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出生
今天是中秋节,桃花村此时比过年还热闹。
要问为什么如此热闹?
因为过节吗?
非也、非也!
而是因为叶家老二的媳妇儿要生了,大家都在奔走相告。
“听说了吗?叶老二的媳妇儿隔了十年怀上的孩子要生了。”
“这次会不会如叶家所愿生个女娃呢?”
“难说哦,听说钱大娘和尤大娘还为此打赌了呢,谁输了给对方十个鸡蛋。”
“生了吗?今早就听说肚子疼了。”
“还没吧,要不咱也去看看?”
“走,看看去。”
桃花村的三姑六婆都往叶家涌去。
要说生孩子本身并没有这么热闹,这十里八村谁家还没个媳妇生娃娃了?
主要是这叶茂盛家已经五代没有女娃出生了,叶老头的曾祖父那一代开始叶家就没有生过女娃娃,到了叶老二的孩子这一代是第六代,叶家人为此不知道烧香拜佛求了多少次请送子娘娘赐他们叶家一个女娃娃了。
而此时的叶家。
产房外,叶老二在踱步走来走去,走走又踮起脚尖看产房两眼,好像踮脚尖就能看到里面似的。
“我说老二,你能不能别在老子眼前晃来晃去的,老子都要被你晃晕了。”
“爹,我担心玉娘啊,这都两个时辰了,她身子本来就弱,如今还要受这个罪,都怪我。”叶老二满心满眼的担忧。
“二弟,你担心弟妹也不能帮她生娃啊,还是坐下来等吧。”叶老大劝道。
产房内,赵玉娘被疼痛折腾的连喊叫的力气都快没了,她十年前生儿子的时候身体亏得厉害,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有多的孩子了,谁知道隔了十年还能怀上呢!
“老二媳妇,你歇口气再用力,快生出来了。”婆婆王氏给她擦了擦额头的汗,还喂她喝了一口水。
“娘,我可能挺不过去了。”赵玉娘伤心无力的回应婆婆。
“说的啥傻话,孩子生出来还要你带呢,难道你忍心扔下刚出生的娃不管?”王氏嗔怪道。
“是啊,叶家娘子,你这时候可别晕过去啊,孩子马上就能跟你见面了。”隔壁村请来的稳婆安慰她。
这说话的一会儿功夫,赵氏疼得受不住虚弱的“啊”了一声。
“快,加把劲,看到头了。”稳婆喊。
“老二媳妇,一口气使劲儿用力,快、快。”王氏着急喊。
赵玉娘拼着最后一口气狠狠往下一使劲,感觉肚子一松的瞬间她就晕了过去。
叶圆圆被一股力量吸到一处亮光的狭窄出口给挤了出去。
之后被人拍了一巴掌屁股,这一巴掌不重,但她嘴里发出了不可控制的哭声。
“生了、生了”稳婆手脚麻利地用棉布包裹好孩子就开始报喜“恭喜老姐姐了,你家儿媳妇生了个女娃娃。”
“女娃娃?太好了,女娃娃好,咱们叶家终于有女娃娃了。”叶老太双手接过包裹好的婴儿,轻轻抱在怀里,生怕自己粗糙的双手会弄疼她一样。
叶老太自是高兴,赶紧吩咐大儿媳去煮红糖鸡蛋,三儿媳再去打热水来帮玉娘清理身子。
“爹,您听见了吗?我媳妇生了,是个闺女。”
产房外的叶老二听说生了,还是个女娃娃,高兴得手舞足蹈,跑去抱了抱自家老爹,被老爹嫌弃推开后又去抱自家大哥,大哥高兴的拍了拍他的肩旁“恭喜二弟。”
叶老二完全魔怔了,抱完大哥又想抱三弟,想起了三弟在镇上没回来,就自个傻里傻气的喃喃自语“我有闺女了,我有闺女了。”
几个小子也高兴得又蹦又跳的“太好了,我们有妹妹了,我们有妹妹了。”
“老婆子,快把咱孙女抱出来给我看看。”叶老头坐不住了,大嗓门的喊了一句,声音里满是激动、欢喜与着急,他们老叶家终于有女娃娃了。
叶家院子外围的村民不管男女老少,越聚越多,此时都听到叶老头的大嗓门了。
“这叶家终于有女娃了,也太不容易了。”
“谁说不是呢,这到了第六代才生出一个女娃来,估计这女娃娃要被宠着养大了。”
“就是啊,别人家都是儿子值钱,丫头片子贱养。”
“钱大娘要给尤大娘十个鸡蛋喽。”
“让开、让开,听说我大哥家有女娃娃了,我要进去看看。”叶老头的堂弟叶茂富刚刚从地里赶回来,后面跟了一串尾巴,都是他家的臭小子。
他家也没有女娃,和大哥家一样几代都是生的男娃,所以在叶家,男娃不香,女娃才香。
叶茂富的媳妇孙氏赶了过来,她刚才也是从地里回来顺便拐回家拿了十个鸡蛋过来。
此时院门开了,叶老头红光满面。
“恭喜大哥,咱老叶家终于有女娃娃了。”叶堂弟好像是他自己家生了闺女一样高兴。
“哈哈,是啊,二弟,大哥今儿特别高兴。”
赶来叶家看热闹的村民们不断向叶老头道喜。
叶老头的嘴从听说生了个女娃娃后就没合拢过,虽然他还没见到孩子,老婆子说孙女有点弱,不适宜抱出来吹到风。
他爽朗的大声说“我叶家终于有孙女了,今天不方便,大家先回去,到时办满月酒大家一定要过来喝一杯啊。”
村民们又沸腾了,这叶家不管大房还是二房,生孩子从来没办过满月酒,只因生的都是男娃,不想办,最主要还是穷,没钱办。
看热闹的村民三三两两的散去,只有叶茂富一家子还没走。
“大哥,这鸡蛋给侄媳妇补补”,孙氏把篮子里的鸡蛋递给了叶老头。
“多谢弟妹了。”叶老头也不客气,他和堂弟家平时会互相帮衬照顾,没有什么矛盾产生。
“大哥,一个月后要办满月酒,现在就要打算了,你有啥想法不?”叶茂富问自家堂哥。
其实也不怪他这样问,主要是大家都不富裕,办满月酒那得花一笔不小的钱呢!
“现在还没想到,总有办法的,家里那么多臭小子,该上山的上山,该下河的下河,总能找到不老少吃的。”
确实,背靠盘龙山,山里物产丰富,在这粮食产量不高的年代,除了税收,剩下的米粮都不够一家子吃,整个村的人要不是时不时的靠进山里捡些吃食,怕早就饿死了。