能结果,若是能多收一些就更好了。”
“嗯。”小春点头,“今年我那梨汁卖的好,明年咱们的买卖还要继续哦。”
“哈哈哈哈…”大舅二舅笑起来,“必须的,必须的。”
今年家里因为卖梨赚了不少钱,小春就是送财来的童子啊!
“那~两位舅舅既然忙完了,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
“嗨,哪有什么打算,往年也就是看哪里有打零工的,去做点零工罢了!”
“那不如,我们再签一份合同吧。”
两个舅舅面面相觑,“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小春。”
“我想让两个舅舅帮我去收购青菜,并且晒成干菜。”
这个倒是不陌生,这个年代没有什么好的储存方式,青菜无非就是晒干,腌制这些,“嗯,没问题,小春,你需要多少?”
两个舅舅以为还是小春铺子里需要一些干菜。
小春想了想:“我也说不好,但我觉得你们能做多少我就能收多少。”
两个舅舅大吃一惊。
小春还是很有信心的,虽说,她要做的是方便蔬菜,只是大军用来应急使用的,平常肯定还是吃白菜,萝卜,土豆这些新鲜的蔬菜,但是架不住人多呀,那是几十万人口呢!
“家里现在应该也有一些青菜吧,咱们就按市价算出来,然后咱们制成干菜核算一下,这样我也可以核算出来用什么价钱收购最合适。”
两个舅舅虽说惊叹连连,但是经过这一年的交往,他们可是不会小看这个小丫头,“好,咱们试试。”
现在菜园子里还有一些菜。
杨安石喊着杨庆去园子里摘来一些菜。
杨安利去厢房找出来家里的称。
几人开始把各种青菜称出重量来。
杨庆和杨浩也很好奇,“小春,你收购那么多干菜做什么?”
“啊~大表哥,二表哥,我可是有大用途的,呵呵。”小春现在还不打算揭开秘密,只随意应几句。
厨房里几个女人热火朝天的在做饭,几个男人干脆就在小春的指挥下,在院子里做干菜。
院子里有口夏天做饭的大锅,几人添上水把菜放开水里烫熟。捞出来之后,把水淘干,几人又小火烧着锅,把青菜在锅里慢慢的煲干。
当然晾干了就可以,但是那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
小春知道现在青菜的价钱,报出来一个价。
煲干了之后称出来重量,又核算出来一个价。
小春跟两个舅舅商量,“我若是就用这个价钱收购干菜。两位舅舅看你们如果去大批量的收购青菜,再辛苦一些,晒成干菜。这个买卖划算吗?”
如果是大批量的收购青菜,那肯定要比平常买菜的价钱要便宜的多,批发和零售那肯定是不一样的。
晾晒干菜只是累一些,根本就算不上用什么本钱。
这买卖稳赚不赔呀。
杨安石肯定的说,“可以,肯定赚的着钱。那既然这样的话,咱们就说定了,回头咱们还是订份合同。”
“放心,定钱我随后也会送过来,两位舅舅只管去收购青菜即可,我只要求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小春点头。
“放心,晒好了,干菜品质绝对不能差了。”
两个舅舅又兴奋起来,本身农民到了冬季,一般也就没多少进项了。
这项买卖如果和小春做起来,就像小春说的,尽可能多的收购。啊!这等于又给自家送钱来了呀。
一直到吃饭,几个人还在兴奋的讨论着细节。
小春建议两个舅舅,收购青菜的时候,可以让那些种菜大户把菜送来。“咱们要的量大,他们自然也是乐意的。”
两个舅母听说了这个事,妯娌俩就开始商量,要缝多少布袋,要用高粱秸秆钉些多少盖垫板。
杨老汉和杨老太看孩子们干劲十足的样子,脸上都笑开了花。
是啊,自家这日子可真是过的蒸蒸日上啊!
老人们图个什么啊,不就是盼着个家兴人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