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男主拿剑扎我心,反手让他命归西 > 第124章 还在修改中,明天统一更新

第124章 还在修改中,明天统一更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上过刘大伟老师的音乐与影像课程,本身爱看电影的我更加能够感受到电影的魅力所在。在如饥似渴的看完刘老师推荐的电影后,我看到了杨老师将要开设的讲座,于是我愉快地记录了时间地点,期待着讲座的到来。

    杨老师讲座的逻辑非常严密,虽然内容非常多,但他生动有趣的讲解为繁多的内容增添了色彩。他提出了新世纪电影的几种类型,“爱情主题”“生活回眸”“后知青的生活”“对父辈的书写”以及最后对新世纪电影的艺术追求。

    爱情主题可以说是电影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新世纪的电影则为爱情主题增添了时代感,它不再浓墨重彩地去描述生活的苦难,而着力于描述这种苦难生活中的真挚爱情。就像《山楂树之恋》,特殊的年代,淳朴的两人之间的爱情,并不是甜到齁,而是像山楂一般,一口下去,刻苦铭心。

    同时,由于年代的特殊性,“生活回眸”“后知青的生活”以及“父辈的书写”成为常见的主题。与爱情主题相似的是,它不像华夏新时期的伤痕文学,而是聚焦于特殊时代的美好中,或是不懈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或是对父亲的理解,半是酸辛半是炫耀地怀旧,也让这类主题的电影富有特色。

    新世纪的电影总体上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但新世纪,电影横生的时代,虽然不乏精品佳作,同样也存在制造噱头,粗制滥造的电影。不得不说,杨老师的评价很是中肯。

    这是我第一个接触到的,老师梳理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与感悟的讲座。一开始,我想着这类讲座无非是听着老师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似乎没有什么知识性的东西,但由于周三下午没课,想着不如还是听听吧。想想也感谢自己的决定,在这次讲座,我不仅仅看到了一个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更看到了一个实事求是、客观看待自己、具备极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杨教授娓娓道来自己的学术生涯,从求学到教学,从文学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其中由太多太多的困难与挫折,但其享受,并且乐在其中的态度让我真真切切的佩服。我想,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学者吧,当自己热爱自己所研究的,好像这些困难与挫折,都不是问题、不是绊脚石,而是走向“风口”的阶梯。

    杨教授还提出,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脚踏实地、勤奋劳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面对自己研究的领域,一定要“精耕细作”,开拓出“学术自留地”;坚持终生学习与进步,不弃涓涓细流,努力拓宽学术滋养;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学术意识。我认为杨教授说的这三点很有建设性,这不仅是对学者们的要求,我认为同样是对每一个人的要求,终生学习,精耕细作,保持清醒,说简单不简单,说难也不难,但最终能坚持下来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看着比我年长这么多的学者尚且充满学习的热情,我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像杨教授学习,时刻用杨教授提出的三点鞭策自己。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朱青青先生的印象不再止步于“那个能写出《荷塘月色》这般优美的散文的作家”,朱青青先生还是一个心中有大爱,并且致力于“振兴中华”的人。

    讲座刚开始时,张先飞先生像极了一个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玩具”的孩子,并没有过多的提及自己在研究方面的成就,而是直接进入了主题。他娓娓道来,讲述了在经历第一次大陆大战后,朱青青在华夏“危急存亡之秋”的思考与纠结,特殊时期,更多的人倡导抛弃掉陈旧的、迂腐的华夏传统文化,要求全盘翻新、全面接受外来文化才能拯救国家。但朱青青不仅热爱和平,他同样希望世界充满友善与友爱,他希望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开辟出一条相对和平的道路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但他的想法在当时却受到了批评,认为他是“保守主义”作风,这两种声音让他反复的陷入愁思之中。

    在当时,确实处于战争期间,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有安定的生活,又看到了外来者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性,主观与客观上的冲击,使得特殊时期的主张更加激进一些。但也正是这样,才使得国人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主义制度,到后来发展成了具有华夏特色的独属于华夏的治理方式。

    朱青青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向往自由,不乐意参加斗争性较强、较为激烈的政治活动,这也是他希望能够寻找一条相对和平的道路的原因之一。他不选择激进的方式,但并不能说明他不热爱自己的祖国、选择退缩。他具备极强的正义感,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敌人的救济粮,在自己的身体本能面前,他选择坚定自己的信仰与主张,难能可贵。

    听完讲座,除了震撼,更多地是感动。朱青青先生那笔直的脊梁,一直都矗立在世人的舆论,敌人的“利诱”中。其气节与品德,世间少有。

    通过方铭老师的讲解,缱绻发现与她所认知的华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钱绻的认知中,华夏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思想的文化,从大到一个朝代宣扬的思想,小到科举考试考教的内容,几乎都离不开儒家文化。但方铭老师提出,华夏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儒家文化为主体,更准确来说,它应该是以道、六经与孔子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是这三者的综合。

    与此同时,方铭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平时总容易被混为一谈的概念——华夏文化不等于华夏传统文化。华夏文化应当包括华夏过去的文化,华夏古时的文化以及华夏现代的文化。我认为这样的分期类似于华夏文学史的分期,这样的分期更有利于我们对各方面华夏文化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的看待华夏文化,更准确来说,华夏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