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黄台吉称帝
对于李岩的疑惑,赵津南不知道说什么好,李岩虽然也算是很厉害的谋士,但是他毕竟有着他的局限性。
“你说皇帝的祖坟都被刨了和后金黄台吉称帝比起我这玩个小心眼,那个更让朝廷震动,光是起义军吧,就够朝廷烦恼的了,更别提黄台吉要称帝了。”赵津南觉得事情还没超出他的掌控。
大不了造反之后再接受朝廷的招安,后路有的是,只要能够拖延时间,那么随便怎么来都行。
刘金此时带领着队伍回来了,但是王齐却不能回来,王齐的作用可是大得很,赵津南已经安排好了,此时的义军虽然显得很团结,但是暗中不少的首领被朝廷收买了。
卢象升很明白这燧发枪,专门研究过一段时间,下雨天基本上就不能用了,大风天气影响也很大,如此针对之下,起义军竟然又一次的落入下风。
前面抵挡不住,就容易溃退,军纪太过散漫,意志根本就不够坚定,这也是起义军的短板,很难成长,毕竟参加起义军就为了有口吃的,真涉及到性命,很难经受得住考验。
起义军毕竟还是训练的少,成员杂乱不堪,所谓的火枪兵,更多的是被溃兵给裹挟带走,没了阵型,真的很难发挥出足够的优势来。
起义军开始往湖广跑,你等着,等天气好了,我再报复回来!
咱们转个场,去湖广大地上较量一番,来吧。
凛冬腊月,困苦不已,双方开始了停战,不仅仅是起义军不想打,朝廷大军那就更不想打了,大冷天的谁愿意出去,连棉衣都克扣了,冻死个人啊。
朝廷大军和起义军陷入僵持,双方都及时的寻找地方躲避着寒冬腊月的寒风、酷寒。
凛冬之际只能挑选好的天气进行战斗,双方都很难过。
此时的后金也并不好过,辽地天寒地冻根本就出不了门,真正能够出门的也就是后金贵族了,有着足够的御寒衣物,普通百姓基本上就只能窝在家里避寒。
后金朝廷上针对称帝的准备已经差不多了,就只等待一个良辰吉日便好了,对于称帝这一壮举,黄台吉也是思索再三,筹划良久,现在大部分贝勒、大臣都已经宣誓效忠,更进一步,岂不快哉!
“诸位还有何事要奏?”黄台吉威严十足,称帝,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回禀大汗,大明属火,我后金若想取而代之,必须加水以克之;国号需要更改,以往我后金的名声不好,改名之后可以和以前一刀两断,对于收纳人才有大用!”宁完我开口说出他的想法。
这个年代,算命先生一流是很吃香的;天命一说,可马虎不得,必须得算好。
商讨过来商讨过去,后金准备改国号为“大清”。
崇祯九年,三月末,黄台吉已经准备的差不多,收服各贝勒效忠。
黄台吉又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
萨哈廉又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
“外藩”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三月末大体就绪。
崇祯九年,五月,黄台吉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
目标直指大明朝廷,开什么国际玩笑,天无二日,两个皇帝,自然是谁也不能容忍谁!
黄台吉称帝后,赵津南便派出了使者恭贺,黄台吉这个“棋子”还是挺有用的,再给他送点大炮牵制大明。
只有大明朝廷无暇他顾,赵津南才能专心发展。
与此同时,黄台吉称帝的消息在京城传的很广;朝堂上,议论纷纷,黄台吉的称帝如当头棒喝一样让崇祯皇帝心惊不已。
你这贼子竟敢称帝,你这是要干什么,崇祯皇帝愤怒不已,平辽已成了奢望,此时后金的做大,黄台吉称帝,崇祯竟然没了主意。
崇祯能做的只能是被动防御,敢战之兵太少了,能够防御就不错了。
崇祯憔悴的很,甚至于白发滋生,从他登基开始就没有一天能够安稳的。
崇祯皇帝面对的是整个文官集团的忽悠;他根本就找不出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每日焦头烂额的他更加头疼了,黄台吉称帝,你一个“野人”出身的人也敢称帝,让人笑话。
此时,朝堂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首辅温体仁为首的“朋党”。
温体仁提拔的大都是一些庸才,拍拍皇帝马屁还可以,真要做事,都不顶用。
温体仁很受宠,权力大的很,各种暗箱操作,对于弹劾他的文章一律压下。
崇祯皇帝到现在都没看清温体仁,整个朝堂上竟然找不出个能用的人。
各种问题一出,群臣想到的就是请开内帑,没钱就干不成事,反正钱我是不会出的。
崇祯拂袖而去,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了,大明的烂摊子让崇祯皇帝感到很无力。
赵津南估计的没错,面对起义军和后金这两件大事朝廷根本就顾不上他,这五个月,足足生产了三千支步枪。
算上崇祯八年生产的,装备百战军已经没什么问题了,随着高炉炼铁和“兵工厂”的不断建立,他的武器生产速度加快了不少。
此时济州岛开始专门研制开花弹,步枪在登莱两地“兵工厂”打造就够了。
赵津南终于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花钱如流水,这些武器造价都是不凡的。
与此同时,新作物的推广赵津南也没落下,粮食才是根本,没有粮食手底下士兵分分钟就造反了;粮食上面马虎不得。
赵津南算是“军政”一手抓,各个方面都有他做指导,一时间也是忙碌不堪。
归一党成员不断的增加中,而且“全民皆兵”的政策实行不断,使的他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各种突发事情。
各种消耗通过商业买卖基本上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这些年来,赵津南不光是势力上发展很大,而且商业上也是首屈一指,几乎就要“垄断”整片登莱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